李玉勤 唐煒 金勝利
母乳性黃疸(breast milk jaundice, BMJ)是一種與母乳喂養密切相關的病理性黃疸, 是新生兒黃疸的常見類型之一。隨著母乳喂養的宣傳和普及, 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明顯升高。新生兒母乳性黃疸主要為未結合膽紅素增高, 血清中游離的未結合膽紅素呈脂溶性, 研究發現, 新生兒血清膽紅素在較低水平時即可引起聽力及神經通路功能損害, 從而導致聽力異常[1]。因此亟需改變母乳性黃疸不需治療的錯誤觀念, 對母乳性黃疸進行合理有效的治療, 可以減少膽紅素對神經系統的損傷及后遺癥。近年本院在傳統停母乳基礎上, 應用茵梔黃口服液聯合培菲康治療新生兒母乳性黃疸有較好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門診就診母乳性黃疸患兒80例, 其中男42例, 女38例。按就診順序依次編號, 單數入觀察組, 雙數入對照組。兩組均為母乳喂養, 查torch IgG及HBs-Ag及血培養均陰性,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40 IU/L。兩組患兒的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實用新生兒學》第3版母乳性黃疸診斷標準[2], 參照2004年美國兒科學會制定的新生兒黃疸臨床診療指南[3,4]擬定:①單純母乳喂養;②皮膚黃染出現時間4~7 d, 逐漸加深, 持續不退超過2周;③黃疸以輕、中度為主, 少數為重度, 以未結合膽紅素為主;④一般情況良好,生長發育正常, 肝無腫大, 并排除其他病理性黃疸、新生兒感染、溶血癥等因素;⑤ 停母乳后2~3 d, 黃疸明顯消退, 哺乳后加重。
1.3 納入標準 包括:①新生兒期6~8 d后黃疸逐漸明顯;②母乳喂養;③肝脾正常;④血清總膽紅素值升高, 以間接膽紅素為主;⑤排除溶血病、敗血癥、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兩組性別、年齡、治療前間接膽紅素值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4 排除標準 ①新生兒肝炎、膽道閉鎖或梗阻等造成以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的病理性黃疸;②觀察期間不能有效配合執行治療方案或退出觀察。
1.5 治療方法
1.5.1 黃疸監測 儀器采用型號JH20-1B經皮黃疸測試儀,在額部、面部及胸部各測2次, 取平均值, 平均值>220.6 μmol/L,抽血化驗明確診斷。
1.5.2 治療方案 告知患兒家長黃疸可能導致的危害, 對不能或不愿住院及藍光治療的患兒, 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暫停母乳喂養, 口服培菲康(1 g/包, 含有長型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腸球菌三聯活菌, 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半包/次, 2次/d, 同時予新生兒配方奶粉喂養, 黃疸明顯減退后再予母乳喂養;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案基礎上加口服茵梔黃口服液(國藥準字Z11020607, 北京雙鶴高科天然藥物有限責任公司)3.3 ml/次, 3次/d, 連用5 d, 繼續母乳喂養。
1.6 觀察指標 JH20-1B經皮黃疸測試儀監測新生兒每日膽紅素水平。
1.7 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膽紅素下降至102.6 μmol/L以下時間及平均每日膽紅素下降值。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兒治療前血清膽紅素濃度、膽紅素下降至102.6 μmol/L以下時間及平均每日膽紅素下降值,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血清膽紅素濃度、膽紅素下降至102.6 μmol/L以下時間及日均膽紅素下降值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血清膽紅素濃度、膽紅素下降至102.6 μmol/L以下時間及日均膽紅素下降值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bP<0.01
組別 例數 治療前膽紅素值(μmol/L)下降時間(d)平均每日膽紅素下降值(μmol/L)觀察組 40 273±24.2a 3.85±1.7b 58.22±10.83b對照組 40 282±24.8 4.92±2.4 41.75±9.01
由表1可見, 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兒治療前膽紅素值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日均膽紅素下降速度大于對照組, 且下降至102.6 μmol/L所需時間短,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的表現之一, 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生兒期膽紅素生成過多, 而肝細胞處理膽紅素及白蛋白結合膽紅素的能力相對不足。膽紅素主要來源于衰老紅細胞, 膽紅素多與白蛋白結合稱直接膽紅素呈水溶性, 未與白蛋白結合的膽紅素稱間接膽紅素呈脂溶性, 能通過血腦屏障導致膽紅素腦病。新生兒母乳性黃疸為未結合膽紅素增高,其發生率報道不一(0.5%~34%), 大部分母乳性黃疸預后良好,但部分患兒體內因膽紅素過高, 可能會對神經系統造成一定的損傷及后遺癥[5], 故應積極治療。
母乳性黃疸發病機制尚不明確, 目前認為與膽紅素腸肝循環增加關系密切, 可能與母乳內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較高, 腸道重吸收膽紅素增加有關。同時, 新生兒腸道細菌較少, 結合膽紅素不能有效地還原為尿膽原。有報道母乳性黃疸與7/7基因型相關, 且母乳喂養新生兒黃疸時間越長,伴7/7基因型者越多。
新生兒黃疸傳統治療主要是藍光照射, 可使患兒體內脂溶性未結合膽紅素轉變為水溶性異構體, 不經肝臟代謝, 而是伴隨膽汁和尿液排出體外。藍光照射需要住院, 費用高,母子分離, 帶來不便, 不易被家長接受。本研究通過停母乳輔助口服茵梔黃、培菲康觀察療效, 結果顯示, 觀察組日均膽紅素下降速度大于對照組, 且下降至102.6 μmol/L所需時間短,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茵梔黃口服液起效快、療效確切, 且使用方便、患兒依從性較好, 值得臨床推廣。培菲康可直接補充人體腸道正常生理細菌, 調整腸道菌群平衡, 抑制并清除腸道中致病菌, 促進腸道運動, 并通過抑制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抑制腸肝循環, 減少腸道對膽紅素的吸收[6]。茵梔黃口服液是傳統退黃利膽藥物, 純中藥制劑,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主要成分黃芩苷通瀉胃腸郁熱,能使奧狄氏括約肌松弛, 膽囊收縮, 增加膽汁流量, 同時還有抗氧化作用[7];梔子素能清濕熱, 有利膽及促進膽汁分泌作用;茵陳有防止肝細胞變性壞死及明顯利膽作用[8]。所以,茵梔黃口服液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藥效, 可增強肝臟解毒功能, 誘導肝酶系統攝取并結合膽紅素, 促進膽汁分泌,刺激腸道蠕動, 促進糞便排出, 抑制腸肝循環, 促進膽紅素排泄。
綜上所述, 茵梔黃口服液聯合培菲康治療新生兒母乳性黃疸的臨床療效確切, 無明顯不良反應, 值得臨床推廣。
[1]周叢樂.高膽紅素血癥對新生兒聽力損害及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檢查.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1999, 14(2):81-82.
[2]金漢珍, 黃德珉, 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274.
[3]張國風.母乳性黃疸的鑒別.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01, 16(3):131-132.
[4]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ubcommittee on Hyperbilirubinemia.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newborn infant 35 or more weeks of gestation.Pediatrics, 2004, 114(1):297-316.
[5]牛志民.苯巴比妥早期干預早產兒黃疸66例.新鄉醫學院學報,2007, 24(3):265-266.
[6]王威, 楊強.微生態制劑及其臨床應用和研究進展.臨床消化病雜志, 2010, 22(1):56-59.
[7]黃志軍.黃芩苷藥理作用研究進展.天津藥學, 2012, 24(3):61-64.
[8]孟繁欽, 吳宜艷, 雷濤, 等.茵陳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進展.牡丹江醫學院學報, 2009, 30(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