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昌
分泌性中耳炎是臨床耳鼻喉科疾病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跟成年人相比, 兒童更容易患上此病。此疾病對兒童的影響非常大, 不但會使聽力下降, 而且還會對兒童的生活與學習造成困擾。一般情況下是采用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聯合腺樣體切除術來進行治療, 這種方法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值得臨床推廣。作者對此進行了探討, 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于2010年3月~7月收治了82例兒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將這些患者作為本次實驗的對象。其中男性患者有39例, 女性患者有43例, 患者的年齡在2~14歲之間, 平均(4.7±2.8)歲。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 對照組41例, 實驗組41例, 兩組患者的年齡、病史、性別等比較, P>0.05,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 實驗組除了要進行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以外, 還要切除掉腺樣體。年齡較大的兒童可以實施表面麻醉, 年齡較小的兒童實施全身麻醉。通過鼻內鏡以及鼻咽部CT檢查, 如果腺樣體對咽鼓管咽口造成了影響, 而且后鼻孔被腺樣體堵塞, 那么則可以切除患者腺樣體。經口腔以70°鼻內鏡將鼻咽部暴露, 用40°切割刀頭對腺體進行切除, 切除必須在監視系統下進行。此外手術過程還必須加強對重要結構的保護, 比如咽鼓管咽口等等。如果是因為鼻炎、鼻息肉所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 還要先切割下鼻甲或者是鼻息肉, 然后才能進行鼓膜切開置管術。
醫護人員將直徑為2.7 mm的耳內鏡經過外耳道置入其中, 進行手術, 觀察中耳腔積液以及鼓膜的情況。在鼓膜緊張部的前下象限合理選擇切開的部分, 用鼓膜刀切開鼓膜1.3 mm左右。使用糜蛋白酶混合液以及地塞米松藥物對鼓室進行沖洗, 然后再將通氣管用置管器通過切口置入其中。手術結束之后, 為了促進纖毛的排泄, 加快將滲出液排出。3個月以后, 通氣管會自行脫落, 假如沒有脫落, 可以取出。
1.3 療效判斷標準 治愈:患耳的癥狀消失, 聽力完全恢復,鼓室也恢復了正常。顯效:患耳聽力有所改善, 鼓膜恢復正常,有少量的積液存留。無效:患耳的癥狀沒有得到改善, 甚至有惡化的跡象, 聽力也有所下降。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院的實驗數據均錄入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當P<0.05時,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采用例數(n)、百分數(%)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療效對比 實驗組有41例患者, 治愈35例, 顯效3例,無效3例, 總有效率為92.7%。對照組有41例患者, 治愈31例, 顯效4例, 無效6例, 總有效率為85.4%。實驗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 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
2.2 并發癥感染率 在拔除了通氣管以后, 實驗組41例患者, 有3例復發, 2例感染, 實驗組的復發率為7.3%, 感染率為4.9%。對照組41例患者, 有6例復發, 5例感染, 對照組的復發率為14.6%, 感染率為12.2%。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詳細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和感染率比較
通過實踐表明, 針對兒童的分泌性中耳炎, 可以采用耳內鏡下鼓膜置管的方法, 但是如果要提高治療的效果, 可以對腺樣體進行切除。這是因為腺樣體同樣是誘發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 咽鼓管在腺樣體的影響下可以引發功能障礙以及機械性阻塞, 同時對鼓室造成壓力, 并且出現大量的滲液[1]。而且一些致病的細菌、微生物也會趁機進入腺樣體當中。所以需要采用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聯合腺樣體切除術, 通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對比, 發現用這種方式來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 具有比較好的療效。
[1]葉方.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聯合腺樣體切除術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中國醫藥科學, 2013,3(14):189-19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