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強 王洪運
糖尿病在臨床中較為常見, 是一種內分泌系統疾病, 往往使得患者多個器官受到累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一種較為常見糖尿病并發癥, 臨床并未發現其具體發病機制, 近年來發病率有越來越高趨勢[1]。本文選取61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 予以中西醫結合治療, 效果顯著,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122例DPN患者, 按照自愿原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每組6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標準。其中男64例, 女58例 , 平均年齡 (53.5±5.4)歲, 病程(6.1±1.3)年, 空腹血糖值(8.3±1.4)mmol/L。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空腹血糖等基礎資料方面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標準:皮膚出現異常感, 自發性疼痛癥狀, 四肢出現麻木感, 手套襪套樣感等感知性障礙;步態無法保持平穩性, 如腳踏棉花或活動存在局限性;四肢遠端肌肉發生萎縮;排除其他原因引發的周圍神經病變。同時存在前三項之一及最后一項者即可判定。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予以常規治療, 按照糖尿病病情調整合理飲食, 并進行有效體育鍛煉, 服用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控制血糖。對照組常規治療基礎上應用彌可保注射液0.5 mg進行肌內注射, 1次/d。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應用中藥活血通絡合劑, 藥方主要包括熟地、當歸、赤芍、雞血藤、川芎、丹參、水蛭、全蝎、黃芪、桑枝、牛膝等, 200 ml/次,2次/d。1個月1療程, 持續治療2個療程。
應用肌電圖儀檢測肢體優勢側正中神經、腓總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MNCV), 正中神經、腓淺神經的感覺傳導速度(SNCV);分析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1.3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神經系統臨床生理學(下)》相關標準進行判定。顯效:臨床癥狀表現如疼痛、麻木等均得到顯著緩解, 膝/踝反射恢復正常, 神經傳導速度提高5 m/s;有效:臨床癥狀得到一定程度緩解, 行走具有一定平穩性,膝/踝反射改善, 神經傳導速度提高低于5 m/s;無效:臨床癥狀未得到改善, 甚至惡化, 行走無法保存穩定, 膝/踝反射和神經傳導速度未改變。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計量資料應用(±s)表示, 以t檢驗, 計數資料以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后, 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如表1所示。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NCV、SNCV均存在明顯差異性, 治療后研究組MNCV、SNCV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如表2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
表2 兩組患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對比(±s)

表2 兩組患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對比(±s)
組別 n 時間 正中神經 腓總神經MNCV SNCV MNCV SNCV研究組 61 治療前 36.2±1.3 35.7±1.2 40.3±1.4 36.3±1.7治療后 50.6±1.8 66.3±2.4 55.6±3.6 49.2±3.2對照組 61 治療前 36.3±1.2 35.4±1.3 40.4±1.3 36.5±1.4治療后 40.1±1.4 44.2±1.5 45.2±1.4 41.3±1.6
DPN在糖尿病并發癥中較為常見, 長期高血糖是引發周圍神經病變主因素。目前還未了解其詳細發病機制, 但是大部分學者認為此疾病發生是由于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高血糖會激活葡萄糖旁路代謝, 對還原型輔酶Ⅱ代謝減少, 使得谷胱苷肽量降低, 血管內血流量減少, 增加自由基, 而神經細胞中存于許多山梨醇和果糖, 誘使周圍神經受到損傷。長期高血糖使得神經組織內蛋白質提高非酶促化反應作用, 產生糖基化終末產物, 對神經細胞蛋白質有效合成造成不利干擾作用, 使得軸索發生變性萎縮。長期高血糖, 氧化應激誘使神經營養因子量下降, 受損神經纖維無法提高再生力[2]。糖尿病狀態下, 神經營養因子及相關神經肽、受體等嚴重缺乏, 從而使得DPN發病及發展。微血管病變使得周圍神經血流發生低灌注現象, 此也是DPN發病的一種重要因素。
傳統中醫學認為“久病必瘀”。因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肢體末端出現麻木感及疼痛感, 所以認為其屬于“痹證”、“痿證”范疇[3]。消渴長久無法治愈, 耗氣傷陰, 陰至而陽,使得氣陰兩虛, 肝腎不足, 從而產生脈絡瘀阻, 血脈失和現象, 本虛標實, 在治療時需益氣養陰、平補肝腎、化瘀通絡。在本文治療中, 所應用藥劑中, 黃芪可益氣健脾;熟地具有養陰生津之效;當歸具有養血活血作用;赤芍、川芎能夠涼血活血等。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黃芪、丹參能夠降低血糖,增強周圍神經再生能力。水蛭內存在水蛭素, 可以有效抗凝、減少血液黏稠度、促進循環, 恢復組織血氧供應等, 確保組織具有較為充足營養供給, 神經功能獲得有效改善。
綜上所述, 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效果明顯, 有效改善臨床癥狀,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徐荷鳳.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中國醫學創新,2013,10(7):110.
[2]王明洲.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30例療效觀察.湖南中醫雜志,2013,29(8):54.
[3]徐紅梅.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30例臨床觀察.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0,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