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明偉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本院2012年04月~2013年04月期間就診治療的腦出血患者共計44例。這4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 占54.55%;女性患者20例, 占45.45%;年齡均在60周歲以上, 最大年齡為78周歲, 平均年齡為(67±4.5)周歲。
1.2 檢查方法 根據患者癥狀, 緊急對患者進行相關身體檢查, 具體包括血糖、尿糖、血液檢查、心電圖、顱腦CT、腦部超聲波等輔助性檢查。在心電圖檢查中, 對其進行12 h內同步監聽, 發現異常32例(72.73%);顱腦CT檢查中, 確定顱內出血的具體位置以及出血程度, 通過檢查確診患者均屬于腦出血癥狀, 其中出血位置在基底節區10例, 腦橋7例, 腦室12例, 小腦11例, 腦葉4例。出血程度診斷, 屬于Ⅰ~Ⅱ級31例, Ⅱ~Ⅲ級13例。
1.3 治療方法 按照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出血程度, 以自愿選擇治療方式為原則, 隨機將患者分為兩個治療組別,治療組:22例, 采用一般用藥治療的同時, 給予控制血壓用藥、脫水治療、并發癥處理等綜合性治療用藥。對照組:22例, 采用一般用藥治療。
1.3.1 一般用藥治療 對兩個組患者行一般用藥治療, 具體如下:首先要求患者保持冷靜, 最好臥床, 周圍環境安靜,避免運動, 不刺激患者精神, 可使用鎮定劑, 例如地西泮, 口服, 劑量為2.5~5 mg, 2~3次/d, 可有效抗焦慮;其次, 保證患者呼吸順暢, 將口腔咽喉內的痰咳出或吸出, 給予氧氣,對于意識模糊, 行動障礙的患者可行插管或切管治療。
1.3.2 綜合性用藥治療 對治療組患者, 進行控制血壓用藥, 腦部出血后由于神經中樞出現紊亂, 導致血壓不穩定,給止血帶來一定的困難。降壓止血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常用降壓類藥物有尼卡地平, 采用劑量為10 mg, 通過靜脈滴注的方式治療, 烏拉地爾也可采用10 mg劑量, 靜脈滴注;有效將血壓控制在160/100 mmHg內為宜;對于低壓較低的患者,要慎用或禁用降壓藥。其次, 脫水治療, 可以降低ICP的指標, 腦容積得到下降, 有助于腦組織消腫, 恢復腦組織能力,采用甘露醇藥物, 劑量為0.5 g/kg;間隔時間為6~8 h內;或者劑量采用0.25 g/kg, 間隔3~4 h內[1]。第三, 緊急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進行及時處理, 例如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心功能不全等等。
經過周期性診治, 得出以下治療結果:治療組:22例患者中, 顯效12例, 有效8例, 無效2例(進行手術治療),顯效率54.55%;總有效率90.91%;對照組:22例患者中,顯效7例, 有效11例, 無效6例(進行手術治療), 顯效率31.82%, 總有效率72.73%。具體見表1。

表1 腦出血臨床用藥效果對比表(n, %)
腦出血, 又被俗稱為腦溢血, 一般是由于腦部血管組織發生破裂引發顱內出血的癥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 節奏的加快, 腦出血疾病時有發生, 呈顯著上漲的態勢, 屬于常見病的一種[1]。導致腦出血的原因很多, 有外傷性腦出血和非外傷性腦出血, 非外傷性腦出血一般是由于溫度改變、情緒變化以及身體機能病變導致, 主要表現癥狀有頭暈頭疼、感覺障礙、血壓升高、顱壓升高、意識模糊、行動障礙、語言障礙, 嚴重者出現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等癥狀。一旦發生腦出血應緊急進行相關檢查, 包括血糖、尿糖、血液檢查、心電圖、顱腦CT、腦部超聲波等輔助性檢查[2]。通過檢查確定顱內出血的具體位置及程度。為下一階段的治療提供依據。在用藥中, 應首先保持患者鎮定, 避免由于情緒激動出血量的擴大的現象出現, 可以服用鎮定類藥物, 如安定等;其次, 穩定血壓, 由于腦部出血后由于神經中樞出現紊亂, 導致血壓不穩定, 給止血帶來一定的困難, 穩定血壓是確保不反復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 服用降壓類藥物, 但是在服用時, 對于低壓較低的患者慎用。通過上述臨床治療,可以看到采用綜合性用藥的方式能夠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顯效率和有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 因此建議推廣使用。
[1]付強,張奕,崔乃杰,等.七葉皂甙鈉對腦出血急性期患者的臨床治療體驗.急診醫學, 2010,7(1):23-26.
[2]吳永明,陸兵勛.血管源性腦出血治療研究進展.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 2011,8(3):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