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琪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8)
國外殘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體系的特點及啟示
熊琪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8)
國外殘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體系具有深厚的社會土壤、完善的法律法規、有力的經濟支持、廣泛的社會參與和相對成熟的基礎融合教育五個特點,在政策和實踐之間仍存在一些差距,文化氛圍的營造仍顯不足和高校支持服務缺少對新增殘疾類型的關注和經驗三個問題,急需對我國建立有效的高等融合教育支持體系提供寶貴的經驗和指導。
國外殘疾人高等融合教育 支持體系 特點 啟示
隨著融合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當今人們對于融合教育的理解已經不局限于安置地點,而是更強調服務的理念。因此,支持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既是融合教育質量的保障,又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作為融合教育發源地的西方國家,其融合教育的發展程度遠超我國。因此,了解和分析其高等融合教育支持體系的成功經驗,對于發展我國高等融合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深厚的社會文化土壤。
17世紀和18世紀人本主義思想的盛行為殘疾人回歸普通社會,接受普通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礎。20世紀50年代爆發的民權運動提出“分開即不平等”的口號,要求不同種族平等參與社會生活,于是“多元文化主義”開始盛行。雖然多元文化的初衷是應對種族問題,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不同文化群體爭取教育機會均等的斗爭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融合教育的發展。在20世紀60年代掀起的婦女運動強調保障所有人受教育的權利尤其是女童和成年女性不能因為性別問題而被排斥在學校之外,20世紀80年代前后美國以減少種族仇恨為宗旨進行了整體的學校改革①,特別是從“正常化”原則開始的一系列帶有融合性質的運動,如“去機構化”、“回歸主流”、“最少受限制的環境”和20世紀80年代融合教育思想的正式提出,都是不斷推進高等融合教育發展的思想源泉。
(二)完善的法律法規。
法律的出現,首先代表的是國家意志,體現了一個國家對相關內容的重視和支持程度。這在國外高等融合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表現得尤為明顯。例如美國聯邦立法中對殘疾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影響最大的兩個法律分別是1973年的《康復法》和2008年修訂的《美國殘疾人法》。1973年《康復法》是第一個影響殘疾學生在高校獲得聯邦政府經費的重要法律。該法強調高等教育有為“殘疾人”提供平等教育機會的責任且規定高校“有積極行動的義務”②。隨后美國在2008年頒布《高等教育機會法》,對教師素質、殘疾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以及國家的援助等方面有了新的規定③?!犊祻头ā穼埣踩说氖芙逃龣嗬o予了保證,但這僅對公立大學有效;《美國殘疾人法》是美國歷史上保護殘疾人最全面的法律,旨在“對殘疾人減少歧視”和提供“反對歧視殘疾人的執行標準”④,禁止在就業、公共設施、公共服務、交通運輸和電信方面歧視殘疾人,無論私立還是公立大學都在其規定之內。這兩個法律都認定歧視殘疾人是非法的,并要求大學為這些殘疾學生提供支持。
(三)有力的經濟支持。
經費是殘疾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保證之一。英國高等教育基金委員會通過引入具體的經費擴大對殘疾學生的幫助。其經費一方面用來改善高校環境使殘疾人能夠在大學校園中生活,另一方面用來發展幫助殘疾人日常生活的機構。這些機構的功能主要是協調學生的支持需求,并確保為個人提供合適的設備和照顧⑤。美國有非常多的為殘疾學生提供支持的項目計劃,如華盛頓大學為殘疾學生提供的DO-IT服務,為殘疾學生提供多種從聯邦政府到學校的獎學金、貸款等經費支持;而各州也會為殘疾學生提供職業康復項目及一般性獎學金和助學金等⑥。
(四)廣泛參與的社會力量。
支持體系的建立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為政府來說,可以從上而下地制定政策、提供經費。但是如果缺乏民眾的參與,那么支持體系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社會力量既是支持體系的參與者,更是監督者和推動者。以美國為例,傷殘退伍軍人是早期高等融合教育的推動者。由于戰爭導致大量軍人和其他戰爭受害者成為殘疾人,他們的生活和發展問題引起社會極大的關注。對自我價值的追求促使傷殘軍人對接受再教育產生了強烈的渴望,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政策制定者開始關注這個特殊群體的需求。除殘疾人本身外,與他們相關的社會力量如家長、相關團體等是另一股推動和促進高等融合教育發展的強大力量。家長在殘疾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通常家長的意愿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對于高等教育的看法。
(五)相對成熟的基礎融合教育保障體系。
基礎融合教育的高度發展,為殘疾學生適應高等融合教育提供了條件。西方歐美國家作為融合教育的發源地,其基礎融合教育的發展程度已經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這就為殘疾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從知識、心理等方面提前做好了準備?;A融合教育的發展,也為高等融合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同時,基礎融合教育的高度發展,在社會文化氛圍方面也為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營造了輿論接納氛圍。這些都是高等融合教育支持體系建立和發展的基礎所在。
(一)政策和實踐之間的差距不容忽視。
政策立法所取得的成績并不能徹底地改變殘疾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現狀。
首先,盡管西方國家在立法和對殘疾學生的認識等方面有所改善,但是低入學率和高輟學率仍然是一個問題⑦。殘疾學生的到來給高校帶來巨大的挑戰,這不僅僅是讓他們如何進入教學樓的問題,更是涉及如何安排課程、教學、評估等一系列相關的問題。盡管高校有提供平等教育機會的準則,但是怎么做及在實踐中做到什么程度卻沒有確切的規定。
其次,關于殘疾界定的不清晰,使得政策執行時存在一些漏洞。2009年美國國會通過的《美國殘疾人法案修正案》特別強調美國殘疾人法案存在的問題,包括殘疾定義的清晰表述。Heyward描述了很多學院和大學在實施該法時面臨的問題,尤其是軍隊和高校所使用的殘疾定義可能并不相同,使得殘疾學生的需求很難得到滿足⑧。
再者,殘疾學生對殘疾身份的不認同致使政策的實施困難重重。學生獲得“殘疾學生補助”的前提是承認自己有殘疾,但立法在這個方面的規定則缺少對殘疾學生自尊的考慮。這可能成為影響立法公平有效實施的一個障礙。相對于殘疾而言,學生更愿意選擇其他的身份,如單親家庭,基督教徒或同性戀。很多學生希望像正常人一樣生活,所以他們不愿意告訴其他同學或老師關于自身的障礙。尤其是與肢體殘疾和感官殘疾的學生相比,那些閱讀障礙或精神健康有問題的學生,更難以認同自己的殘疾身份。
(二)文化氛圍的營造仍顯不足。
不管上述各種法律存在何種缺陷,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這些法律一方面試圖為殘疾人創造社會的、經濟和公共的空間,另一方面逐漸讓人們認識到在這些領域需要作出調整。但是法律無法改變文化中缺少的東西,要實現對殘疾學生的積極支持需要的不止是立法的改變。所以對于大多高等教育機構來說,簡單、機械地完成法律規定的義務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通過文化氛圍的改變來真正實現融合。特別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殘疾學生涌入高等院校,文化氛圍和高校師生的態度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發展迫在眉睫的問題。
(三)高校支持服務欠缺對新增殘疾類型的關注和經驗。
在高校中不斷增加的殘疾類型,尤其是那些隱性殘疾為高校的支持服務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這些學生雖然沒有明顯的外觀損傷,但是他們所需要的支持服務也許比顯性殘疾的學生更多,也更具有難度。這種難度一方面來自于高校以往經驗的缺乏,因為在過去高校接收較多的是感官或肢體殘疾的學生。另一方面則來自于他們自身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然而,這是高校今后發展過程中將會越來越多的面臨和需要處理的現實問題。
(一)融合理念的營造是建立高等融合教育支持體系的根本所在。
一個接納和支持的社會文化環境是高等融合教育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土壤。只有整個社會接納和認可了關于平等、參與、多元的融合理念,才可能真正建立和發展一套完善的支持服務體系。換言之,支持服務體系存在的依據是融合理念,要實現的也是融合理念。所以高等融合教育支持體系的建立和發展離不開融合理念的支撐。對于我國而言,雖然從近代到現在關于東西方文化的優劣之爭頗多,但是孰優孰劣至今無法說清。只因為每種文化誕生和成長的土壤不同,適應的國情也不盡相同。所以融合理念的營造不是簡單地模仿西方,而是尋找東方儒家文化和西方民主、平等觀念的結合點,形成中國本土化的融合文化。
(二)多層次、全方位的立體建構方式是高等融合教育支持體系有效性的保障。
雖然文化理念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運作。但是僅以文化來保證一個新理念的推行,顯然是不夠的。因此從前文關于國外高等融合教育支持體系的特點不難看出,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立體建構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從層次性看,從政府到學校再到民眾都被納入支持體系之中。這使得整個支持體系獲得從國家到個體的支持,從而更穩固;就涉及內容看,從思想文化到法律法規、經費等都囊括其中,對高等融合教育起到一個全方位的支撐作用。我國在建構高等融合教育支持體系時雖然也有層次性,但更習慣于自上而下的實施方式而容易忽略自下而上的推動力。雖然支持體系的建構涉及多方面,卻存在全而不精的問題。這些都是我國今后在建構高等融合教育支持體系時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努力的方向。
注釋:
①黃志成.全納教育——關注所有學生的學習和參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
②Kaplan,W.A.The law of higher education:Legal implications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2nd ed.).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85.
③郝梅榮.美國《高等教育機會法案》中關于特殊教育的條款及其啟示.大觀周刊,2011,529(21):23-24.
④Paul,Stanley.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2000,34(2):200-211.
⑤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England(HEFCE)ImprovingProvisionforDisabled Students:HEFCE Strategy and Invitation to Bid for Funds2003/05.Bristol:HEFCE.http://www. hefce.ac.uk/pubs/heface/2002/02%5F21.htm.2002-02-21.
⑥盧茜,雷江華.美國高校殘疾人服務特點及對我國高校的啟示.中國特殊教育,2010,9(123):28.
⑦Dutta,A.,Scguri-Geist,C.,&Kundu,M.Coordination of postsecondary transition services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y.?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2009 75(1):10-17.
⑧Joseph W.Madaus.The History of Disability Services in Higher Education.Disability and servicers and campus dynamics.2011:5-15.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普教青年立項課題“平等與共享:殘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學校支持系統研究”(課題編號:C-c/2013/02/06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