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暢
摘 要: 文章從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普通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談起,對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對策:一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教師對推廣使用普通話的認識;二是創造良好的環境;三是改革教學方式,搭建學習平臺;四是采取多種形式,提升教師的普通話水平;五是建立健全完整的管理、監督機制。
關鍵詞: 民族地區 農村小學生 普通話教學 重要性
當前教育機制中,用普通話教學已經成為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主要語言,隨著普通話在課堂上的大量使用,課堂教學質量正在逐步改進和提高。然而,有些偏遠民族農村地區普通話還沒有真正在課堂上使用,如何真正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有限時間,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已成為當下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學的當務之急。
一、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普通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民族地區農村,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影響和語言表達的習慣性,有相當數量的教師根本不用普通話授課,特別是年齡大的教師,俗語和地方口語在教學中占有很大比重。即使是部分教師上示范課,普通話水平也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標準。雖然他們已取得了學歷,也通過了普通話達標測試,但由于沒有接受過嚴格系統的課堂教學訓練,使得普通話很難在教學中真正落實,久而久之,普通話教學只是一種形式,要想使學生用標準、流利的普通話講話就不太現實。
在農村,學生由于受到成長環境的影響,沒有學習普通話的氛圍;由于世俗的偏見,形成了師生的心理障礙。曾經有這樣一則新聞,一位教師要求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講普通話,一生在家里看電視,給家人糾正一個“電視”的“視”字(因為方言讀si),竟被家人訓斥了一頓:沒上幾天學就變洋了。
在低年級,學生漢語拼音掌握不好,以至于有相當一部分中、高年級學生連最起碼的聲、韻母都區分不清,至于前、后鼻音、翹、平舌音等基礎發音更是發不好,以至形成朗讀能力差,吐字不清,帶有嚴重的地方口語的不良現象。再加上讀書時愛搖頭晃腦或唱讀,速度較快或較慢,錯漏添字多,不注意句子的停頓,缺少感情等,致使學生的普通話水平長久停留在本地地方方言的水準。
由于教師在教學時對學生起不到真正的示范作用,加之學生受到自身與周圍環境的影響和限制,導致在農村小學生中普及與提高普通話難上加難。
二、原因分析
(一)教師思想認識上的不足。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中小學教師對推廣使用普通話有以下錯誤認識:一是本地的教師教本地的學生,又不是聽不懂,用不用普通話無所謂,關鍵是講課精彩,學生愿聽,考試成績好就行。二是方言和普通話差距大,在交際中會造成語言障礙,認為學普通話沒必要。可以看出,農村中小學教師只重視課本知識的傳授,注重課堂語言的生動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想千方百計把課講好,目的是提高升學率。他們還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怪圈,還不能把推廣使用普通話提到提高全民素質的高度認識。三是農村少數民族地區相對城市來說,經濟文化生活比較閉塞,語言觀念也比較保守。農村中小學教師,生活在方言環境中,受方言習俗的影響,大部分不敢、不會、不習慣說普通話。一位教師說:“說普通話家鄉人恥笑你,何必找那麻煩?”有些青年教師在畢業分配之前,由于師范院校的培養和訓練,基本上掌握了普通話,但工作后,由于環境的影響,也隨波逐流不再用普通話教學。
(二)沒有良好的語言環境。
在民族地區農村小學,學生由于受成長環境的影響,沒有學習普通話的氛圍,甚至會在家里學習一些地方俗語,不利于普通話的推廣。在孩子們心中,講普通話簡直就是包袱,當我們想要表達一個意思的時候,還需要在心里翻譯一下,這就是語言環境的影響。在一個人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機即12歲以前,很多農村學生卻不能接受規范、標準的語言學習,使他們錯過了學習語言的大好時機。
(三)普通話推廣的措施不力。
由于普通話水平的高低及是否使用普通話與學生的升學、教師的晉級等關系不大,學校領導從指導思想上沒有真正重視推廣普通話的工作。大部分學校只局限于一般號召而沒有采取必要措施,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推廣普通話的制度,沒有必要的管理監督機制,沒有把使用普通話教學作為衡量和評價教師教學工作的一項內容,這些是造成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學不使用普通話教學的關鍵所在。
三、幾點對策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教師對推廣使用普通話的認識。
加大推廣普通話的宣傳力度,使民族地區農村廣大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說不說標準的普通話不是個人小事,而是造福子孫后代、關系到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大事。一是教師工作的需要。教師是使用語言最多的,教師的語言規范與否對學生影響很大。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說:“在教師來說,口頭語言是一種教學手段,如果恰巧又是教語言的,那么教師的語言又是一種直觀教具。教其他學科的教師,他的語言也有向學生起著語言教育的作用。”教師如果能講一口優美、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必然會啟發、引導學生積極地學習普通話。二是社會發展的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生活各方面的交往日益頻繁,各行各業、人與人之間都需要溝通、交流。方言往往造成語言不通、語意誤解,給人們的交際活動帶來很大困難。三是信息時時代的迫切要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話、電傳打字機已被廣泛應用,人機對話的電腦已問世,如果發音不規范,那么電腦輸出的將是錯別字。而且由于漢語普通話語音系統比較簡單——只有400多個音節、4種聲調,因此人們預言21世紀漢語將成為世界第一語言。可以說,推廣普通話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二)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認識是一切行為動機的開端”。學生要學好普通話,需要有正確認識,需要有較好的語言環境(學生家長雖不能為學生學習普通話提供較好的語言環境,但不為學生學習設置障礙也算一種支持),要改變學生和家長的認識,需要整合社會力量。近年來,外出務工人員因普通話不過硬或不會,在外地與他人交流時“不方便”、鬧笑話者不乏其人,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可充分使用這些“活教材”,搞好校本開發,或讓他們“現身說法”,或編輯教材印發,讓學生和家長在一笑之余,有所感觸;充分發揮學校文化傳播的陣地作用,加強對普通話在交際中的實用性宣傳,提高學生和家長對普通話的認識,創造適合學生普通話學習的良好環境。在方言環境里,掌握和使用普通話是困難的,所以我們應該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農村的方言大環境,目前我們還無力全部改變,但我們可以把校園作為“堅強陣地”,在校園內實行普通話“單語制”,要求從學生、教師到學校領導,人人、時時、處處都講普通話,營造一種講普通話的氛圍,使普通話真正成為校園語言。在這種特定的語言環境里,教師不但容易消除使用普通話的心理障礙,而且會逐漸感受到運用普通話的得體、莊重和高雅,從而激發起學習、使用普通話的熱情。
(三)改革教學方式,搭建學習平臺。
學校是學生學習普通話的主陣地,學校對普通話重視程度的高低,教學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的需要,具體語境的好壞,決定學生學習普通話效率的高低。為改變現狀,學校應為學生學習普通話搭建平臺:首先,在校園內倡導一律使用普通話,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榜樣、運用的空間;其次,加強校園普通話學習的環境建設,配合校園文化建設,搞好語言角、學校廣播室的建設使用,創造良好的普通話學習環境;再次,開展豐富的語言競賽活動,讓學生有展示的平臺,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通過一系列措施,豐富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為學生提供學習空間,促進學生普通話水平不斷提高。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電視、廣播在不斷改變農村的生活,同時為學生學習普通話拓寬了渠道,學校與學生家長通過家訪、家長會等達成共識,讓學生有意識地通過看新聞等方式學習普通話,既開闊學生視野,又學習普通話,可以達到“一石二鳥”的良好效果。
(四)采取多種形式,提升教師的普通話水平。
首先,可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舉行朗誦會、演講會、故事會、普通話教學觀摩及比賽等,使推廣普通話的工作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由普及走向深入。其次,各地應組織專人進行方言調查,找出方言和普通話在聲、韻、調及詞匯、語法等方面的對應規律,為廣大教師學習和教學普通話提供一條捷徑。再次,各地中師學校可以利用假期舉辦普通話培訓班,為農村中小學培養推廣普通話的骨干。培訓應在時間、教材、師資上給予保障,堅決杜絕那種形式上轟轟烈烈而收效甚微的走過場式的培訓。最后,要大力表彰先進,樹立典型,營造氛圍,切實使“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語言”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
(五)建立健全完整的管理、監督機制。
在教師中推廣使用普通話絕不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它需要有法規力量的制約,用規章制度約束人們的語言行為,直至達到熟練而自覺的程度。我們可以制定普通話測試考核制度,制定出具體的考核細則,嚴格考核,把考核成績載入教師的業務檔案,作為評價教師業務能力的一項依據;把是否使用普通話教學與教師的期末、年終考核、評定職稱等掛鉤,促使廣大教師努力提升自己的普通話水平,自覺地使用普通話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