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林



烏蘇里江穿過完達山脈流至下游后,便與松花江、黑龍江攜手,一起創造出中國最大的沼澤分布區:三江平原。這片三江匯流的三角地帶,不僅擁有中國最大的淡水沼澤濕地,還擁有中國東北地區最完美的動物生物鏈:每當夜幕降臨,長耳鸮會傾巢出動,捕殺地面倉皇逃竄的黑線姬鼠。天亮之前,它們沉甸甸的胃里會塞滿被撕碎的鼠肉;濕地里有一種魚不叫魚,而叫狼,每當有人從濕地邊經過,它就會一躍而起,咬住人的衣裳,用這種特殊的方式與人親近……
56 個民族中人口最少的神秘民族——赫哲族人,就生活在三江平原上,他們的聚落是一個魚的世界:家家戶戶的住房門前都掛著魚簍子,稱為“塌古通”;他們不僅吃魚,還“穿魚”:史料記載,赫哲族先人在烏蘇里江上發現了用魚皮制衣的秘訣,他們的大部分穿戴都以魚制成——不僅是衣服,包括帽子、鞋子、手套、襪子都是魚皮制成,他們也因此獲得了一個稱號,叫作“魚皮部落”……
赫哲漁手 中國北方最后的漁獵部落
赫哲族人本是肅慎人的一個支系,清代之后,他們成為了烏蘇里江下游的主人。與其他崇尚馬背的東北游牧民族不同,赫哲族人千百年來一直生活在水邊,從未離開——所謂“赫哲人撒開千層網,船兒滿江魚滿倉”。現今,他們幾乎已成為中國北方最后的漁獵部落。
春天,當烏蘇里江沿岸刮起暖風,岸邊開始出現一種灰翅膀蛾子,赫哲族人便明白,頭期漁汛來了。赫哲人最會觀察三江平原的自然氣息,他們從風的溫度、草的顏色、云的形狀,晝夜鳥兒的叫聲等自然特征中,去判斷和辨別大魚什么時候到,甚至可以聽出公魚、母魚發情產卵甩籽時發出的聲響。
漁汛來時,他們日夜守在江岸濕地的草叢里,從容進行捕撈。他們使用的大網是經過豬血雪過(煮過)的,網絲白亮,結實耐用,一網下去,大個的鰉魚(鱘)、大馬哈、青魚、草根、狗魚……不管李逵李鬼,都被一網打盡。
吃不完的,他們就曬成魚干兒,或者用來穿。史料記載,赫哲族先人發現了用魚皮制衣的秘訣——使用木棰先砸軟皮子,再親手以特制麻絲去縫。發展到后期,他們的一切穿戴都來自漁獵成果,不僅是衣服,甚至帽子、鞋子、手套、襪子都是魚皮制成,他們也因此獲得了一個稱號:“魚皮部落”。
烏蘇里江下游岸邊,有眾多赫哲人的村屯,空中、江邊、草甸處時時飄蕩著魚的鮮氣,讓人只要吸上一口,就有如吃到了鮮鮮的大馬哈,非常奇妙。流傳在赫哲族各部落之間的,還有一項獨特的漁獵習俗:打嘎拉。“嘎拉”是當地人的土話,指的是河流中的貝殼,“打嘎拉”意思就是打撈貝殼。
這里的貝殼又圓又大,肉質特別鮮美,在殼壁上還常常生長有珍珠,據說珍珠還曾是朝廷的貢品。鮮嫩的殼肉不僅是人喜愛的美食,就連大雁、野鴨、丹頂鶴等都十分鐘愛它的味道。一到嚴冬,貝殼往往會沉入到泥土之中深藏過冬,這時赫哲族人便開工了——首先,在冰凍的河流上觀察地勢,選定貝殼躲藏處,再用冰镩鑿開冰面,放繩下網,人就站在冰面上用力拉拽;不一會兒,網會貼著冰土移動,將泥里的貝殼拉出;赫哲人手持一柄牛耳尖刀,撬開堅硬的貝殼,片下鮮嫩的殼肉,再尋找貝壁上是否有珍珠——收成好的時候,未來的大半年生計都將不愁,所有嚴冬勞作的艱辛都會被收獲的喜悅所驅散……
放下恐懼 不計生死的“闖將”
三江平原不光有水和沼澤,還有旺盛的草甸和森林——這些森林普遍分布在三江平原的濕地沼澤上,各種郁郁蔥蔥的樹木,生長在一個個沼澤島嶼上,島嶼往往也以樹木的名字命名,如紅松島、橡林島、白樺島等,最大的面積有幾十平方公里。
中國東北地區最完美的動物生物鏈,就存在于這些沼澤森林中。在這樣的環境下,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絕不僅僅是原始漁獵部落,可以說,生活在這里的所有人,生命里都有那么一種或幾種記憶深刻的動物。
比如在牧民張余的母親張楊氏的記憶里,就有一只鳥永生難忘。老太太說,那是1995 年,兒子去濕地草甸上放牛,在鳥窩里撿回一個大鳥蛋,老太太舍不得吃,放在炕上用被子捂起來,沒想到蛋竟孵出一只小鳥。長長的腿,腿上長滿了毛,老太太給它起名叫“毛腿”。毛腿長大了,和老太太形影不離,過年時,老太太去趕集,毛腿竟然站在老太太肩膀上領道,老太太背著年貨遛著鳥,在眾人羨慕眼神里快樂地過了個大年。再后來,“毛腿”死了,老太太大病了一場,從此不再吃鳥蛋。
比如對于曾在密林里討生活的老獵人王德遠而言,黑熊是讓他害怕至極的動物。王德遠說,它們經常出現在濕地的河邊,捕捉隱藏在淺水中的大魚,它的捕魚技巧堪稱完美,大魚的行進與逃匿路線均在它們的掌控之中;黑熊還喜歡吃蜂蜜,它會順著蜂蜜誘人的香味找到叢林里的蜂窩,并忍受著蜂群的瘋狂叮刺把蜂蜜吃得干干凈凈;黑熊看似笨拙,一旦獵人與它遭遇,往往難以匹敵,甚至丟掉性命;黑熊行動靈活敏捷,甚至還擁有爬樹的本領……
丹頂鶴、蒼鷺、馬鹿等,都是三江平原上抬頭就能見到的動物,茂盛的植被和發達的水系,為鳥獸們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環境,它們在大自然的食物鏈中扮演著各種角色,展現出極其野性的一面。
對于生活在三江平原上的人家而言,這里的動物隨時都會對他們進行五彩的誘惑。曾經在很長的時間里,誰家缺錢少物了,總說:“走哇,上濕地去取點貨,好給孩子娶媳婦”,或說:“好給家人做棉褲”——這似乎已是三江平原的法則:只要放下對野獸的恐懼,敢于去“闖濕地,闖密林”,就能富裕起來。
當然,當年的那些“闖將”,都是一些不計生死的人,不幸的人,時常在與猛獸遭遇后失蹤,或者不慎陷入濕地,再也不見蹤影了——若干年后,當地殼變遷,風把水土抽干,會有一些發黑的骨頭露出地表,迷信的老人說,這是水神放手了,將靈魂退回人間,那人可以轉世了……
植物天堂 “北大倉”與“新天府”
三江平原不僅是野生動物的天堂,也是神奇的植物王國。這里生長著上千種野生植物,如黃菠蘿、核桃楸、水曲柳等,都是國家級保護植物,而小葉樟、烏拉苔草、蘆葦等,則是沼澤植物的代表。
烏拉苔草是三江平原最常見的植物之一,這些草的根系深埋于沼澤水下,擁有驚人的儲水能力,堪稱濕地的保護神。烏拉苔草一堆堆旺盛地生長著,與沼澤土長年累月凝結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草墩,草墩高出水面幾十厘米甚至一米,當地人將它們叫做“塔頭”。
塔頭和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當地有民諺:“混三江,走塔頭,不會走塔要濕頭(透)”——由于三江平原遍布沼澤濕地,要穿越它們,需要劃船或是踩著塔頭過去。踩塔頭必須要掌握技巧,不然稍有偏差,就會跌落進水里。不僅如此,還要迅速地從一個塔頭跳到另一個塔頭上去,不然由于人身體的重量,塔頭會慢慢往下沉,一旦水漫過腳面,再跳就來不及了,因此走塔頭又叫“跳塔頭”。
除了烏拉苔草,蘆葦也是三江平原最典型的植物。每到冬季,這里的濕地都會迎來大批收割蘆葦的人,為了生計,他們會冒著嚴寒辛苦地作業,在寒風中唱著他們自己創作的“刀歌”:天蒼蒼,野蒼蒼,刀客大野割葦忙;蘆花披頭又蓋腦,孤獨荒原守蒼涼,割呀割葦忙……那時,咔咔的刀割聲在濕地上空此起彼伏,巨大的聲響甚至會嚇跑野狼。
作為曾有“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北大倉”,三江平原的收獲季節,是最為壯觀的:廣袤的田野上,渠道縱橫、農機轟鳴、稻花飄香、麥浪滾滾,一個個領先全國的機械化現代化農場忙得熱火朝天……資料顯示,2012 年,三江平原已被評為中國十大“新天府”之一,整個平原年產糧食1500 萬噸,人均耕地面積、人均糧食產量均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 倍以上,農業機械化程度也屬全國第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