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雙C)用于初診2型糖尿病臨床治療中的效果。 方法 選取2011—2013年該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20例,依照入院順序隨機、平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予以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治療,對照組予以8次/d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治療,對照兩組臨床療效。 結果 研究組血糖平均值為6.9,對照組血糖平均值為7.2,平均血糖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平均血糖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血糖觀察期平均為(1.8±0.4)d,Ins劑量調整期平均為(6.9±2.4)d,血糖及Ins劑量穩定期平均為(2.6±1.1)d,總治療天數平均為(8.6±2.4)d,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胰島素總使用量為(0.80±0.31)U/(kg·d)、對照組為(0.81±0.18)U/(kg·d),P>0.05。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期間所用的胰島素總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低血糖人均發生次數為(0.3±0.1)次/人,對照組低血糖人均發生次數為(0.8±0.2)次/人,研究組低血糖發生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 結論 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治療2型糖尿病可降低低血糖發生率、縮短血糖控制時間、改善血糖控制效果,綜合治療效果顯著。
[關鍵詞] 動態血糖監測;胰島素泵;2型糖尿病;治療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4(a)-0017-02
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多接受胰島素治療,以改善β細胞功能。目前,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初診2型糖尿病臨床效果顯著[1],該研究2011—2013年期間對比了8次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與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療法的效果,結果顯示,動態血糖監測結合胰島素泵治療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共120例,依照入院順序隨機、平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齡26~73歲,平均年齡(43.5±3.8)歲;平均體質量(23.9±2.7)kg/㎡。對照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27~74歲,平均年齡(44.1±4.1)歲;平均體質量(24.4±3.4)kg/㎡。
1.2 方法
1.2.1 研究組 動態血糖監測:①在正式安裝動態血糖監測系統之前,指導患者洗澡并徹底清潔腹部;②一般選擇腹部臍旁部分為最佳安裝處,注意安裝時避開患者腰圍及腰帶部分;③安裝調適之時,通過動態血糖監測的電信號檢查儀查看連接是否正確,之后查看系統電池是否正常工作[2];④患者取平臥位,使用0.1%的安多福為局部皮膚消毒,在腹部皮下插入探頭(盡可能使用助針器提升插入效果),拔除引導針之后,將系統探頭用防水透氣敷貼固定好、規范聯合血糖動態監測系統電纜,電信號控制在20~200 mA之內,60 min初始化處理,初始化完畢后的5min首次輸入指尖血糖值,對患者血糖水平行連續性監測[13]。
胰島素泵治療:血糖動態監測系統安裝并使用1 d之后,開始胰島素泵治療。在患者肚臍5 cm左右部分腹部連接胰島素泵,注射部分要與腰帶、瘢痕及肚臍區域分開[4];連接成功后,將準備好的胰島素加入胰島素泵儲藥器內、將輸注導管連接以順利排氣,并將治療用具及用品準備齊全置于床周;患者平臥,用0.1%的安多福為注射部分皮膚規范消毒之后,單手將注射區域皮膚繃緊、謝30°角進針,同樣適用防水透氣敷貼將針頭固定好、胰島素泵固定在患者褲腰部位;每日根據動態血糖監測結果及患者體重水平計算當日胰島素治療量,規范設置初始胰島素治療參數和3餐前追加胰島素總量,一般連續使用胰島素泵治療7~15 d[5]。
1.2.2 對照組 胰島素泵治療方式與研究組相同。
采用8次血糖監測方案,每日的三餐之前、三餐之后和睡前、凌晨2點各規范檢測血糖并記錄1次,共檢測和記錄血糖水平8次/d,根據8次血糖檢測結果調整每日的胰島素用量。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分為血糖觀察期、胰島素劑量調整期及血糖和胰島素劑量穩定期共3個階段;兩組目標血糖水平為:3餐前和睡前的末梢血糖值在3.6~6.7 mmol/L范圍內,餐后的血糖水平控制在10 mmol/L之內[6]。
1.3 統計方法
該次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對該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的分析,計數資料的對比應用χ2檢驗,而計量資料的對比應用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平均血糖變化對比
研究組血糖平均值為6.9,對照組血糖平均值為7.2,平均血糖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平均血糖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不同階段具體的平均血糖變化對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平均血糖變化對比(x±s)
2.2 兩組患者高血糖控制平均時間對比
研究組血糖觀察期平均為(1.8±0.4)d、Ins劑量調整期平均為(6.9±2.4)d、血糖及Ins劑量穩定期平均為(2.6±1.1)d、總治療天數平均為(8.6±2.4)d,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具體的血糖控制平均時間對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控制平均時間對比(x±s,d)
2.3 胰島素用量對比
研究組患者調整期內胰島素平均用量(0.69±0.14)U/(kg·d)、對照組為(0.70±0.35)U/(kg·d),P>0.05;穩定期研究組平均胰島素用量(0.77±0.18)U/(kg·d)、對照組為(0.79±0.17)U/(kg·d),P>0.05;研究組胰島素總使用量為(0.80±0.31)U/(kg·d)、對照組為(0.81±0.18)U/(kg·d),P>0.05。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期間所用的胰島素總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 低血糖發生率對比
該研究中兩組患者血糖≤3.5 mmol/L時,視為發生低血糖。研究組患者低血糖人均發生次數為(0.3±0.1)次/人,對照組低血糖人均發生次數為(0.8±0.2)次/人,研究組低血糖發生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另外,研究組治療過程中低血糖發生次數為0.001次/(人·d),而對照組治療過程中低血糖的發生次數則為0.004次/(人·d)。
3 討論
3.1 初診2型糖尿病
大多數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異常和胰島素抵抗問題,在行2型糖尿病臨床治療過程中,應當首先以短時間內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保護胰島β細胞為主要目標,及時、有效的治療可促進機體胰島β細胞快速恢復正常代謝和分泌功能、延緩β細胞衰竭,控制糖尿病進展并防控各種并發癥[7]。
糖尿病是典型的慢性終身性疾病,病情進展與治療過程均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與心理健康,選擇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快速、有效控制病情、防治并發癥以維護患者正常工作、生活以及減輕患者心理負擔的關鍵。國內糖尿病診治工作已取得很大進步,但日常糖尿病治療和控制依然是以常規的胰島素注射和定時血糖檢測分析,此種治療方式存在一些弊端,不能提供準確可靠的胰島素用量依據,血糖控制效果也不盡如人意。胰島素泵及胰島素動態監測系統是近年來興起和推廣的胰島素治療技術,在國內臨床應用并不廣泛,但治療效果已經得到肯定[8]。
3.2 胰島素泵的應用
胰島素泵的使用可更加確切地控制胰島素的輸入時間、速度及劑量,方便劑量控制和準確設定劑量,可更好地調節蛋白質、脂肪及糖代謝。使用胰島素泵控制胰島素治療時,需規范使用微量血糖儀配合監測治療過程中的血糖水平,方便及時調整胰島素用量及用法。由于胰島素泵輸入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的方式主要通過皮下注射胰島素完成,因而此種療法成為人工胰腺,聯合胰島素泵調節血糖可聯合人工控制和智能協調的優勢,及時、準確調節胰島素用法用量,模擬人體胰島素自然分泌過程,從而更有效地控制患者兩餐中間、夜晚血糖水平。而且,采用胰島素泵治療2型糖尿病時,可更靈活地根據患者每日、每餐的進食量和食物性質準確計算胰島素用量,以更安全有效地時刻維持穩定的血糖[9]。
胰島素泵在糖尿病治療中的使用具有很好的藥代動力學特點,強化治療效果顯著,血糖控制速度、血糖穩定性等方面均明顯優于傳統的多次胰島素皮下注射療法,而且使用胰島素泵可實現24 h全天候的連續性胰島素輸注、降低肝糖輸出量、促進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及利用作用,有效優化第一時間的胰島素分泌效果、接觸胰島素抵抗。
3.3 血糖監測
動態血糖監測系統的運用相對傳統血糖監測方式更加靈活、準確、智能化。同胰島素泵一樣,動態血糖監測技術尚未在國內初診2型糖尿病的臨床治療中充分應用,很多患者對動態胰島素監測技術仍然不了解或存在疑慮。在使用胰島素泵控制血糖的同時,若聯合動態胰島素監測技術完成不同階段血糖水平的實時監測分析,在全面監測患者治療過程中的血糖水平變化情況的同時,估測血糖短時期變化趨勢、更有依據地指導后續胰島素治療用法用量的調節工作。避免治療過程中低血糖現象的出現及大幅度血糖波動問題的發生[10]。
接受雙C治療之后,研究組患者血糖平均值為6.9,總治療天數平均為(8.6±2.4)d,低血糖人均發生次數為(0.3±0.1)次/人,胰島素總使用量為(0.80±0.31)U/(kg·d),胰島素泵強化治療聯合動態血糖監測可加快血糖控制速度、進一步降低患者整體血糖水平、減小血糖波動幅度、避免低血糖的發生、延緩和預防并發癥,更科學、有效地調節糖代謝,適合在2型糖尿病臨床治療中運用。
[參考文獻]
[1] 石鋒,吳豫梅,吳永新,等.動態血糖監測系統聯合胰島素泵在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中的應用[J].山東醫藥,2013,53(16):18-21.
[2] 種琨瑛,常向云,孫侃,等.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短期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J].醫學臨床研究,2013,30(4):761-763.
[3] 肖紅珍,俞芳,路一芳,等.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治療初診2型糖尿病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5):3577-3578.
[4] 李鳴,周健,包玉倩,等.睡前血糖預測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泵治療期間夜間低血糖的發生[J].中華醫學雜志,2010,90(42):2962-2966.
[5] 甘勝蓮.動態血糖監測系統下應用胰島素泵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師雜志,2012,14(5):640-643.
[6] 于淑玲,夏麗芳,劉艷濱,等.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控制血糖臨床應用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3):458-459.
[7] 馬丁.動態血糖儀對初診2型糖尿病臨床應用進展[J].醫學綜述,2012,18(21):3647-3649.
[8] 郭雯,徐向進,林憶陽,等.使用動態血糖監測比較地特胰島素與甘精胰島素聯合門冬胰島素強化控糖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動情況的觀察[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3,21(1):48-50.
[9] 張照芳,韋香花.實時動態血糖監測系統在胰島素泵強化治療初發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規律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8):897-899.
[10] 雷強,杜一平,鄧剛,等.動態血糖監測系統聯合胰島素泵在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的臨床應用[J].四川醫學,2011,32(8):1227-1229.
(收稿日期:201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