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銀松 李新宇
[摘要] 目的 探討心臟驟停后延遲心肺復蘇對大鼠海馬病理變化的影響。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54只,隨機分為假手術組(S組)、即刻復蘇組(A組),延遲復蘇組(B組),每組按血管穿刺后(S組)或自主循環恢復(ROSC)后(A組、B組)0.5 h斷頭取海馬。A組、B組采用窒息法致大鼠心臟驟停和心肺復蘇模型。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海馬病理變化。結果 光鏡下,S組海馬神經元表現為細胞形態、分布正常,幾乎無變性、壞死神經元;與S組比較,A組、B組海馬神經元可見明顯的細胞水腫、核固縮等病理改變,且B組比A組損傷更為嚴重。結論 延遲心肺復蘇不僅降低心臟驟停大鼠ROSC成功率,亦可加重海馬組織病理損傷。
[關鍵詞] 心肺復蘇;腦損傷;自主循環恢復
[中圖分類號] R45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4(a)-0022-02
雖然心臟驟停后心肺復蘇研究不斷深入[1],自主循環恢復(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腦功能的預后仍是難點問題[2],心臟驟停患者很難在第一時間得到救治,血流中斷時間延長致使腦組織損傷加重。為更好接近臨床并且保證大鼠心臟驟停模型成功率,本實驗重點探討心臟驟停后延遲3 min CPR 對大鼠病理損傷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試劑、儀器
健康SD雄性大鼠54只,體重350-450g;MP50多參數監護儀(德國飛利浦);HX-200S動物呼吸機(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
1.2 實驗方法
1.2.1 分組 隨機數字表法將大鼠分為假手術組(S組,n=18);即刻復蘇組(A組,n=18):窒息5±1 min后,常規復蘇;延遲復蘇組(B組,n=18):窒息8±1 min(心臟驟停后3 min)后常規復蘇。
1.2.2 模型制作 本實驗參考有關文獻并加以改進[3]。大鼠稱重,3%戊巴比妥鈉(35 mg/kg)腹腔注射麻醉,仰臥固定。正中切口,暴露氣管,行氣管插管。剝離右側股動脈,左側股靜脈,24G套管針向近心端穿刺置管后固定。連接壓力換能器。連接心電肢體導聯,至監護儀正常顯示股動脈平均動脈壓、心電圖。傷口處敷蘸生理鹽水紗布。穩定10 min后,呼氣末氣管夾閉誘導窒息致心臟驟停(CA)后,進行CPR:開放氣道,接小動物呼吸機(呼吸頻率80 次/min,潮氣量6 ml/kg),同時經股靜脈推注腎上腺素20 μg/kg。
1.2.3 CA標準 心電圖呈室顫、停搏或電機械分離,股動脈平均動脈壓<25 mmHg[4];動物皮膚粘膜明顯發紺。
1.2.4 ROSC標準 心電圖呈自主節律,股動脈平均動脈壓≥60 mmHg[4],持續時間超過10 min;動物皮膚粘膜發紺明顯減輕。
1.2.5 標本留取 S組按血管穿刺后0.5 h斷頭取腦;A組、B組按ROSC后0.5 h斷頭取腦。
1.2.6 檢測方法 低溫冰臺上斷頭剝離海馬后,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至少24 h。脫水、透明、浸蠟及包埋,海馬組織5 um厚切片,HE(Hematein Eosin)染色。
1.2.7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分析。組間ROSC成功率比較用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ROSC成功率
S組成功率100%,A組成功率88.9%,B組成功率50%;B組與A組比較,ROSC成功率明顯下降(P<0.05)。
2.2 各組大鼠海馬組織病理觀察
S組:海馬神經元表現為細胞形態、分布、間隙正常,幾乎無變性、壞死神經元(圖1);A組:海馬神經元有部分變性、壞死,病理損傷較重(圖2);B組:海馬神經元細胞出現明顯的胞核凝固、深染,胞漿溶解,存在較多壞死神經元,病理損傷比A組更重(圖3)。
3 討論
學者們[5]對心肺復蘇ROSC患者預后相關因素進行分析,薛繼可[6]對725例CPR患者進行分析,發現CPR開始時間≤5 min的460例患者ROSC為140例(30.4%),CPR開始時間>5 min的265例患者ROSC僅為47例(17.7%)。廖紅[7]采用窒息法制作CA大鼠模型,在20只大鼠CA后即刻進行復蘇,復蘇成功率約為70%,本實驗中,A組即刻復蘇的復蘇成功率為88.9%,可能由于實驗條件、生理鹽水以及腎上腺素的使用不同,導致實驗中的復蘇成功率存在一定差異。本實驗B組大鼠復蘇成功率為50%,與A組比較復蘇成功率明顯降低(P<0.05),這再次證明了心臟驟停持續時間是決定ROSC的關鍵因素之一,臨床上只有真正縮短開始心肺復蘇的時間,才有可能根本上改善復蘇的預后。
大腦細胞尤其是海馬等組織在ROSC早期仍處于相對低灌注或再灌注損傷階段,此期大鼠海馬組織已經發生了明顯的病理變化。觀察病理形態學改變, B組大鼠海馬病理損傷較A組更為嚴重,其機制可能與缺血時間延長、缺血-再灌注損傷加重、鈣超載、興奮性氨基酸釋放增多等有關。
該實驗表明延遲復蘇不僅能降低ROSC成功率,還能加重海馬組織病理損傷,因此,臨床上應爭分奪秒地對CA患者實施CPR,盡快使腦組織恢復血供,真正改善ROSC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1] Havel C, Schreiber W, Trimmel H. Quality of closed chest compression on a manikin in ambulance vehicles and flying helicopters with a real time automated feedback[J]. resuscitation, 2010, 81(1):59-64.
[2] Nichol G, Aufderheide TP, Eigel B, et al. Regional systems of care fo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A policy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 2010, 121(5):709–729.
[3] 馬宇潔,楊興易,林兆奮等,心肺復蘇后大鼠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S100B蛋白對腦損傷診斷的價值[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6,15(4):335-337.
[4] Idris AH,Becker LB,Ornato JP,et al. Utstein-style guidelines for uniform reporting of laboratory CPR research [J]. Circulation,1996,94(9):2324-2336.
[5] 丁旻珺,謝娟.心肺復蘇自主循環恢復患者預后相關因素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23):3956-3959.
[6] 薛繼可,冷巧云,高玉芝等.急診科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蘇預后的影響因素[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3,22(1):28-34.
[7] 廖紅,倪新莉,井蕊等.肝素對心肺復蘇大鼠腦損傷的影響[J].寧夏醫學雜志,2010,32(10):873-874.
(收稿日期:201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