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紅
[摘要] 目的 探討3種不同的穿刺方法對血透動靜脈內瘺保護作用情況。方法 分析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透析患者60例臨床資料,依據穿刺方法不同進行隨機分組,繩梯法組20例,扣眼法組20例,區(qū)域法組20例。結果 扣眼法組在引起內瘺血管瘤0、血管狹窄1例(5%)、出血1例(5%)、感染0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繩梯法穿刺組內瘺血管瘤1例(5%)、血管狹窄2例(10%)、出血2例(10%)、感染1例(5%)發(fā)生率,χ2值=5.13、50.00、1.80、1.80、1.80、5.56、5.13、5.13,均明顯低于區(qū)域法穿刺組內瘺血管瘤8例(40%)、血管狹窄2例(10%)、出血3例(15%)、感染1例(5%)發(fā)生率,50.00、1.80、5.56、5.13,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扣眼法穿刺可以降低內瘺血管瘤、血管狹窄、出血、感染發(fā)生率,對內瘺形成有效的保護,提高透析治療效果,保證良好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透析;穿刺;扣眼法;繩梯法;區(qū)域法;動靜脈內瘺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4(a)-0028-02
維持性血液透析是終末期腎臟疾病患者主要的替代療法[1]。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長期維持性血液透析得以順利實施的首要條件,且對透析效果和患者長期存活有著重要影響,所以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必須制作長期血液透析通路,而且由于深靜脈插管有較多并發(fā)癥,有時透析充分性受影響,一般情況醫(yī)生要盡可能給患者制作永久性血管內瘺通路[2]。動靜脈內瘺術是醫(yī)生采用顯微外科手術將患者鄰近的動靜脈吻合起來,使之成為血流通道[3]。該研究通過對該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間60例動脈內瘺穿刺患者進行分析,旨在探討3種穿刺方法對動靜脈內瘺更有保護性和有何并發(fā)癥,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透析患者60例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依據穿刺方法不同進行臨床分組,梯法穿刺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36~67歲,平均年齡(50.3±11.5)歲,原發(fā)病:高血壓腎病7例,慢性腎小球腎炎4例,糖尿病腎病9例,扣眼法穿刺組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齡37~68歲,平均年齡(50.5±11.1)歲,原發(fā)病:高血壓腎病8例,慢性腎小球腎炎5例,糖尿病腎病7例,區(qū)域法穿刺組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齡38~68歲,平均年齡(50.1±11.0)歲,原發(fā)病:高血壓腎病9例,慢性腎小球腎炎5例,糖尿病腎病6例。梯法穿刺組20例,扣眼法穿刺組20例,區(qū)域法穿刺組20例。
1.2 方法
穿刺:采用穿刺針進行穿刺,穿刺原則主要是動脈穿刺點到內瘺吻合口要>5 cm,動靜脈穿刺點之間的距離>8 cm。
1.2.1 繩梯法穿刺組 要求每次穿刺點呈繩梯狀更換,“動脈”穿刺針要傍開內瘺吻合口5 cm以上,“靜脈” 穿刺針亦要傍開“動脈”穿刺點5 cm以上,因此對內瘺血管長度要求較高,具有限制性。
1.2.2 扣眼法穿刺組 首先選擇動、靜脈穿刺點,原則同繩梯穿刺法,穿刺要點就是“三同”穿刺,即要求每次穿刺都是同樣的進針點,同樣的進針角度,同樣的進針深度,在穿刺2個月左右可形成皮下隧道。
1.2.3 區(qū)域穿刺組 選擇動、靜脈穿刺區(qū)域,然后在選擇的動、靜脈穿刺區(qū)域內呈蜂窩狀穿刺。
1.3 觀察
三組透析患者的內瘺血管瘤、血管狹窄、出血、感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情況內瘺血管瘤主要是內瘺吻合部的靜脈測或者動脈化靜脈在內瘺手術之后形成的,通過撫觸內瘺吻合口有無震顫以及聽診血管雜音確定患者是否存在內瘺血管瘤;采用Voluson 730 Pro V型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血管通路血流量、再循環(huán)、血管通路側肢體發(fā)生腫脹等情況。
1.4 統計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通過χ2檢驗分析。
2 結果
三組透析患者的內瘺血管瘤、血管狹窄、出血、感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情況(如表1)扣眼法組在引起內瘺血管瘤0、血管狹窄1例(5%)、出血1例(5%)、感染0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繩梯法穿刺組內瘺血管瘤1例(5%)、血管狹窄2例(10%)、出血2例(10%)、感染1例(5%)發(fā)生率,χ2值=5.13、50.00、1.80、1.80、1.80、5.56、5.13、5.13,均明顯低于區(qū)域法穿刺組內瘺血管瘤8例(40%)、血管狹窄2例(10%)、出血3例(15%)、感染1例(5%)發(fā)生率,50.00、1.80、5.56、5.1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3組透析患者的內瘺血管瘤、血管狹窄、出血、感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情況[n(%)]
3 討論
長期透析患者由于內瘺,患者的局部血管皮膚反復穿刺,內瘺管腔增大,血流充盈時間過長,某一個部位長期按壓,皮膚有增厚和松弛,改變了某些皮下組織的韌性,進而引起內瘺血管壁異常改變[4]。動靜脈內瘺是臨床常見的血管吻合手術,其通過靠近手腕的前臂動脈和鄰近的靜脈進行縫合,促使吻合后靜脈中流動著動脈血,從而動靜脈內瘺的形成,進而提供充足血液,為臨床透析治療提供充分的保障[5]。血液透析從急性透析年代進入了慢性透析年代,使血液透析發(fā)生了根本性改變,既然內瘺對透析患者來說是如此重要(可以說是病人的生命線),就應該倍加愛護和珍惜,所以探索那種穿刺方法對內瘺有更好的保護作用和并發(fā)癥最少就成為血透護理的任務之一[6]。現在在臨床上常用的內瘺穿刺法有:繩梯法、扣眼法和區(qū)域法[8]。筆者通過分析收治的透析患者60例臨床資料,依據穿刺方法不同進行隨機分組,繩梯法組20例,扣眼法組20例,區(qū)域法組20例,結果表明,扣眼法組在引起內瘺血管瘤、血管狹窄、出血、感染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繩梯法穿刺組、區(qū)域法穿刺組,提示扣眼法穿刺可以降低內瘺血管瘤、血管狹窄、出血、感染的發(fā)生率,提高透析的充分性,對于提高臨床治療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分析上述結果,可能和不同穿刺方法操作過程有關,其中繩梯法在每次動脈靜脈穿刺時都要對穿刺點進行更換,自上向下或者自下向上進行輪換,有效地避免了穿刺點過于集中但是繩梯法對供穿刺的血管長度要求很高,應血管長度有限,反復穿刺避免不了,長期穿刺可能造成血管內皮發(fā)生損傷,從而形成血栓。該研究中扣眼法組在引起內瘺血管瘤0、血管狹窄1例(5%)、出血1例(5%)、感染0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繩梯法穿刺組內瘺血管瘤1例(5%)、血管狹窄2例(10%)、出血2例(10%)、感染1例(5%)發(fā)生率,提示繩梯法也有一定比例內瘺血管瘤、血管狹窄、出血、感染發(fā)生,區(qū)域法需要反復穿刺,對于血管創(chuàng)傷較大,容易出現篩眼狀的薄弱點,進而在動脈血的壓力下容易形成血管瘤,血流可能會出現“漩渦”,增加了血管瘤附近的血管內膜增厚的可能性,動靜脈吻合處的創(chuàng)傷和各項剪切應力的作用是內膜增生的基本原理,進而導致血管管腔狹窄,進一步造成血管瘤形成,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最終結果是形成內瘺血栓[9]。另外該研究結果發(fā)現,扣眼法組在引起內瘺血管瘤0例、血管狹窄1例(5%)、出血1例(5%)、感染0例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區(qū)域法穿刺組內瘺血管瘤8例(40%)、血管狹窄2例(10%)、出血3例(15%)、感染1例(5%)發(fā)生率,扣眼法摒棄了區(qū)域法穿刺方法的缺點,因而內瘺血管瘤、血管狹窄、出血、感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上述兩組,其操作簡單,只需要保持同一個針點、同一個進針角度、同一進針深度,在穿刺2個月形成皮下隧道即可形成扣眼。
綜上所述,扣眼法穿刺可以降低內瘺血管瘤、血管狹窄、出血、感染發(fā)生率,對內瘺形成有效的保護,提高透析治療效果,保證良好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唐恒,施素珍,張千勇,等.不同動靜脈內瘺穿刺方法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應用[J].臨床護理雜志,2011,10(1):44-45.
[2] 沈霞,鐘慧琴,葉紅,等.改良高位動靜脈內瘺血管穿刺方法的臨床應用[J].護理研究,2013,27(1):149-150.
[3] 蔣美珍,譚偉,彭軍香.兩種穿刺方法在提前啟用動靜脈內瘺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6):99-100.
[4] 邢麗娟, 江詠.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穿刺方法進展[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3,25(7):107-108.
[5] 王小萍,邢福軍,查成喜.不同穿刺方法對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的影響[J].西部中醫(yī)藥,2013,26(7):115-117.
[6] 黃云輝,曾潔,李味美,等.不同穿刺方法對自體動靜脈內瘺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0,8(7):1926-1927.
[7] 曾偉紅.血液透析尿毒癥患者早期使用動靜脈內瘺的護理干預[J].中外醫(yī)療,2011,30(19):35-36.
[8] 王果英.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狹窄血栓形成的原因與護理對策[J].中外醫(yī)療,2011,3(7):143.
[9] 田祥燕,邵衛(wèi),陳秀娟.長期血液透析病人動靜脈內瘺的護理[J].中外醫(yī)療,2011,30(10):156.
(收稿日期:201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