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成 彭翔 鄧建中 程龍慶
[摘要] 目的 探討觀察腹腔鏡及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壞疽性闌尾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入選2010年3月—2013年1月該院收治的94例住院的急性壞疽性闌尾炎患者,根據家屬意愿分為腹腔鏡組及開腹組,腹腔鏡組59例,開腹組35例。分別于腹腔鏡下或直接開腹手術行闌尾切除術。比較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總優良率等指標。結果 治療后,開腹組及腹腔鏡組的總優良率分別為93.2%及6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20,P<0.05)。結論 腹腔鏡下行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壞疽性闌尾炎臨床效果好,并發癥發生率低,不易感染,有效縮減住院時間,適于臨床廣泛應用。
[關鍵詞] 急性闌尾炎;壞疽性;腹腔鏡;開腹;闌尾切除術
[中圖分類號] R656.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4(c)-0049-02
急性闌尾炎是一類臨床多發消化系統疾病,臨床表現以轉移性的右下腹痛與麥氏點壓痛、反跳痛為主,誘發因素可以有感染、飲食不當、腸梗阻等,嚴重者可同時合并根部壞疽。如果早期治療預后較好,診斷及治療不當,可引起較重的并發癥,甚至引起死亡[1]。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口服藥物已不能取得滿意療效,滿足醫患要求,而腹腔鏡以其切口小、恢復快等優點逐漸被廣泛使用。為探討觀察腹腔鏡及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壞疽性闌尾炎的臨床效果。該研究通過對該院2010年3月—2013年1月期間急性壞疽性闌尾炎患者行腹腔鏡治療,取得較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急性壞疽性闌尾炎患者94例,其中男61例,女33例,年齡范圍25~65歲,平均年齡(41.2±5.9)歲。所有患者均簽署醫療同意書,并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臨床癥狀、體征主要為右下腹的轉移性疼痛與麥氏點壓痛、反跳痛,甚至全腹持續疼痛,伴發熱。納入標準:術前各項輔助檢查確定為急性闌尾炎,術后病理為急性壞疽性闌尾炎,并排除近期有腹部手術患者。按照患者及家屬意愿、手術室條件及腹腔鏡手術時探查所見分為腹腔鏡組及開腹組[2]。腹腔鏡組59例,其中男40例,女19例,年齡范圍25~63歲,平均年齡(40.1±6.5)歲;開腹組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齡范圍27~65歲,平均年齡(43.5±7.1)歲。兩組身體狀況、年齡等一般情況大體一致。
1.2 治療方法
開腹組采用傳統闌尾切除術,經硬膜外麻醉后,以麥氏點為中心,根據壓痛位置適當調整做一切口,找出闌尾后于根部結扎,于盲腸壁環繞闌尾根部做荷包縫合,于距結扎線0.5 cm處切除闌尾,斷段消毒,用甲硝唑沖洗腹腔,使膿液等排出,縫合。腹腔鏡組硬膜外麻醉后,首先用CO2建立人工氣腹,腹腔內部壓力14 mmHg左右;于臍上置入10 mmTrocar及腹腔鏡,再于左下腹、左恥骨上置入5 mmTrocar;先行抽取手術區域腹腔內膿液,選取少量進行培養。使患者身體傾斜,頭部較低,使手術區域視野良好,充分剝離闌尾,注意用無損傷抓鉗夾住闌尾,并注意保護闌尾的完整性,電凝切斷闌尾動脈并闌尾系膜;處理闌尾根部可能殘留的糞石;雙重套扎闌尾根部,遠端再套扎1次后于2次套扎線中間切斷闌尾,修剪系膜后經穿刺孔取出所有標本;用甲硝唑溶液及生理鹽水沖洗腹腔內膿液并抽吸;注意大網膜復位并覆蓋闌尾殘端;消除氣腹,用可吸收縫合線縫合切口。甲硝唑注射液。
1.3 療效觀察
療效標準:⑴優:①住院日開腹組<7 d,腹腔鏡組<4 d,②手術費用開腹組<4 000元,腹腔鏡組<6 000元,③手術時間開腹組<45 min,腹腔鏡組<60 min,④術后排氣時間開腹組<20 h,腹腔鏡組<10 h,⑤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開腹組<5%,腹腔鏡組<2%,⑥術中出血量開腹組<15 mL,腹腔鏡組<5 mL;⑵良:①住院日開腹組8~10 d,腹腔鏡組4~7 d,②手術費用開腹組4 000~5 000元,腹腔鏡組6 000~8 000元,③手術時間開腹組<60 min,腹腔鏡組<90 min,④術后排氣時間開腹組<25 h,腹腔鏡組<15 h,⑤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開腹組<5%,腹腔鏡組<2%,⑥術中出血量開腹組16~25 mL,腹腔鏡組6~15 mL;⑶差:①住院日開腹組>10 d,腹腔鏡組>7 d,②手術費用開腹組>5 000元,腹腔鏡組> 8 000元,③手術時間開腹組>60 min,腹腔鏡組>90 min,④術后排氣時間開腹組>25h,腹腔鏡組>15 h,⑤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開腹組>5%,腹腔鏡組>2%,⑥術中出血量開腹組>25 mL,腹腔鏡組>15 mL。療效優良率=(療效優+療效良)/總例數×100%。
1.5 統計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所采集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治療后,腹腔鏡組及開腹組的總優良率分別為93.2%及68.6%,經統計學分析比較,χ2=8.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3 討論
闌尾又稱蚓突,是腹腔內一段末端閉合的腸管,通常由于系膜位置的不同而具有較大活動范圍。當食物殘渣等原因導致闌尾血液循環不暢,損傷相關粘膜,導致闌尾炎的發生。某些急性闌尾炎還科同時伴有根部壞疽穿孔,嚴重者甚至可以導致死亡,所以應引起重視。手術切除是治療急性闌尾炎的主要手段[3]。
絕大多數闌尾炎一旦確診,應及早實施闌尾炎切除術?,F階段常用的治療手段通常為常規開腹治療或腹腔鏡下治療。該研究中分別采用腹腔鏡下或開腹行闌尾切除術,治療后兩組總優良率分別為93.2%及68.6%,χ2=8.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崔立春等研究開腹手術及腹腔鏡手術治療闌尾炎的對比分析中的總優良率結果大體一致[4],顯示腹腔鏡下手術在絕大多數方面均優于開腹治療。傳統開腹切除闌尾治療常易引起手術部位感染,并可能導致部分膿腫殘留腹中,造成并發癥等的發生,對患者術后愈合帶來較大影響。而經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直接將闌尾從穿刺套管中取出,從而大大降低感染及并發癥的發生率[5]。腹腔鏡下操作的另外一個優點是可以全面觀察腹腔內臟器情況,闌尾炎因其活動范圍較大,臨床上常易被誤診,腹腔鏡即可有效減少因誤診率;另外腹腔鏡下可及早發現某些相關疾病,如卵巢惡性病變、腸管異常改變等,能夠提早治療,避免病情繼續加重,甚至被忽略、誤診。尤其對于肥胖患者效果更好[6]。該研究中對于闌尾根部處理采用圈套器套扎,其優點為可根據炎癥水腫的程度,控制用力的大小,逐漸用力,直至套扎可靠,安全性高于單純用絲線結扎[7-8]。同時,患者經腹腔鏡下行闌尾切除術后,痛感比傳統治療偏低,且因術后恢復快,可有效減少患者住院治療天數,適宜在各基層醫院推廣。
總之,腹腔鏡下行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壞疽性闌尾炎治療效果好,并發癥少,不易感染,住院時間短,得到醫患雙方普遍滿意,適于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孟超,吳在德.黃家駟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573-1574.
[2] Amos SE, Shuo -Dong W, Fan Y, et al. Single -incision versus conventional three -incision 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 a single centre experience[J]. Surg Today, 2012,42(6):542-546.
[3] 幸天勇,趙小波,任亦星,等.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臨床價值再探討[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1,18(9):2018-2019.
[4] 崔立春,張楠.開腹手術及腹腔鏡手術治療闌尾炎的對比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1,6(20):470.
[5] 宿茂偉,劉偉鋒,魯培榮,等.腹腔鏡與開腹闌尾切除術臨床效果比較[J].廣東醫學,2013,34(7):1110-1111.
[6] 邵華,孫威,孫杰.肥胖患者行腹腔鏡技術與開腹闌尾切除術療效的對比研究[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2,27(6):491-494.
[7] 丁濤,夏德明,匡勇軍.腹腔鏡闌尾切除術63例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2012, 21(18):300-301.
[8] 魏建彬.腹腔鏡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化膿性闌尾炎的比較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0,16(8):925-927.
(收稿日期:201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