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娜(遼寧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珠寶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9)
教職成 [2011]12號文件中指出高等職業教育必須準確把握定位和發展方向,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養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縮短高職物流人才培養規格與企業人才需求的差距,而工學結合作為一種將學習與工作有機結合的教育教學模式,有利于高職院校的學生更好地掌握實踐技能,有利于將學生的學習與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學生未來發展緊密結合。恰恰契合了教育客戶——學生、家長、企業、社會對教育的訴求。因此,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的本質特征,是高職教育課程開發必須遵循的基本范式。利用校企合作機制,設計與開發工學結合課程,課程內容體現教育的職業性,實現畢業生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是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學院高職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工學結合是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方向,它是指學習中融入工作內容,根據工作內容來設計教學內容。其核心特征是“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相結合;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展和建立職業認同感相結合;科學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符合職業能力發展規律與遵循技術、社會規范相結合;學校教育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工學結合的課程設計方式強調在學習階段引入工作,讓學生不但借此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夠通過經歷工作過程獲得職業意識和方法,豐富工作經驗,學會交流溝通并最終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可以說“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實現實踐學習與理論學習的有效融合。
伴隨中國物流服務產業突飛猛進的發展,市場對物流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物流人才被列為我國12類緊缺人才之一。而作為教育主體的學校,目前仍較偏重于理論教學,教學活動仍不能契合市場需求,這就使得畢業生所掌握的專業技能與企業需求還有較大的差距,缺乏實踐經驗,最終導致物流人才供給與需求的矛盾。而高職院校作為培養物流人才的主要途徑,肩負著為社會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經營”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改革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的前沿。
筆者通過對環渤海經濟圈物流產業發達省市的制造企業、商貿企業等物流相關企業的物流部門進行考察調研,同管理人員深度訪談;追蹤行業最新動態;進行國內大型招聘網站對物流人才需求的統計分析;融合《助理物流師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確定物流專業就業領域及工作崗位群,現代物流業是一個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務產業,其涉及的領域十分廣闊,覆蓋會計、電子商務、生產運作、市場營銷和連鎖經營等領域的“采購、運輸、倉儲、配送、營銷、連鎖經營”等崗位群,而這類崗位要求從事物流領域工作的人員除具備非常專業的物流知識,如倉儲、運輸、配送、搬運加工、流通加工、貨運代理、報關、報檢外,還要熟知電子商務運營、市場營銷、連鎖經營、物流成本控制等相關知識和操作方法??v觀這些崗位及其能力要求,不難發現,每一個崗位無不與貨物、商品打交道,因此,培養學生掌握與商品運作有關技能的商品管理實務課程正是應時而出。課程開發的功能決定了此門課程為學院電子商務和物流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平臺課,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儲備必備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能力,同時豐富學生的技能,開拓學生的就業領域,而以往課程的建設與實踐仍沿用傳統的學科式教學模式,理論教學的多,實踐教學少,仍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填鴨式接受,學生的培養與崗位需求不一致。而工學結合的課程改革恰恰是解決目前課程現狀的有力方向,因此,基于工學結合進行該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以真實工作任務為主要教學內容、以增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豐富工作經驗為核心,建立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課程標準,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與企業合作,聘請企業專家擔任物流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按照“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就業導向、能力本位”的理念,對企業物流管理專業就業崗位及職業崗位能力進行分析,共同制定《商品管理實務》的課程目標,即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有能輔助物流“倉儲、運輸、配送、搬運加工、流通加工、貨運代理、報關、報檢”等作業的能力,以及“電子商務運營、市場營銷、連鎖經營、物流成本控制”等運營活動和進行“商品檢驗作業、商品品類管理作業、商品的養護和日常運營中商品流管理”等作業的能力,實現商品在物流領域以及分銷領域“優質優量”的流通。課程據此設計了五個工學結合任務,分別為:①商品檢驗;②商品的品類管理;③商品的養護;④商品流管理;⑤商品運營。根據企業生產實際任務所需要必備的能力在每個項目下面設計學習子情景即具體的學習任務,其中第五個任務為綜合演練任務,教學任務來源于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真實生產任務,實現教學貼近生產、貼近崗位技能。見表1所示。
在課程中加大實踐教學比例,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達到1:1,保證職業通用能力訓練,突出職業方向技術能力訓練,培養學生職業崗位群的工作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與適應、遷移能力。在商品管理實務教學改革實踐中,體現課程的職業性、適用性、可操作性和實用性等,以適應社會需求。本課程經過五年的改革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校企合作是實現產學研結合的重要途徑,遼寧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北方黃金珠寶分院經過多年的努力,緊密聯系行業企業,廠校合作,不斷改善實訓、實習基地條件,實現廠校合作,建立“校中廠”實訓基地,實施“既是企業又是學校、既是車間又是課堂、既是師傅又是老師、既是企業員工又是學生”的“校內企業教學車間”人才培養模式,克服了以往工學結合教學中廠校之間的“目標、利益、地域、規模、時間”等瓶頸。
自2005年,學院立足丹東,側重遼寧,先后與遼寧寶華集團、沈陽全程德邦物流有限公司、SK物流配送中心、順豐快遞等企業建立深度合作,并分別與北方黃金珠寶學院籌建的學院實訓超市及順豐快遞成立“校內企業教學車間”,是由學校提供場所,企業投入資源和設備的“生產性實訓基地”,極大地提升了企業參與教學改革和實踐的積極性和深度,形成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以任務為載體,分段實施、能力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劇本式教學、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
作為商品管理實務課程的主要實訓、實習、頂崗的基地——學院實訓超市和順豐快遞校中廠,設計為生產性、開放性的“多環節、多崗位、多流程”校內實訓基地,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學生在這里真實體驗和參與到超市和快遞企業的物流業務,實行輪崗實習,實現課程教學內容與企業工作任務吻合。通過試崗實練,學習即工作,任務即生產,實踐即作業,強化了學生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的養成,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的家庭經濟壓力,養成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能力,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多年來培養了一千余人連鎖物流基層作業與管理人才。
表1 學習情景設計表
識崗階段,上好商品管理實務的第一次課,將學生帶到物流超市生產車間,現場觀摩,由企業管理人員負責講授超市日常生產運營活動以及具體的工作崗位職責,使學生對商品日常運營作業有個感性的認知,在激發學生學習課程興趣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質量意識、成本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等的職業素養。
頂崗階段,根據課程的四項工作任務,對接超市和順豐快遞“校中廠”的崗位,在每一子情景理論經驗知識基礎傳授之后,配合超市在崗工作人員完成對應的超市運營作業,并反復操作,直到孰能生巧,最后提交一份實習報告,并以小組形式匯報實習體會。使學生熟練掌握企業運營的核心技能,并熟悉工作崗位,從而保證學生具備物流專業崗位群的實際操作能力。
上崗階段主要是針對第五個工作任務,在前四個工作任務實習完畢,學生已經對超市的日常運營活動有了一個全面的掌握,具備了超市相關崗位的基本技能,實施第五個工作任務,企業與學校共同管理,讓學生在“校中廠”的實訓基地進行輪崗實習和頂崗實習,以對前四個工作任務進行綜合訓練,實現學生由操作層向日常運營管理層的拓展,使學生完全勝任相關職業崗位,并能具備一定的物流、商務運營簡單方案的策劃、實施和管理等能力,初步具備一線操作、管理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
工學結合是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方向,它是指學習中融入工作內容,根據工作內容來設計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做合一”,使學生在“做中學”、“在勞力上勞心”。實踐表明,這種課程設計方式增加學生的工作經驗,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鍛煉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以及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效果也十分明顯和契合企業的需求。
[1] 路建彩.高職教育工學結合課程開發應把握三個關鍵環節[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1-2,10.
[2] 姜大源.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5-8,11.
[3] 陳兵,劉旻,徐博.高職教育工學結合課程的研究與開發[J].教育教學論壇,2012(26):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