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連勇
從現代法律透視東京審判
◎周連勇
當二戰的硝煙散盡,最后一個法西斯國家——日本已臨大廈之將傾,驚恐不安的戰爭罪犯們,即將接受正義的審判。
早在1943年10月,美國、英國、中國、荷蘭、澳大利亞等國就成立了戰爭罪犯調查委員會,籌備戰后審判。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中規定:“我們盟國無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滅其國家,但對于戰犯,包括虐待俘虜的人在內將處以法律的嚴厲制裁。”12月,在莫斯科舉行的蘇美英三國外長會議也決定,駐日盟軍最高統帥必須貫徹《波茨坦公告》,嚴懲日本戰犯。
1946年1月19日,駐日盟軍統帥麥克阿瑟根據盟國最高委員會決定,正式頒布了關于在東京設置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特別宣言》,以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根據規定,該法庭有權審理及處罰那些犯有危害和平罪、違反戰爭法規及慣例罪和違反人道罪的遠東戰爭罪犯。但事實上,東京審判的對象是甲級戰犯(即主要的或首要的戰爭罪犯),次要戰犯由各被侵略國分別設庭審理。1946年2月18日,麥克阿瑟正式任命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高等法院院長韋伯爵士為首席法官,以及分別來自中國、蘇聯、美國、英國、法國、荷蘭、菲律賓、加拿大、新西蘭、印度十國的10名法官;同時任命了首席檢察官和其他30名檢察官。中國法官和檢察官分別由梅汝璈和向哲浚出任。
東京審判從1946年5月開庭,到1948年11月宣判終結,共歷時兩年零七個月,期間法庭共開庭818次,法庭記錄4.8萬余頁,出庭作證的證人達419人,出示文件證據4000多件,判決書長達1213頁,確定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等罪行,創下了國際刑事審判的記錄。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中對“南京大屠殺”如此陳述:“在占領后的一個月中,南京市內發生了兩萬起左右的強奸事件。……全市約三分之一被毀。……在日軍占領后最初六個星期內,南京及附近被屠殺的平民和俘虜,總數達二十萬人以上。……這個數字還沒有將被日軍所燒棄的尸體,投入到長江或以其他方法處死的人們計算在內。”
雖然在東京審判中對日軍的有些罪行未被追究,如731部隊從事細菌戰的罪惡活動但是東京審判的重要之處主要不在于確定某些被告人是否有罪,而是伸張正義、鞭撻戰爭犯罪和呼吁世界和平。東京審判是對傳統國際法原理的繼承與發展,也是確立現代國際法尤其是戰爭法基本原則的一次重要實踐,在現代國際法學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第一,東京審判確立了現代戰爭犯罪的新概念。1625年,格勞秀斯在其名著《戰爭與和平法》一書中指出,對于違反國際法的犯人,捕獲者或審判者有權處其死刑。但是,一直到二戰前,戰爭犯罪的概念僅局限于違反戰爭法規或慣例的行為,如殺人、放火、奸淫虐俘、殘害平民等。《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及之前的《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將戰爭犯罪的概念予以重新界定,包括:破壞和平罪、戰爭罪和反人類罪。
第二,東京審判確立了各項戰爭犯罪的基本原則,包括追究侵略戰爭中個人刑事責
任的原則,官方身份不得免除個人責任的原則,執行政府或上級命令不免除責任的原則,上級官長對其部下實施的戰爭犯罪行為承擔責任的原則,懲治戰爭犯罪不適用法定時效的原則等。
第三,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概念上將“侵略和反侵略戰爭”的區別具體化。中國法學家王鐵崖在為梅汝璈所著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一書所作的序言中寫道:懲罰戰爭罪行和戰爭罪犯,就是從區分侵略戰爭和非侵略戰爭以及譴責侵略戰爭這樣的原則引申出來的,而反過來又推動了這樣的原則向前發展,從而使它們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得到了確立。
第四,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依公正審判原則和程序進行審判。法庭按照《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的規定,由11個國家的11名法官組成,他們是:澳大利亞法官兼庭長韋伯爵士(Sir William Webb),美國法官希金士(John P.Higgins)[任職三個月后辭去,由克萊墨爾將軍(Gen.Myron Cramer)繼任],中國法官梅汝璈(Mei Ju-ao),英國法官派特里克勛爵(Lord Patrick),蘇聯法官柴揚諾夫將軍(Gen.I.M.Zaryanov),加拿大法官麥克杜哥(E. Stuart McDougall),法國法官柏奈爾(Henri Bernard),荷蘭法官羅林(B.V.A.Roling),新西蘭法官諾斯克羅夫特(E.Harvey Northcroft),印度法官巴爾(R.M.Pal),菲律賓法官哈那尼拉(Delfin Jaranilla)。
盟軍最高統帥任命的檢察長負責進行并支持對遠東戰爭罪犯的起訴,任何與日本處于戰爭狀態的聯合國家均有權委派陪席檢察官一人,以協助檢察長;被告人有權親自或由其辯護人代行辯護,但法庭有權拒絕由被告自行選任的辯護人或代為指定辯護人。
盡管如此,在對于戰犯如何量刑的問題上,法官們還是發生了激烈的爭辯。為伸張正義,梅汝璈根據兩年來審判過程中收集的日軍暴行的證據,如南京大屠殺中日軍用砍頭、挖心、剖腹、碾壓、水溺、火燒、砍去四肢、割下生殖器等令人發指的暴行,較之德軍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單純用毒氣殺人殘酷百倍,主張對南京大屠殺主犯判決死刑,最后終于將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松井石根,與東條英機、廣田弘毅、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武藤章,共七名罪惡累累的甲級戰犯,送上了絞刑架。
南京大屠殺是一段不能被遺忘的歷史,正如梅汝璈法官所言:“我不是復仇主義者,我無意于把日本軍國主義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賬上。但是,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
(作者系執業律師)
石南陽是原南京審判日本戰犯軍事法庭審判長石美瑜之子,他在展示南京審判日本戰犯軍事法庭的起訴書、判決書、會議記錄、詢問記錄、照片等珍貴歷史資料,其中包括該法庭審判戰犯谷壽夫、向井敏明、野田巖、田中軍吉的判決書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