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殳俏
傳統不死
◎ 殳俏
過去有很多文人寫食物,喜歡持一種“傳統已死”的態度。這個魚好吃?哼哼,告訴你們,現在你們已經吃不到了。那個菜美味?哼哼,告訴你們,現在也早已不是曾經的那個味道了。在出神入化地把那些珍饈描摹一番之后,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時代在進步,但美食在退化。得出的小結論則是:只有我吃過,你們都沒得吃。
小時候每每讀到此類文章,就算意境再美,也免不了覺得喪氣。后來長大了,曉得這些老先生不僅對食物是這個態度,對學問亦是這個態度。傳統到底是什么?你們沒見過,只有我見過。這個觀點可以一棍子打死所有后來人。因為傳統已被關在了歷史的廟堂之內,而廟堂之門豈能向一般人隨便敞開?
但傳統究竟是什么?所謂的飲食傳統又是什么?
我曾去西班牙考察火腿加工廠,在火腿的腌制過程中,有個細節非常動人。每一年腌制火腿所用的海鹽都要仔細回收起來,存放好,到了第二年腌制新火腿的時候,把老鹽拿出來,加一點新鹽進去再次用。就這樣周而復始,很多火腿加工廠所用的海鹽與這個工廠本身同齡,已經經歷了幾十年。
我向某工廠的工作人員討要了一把老鹽和一把今年他們即將加進去的新鹽,對比看看。新鹽潔白如雪,而老鹽由于年復一年地使用,它們不僅滲入到火腿的內里,還從火腿中吸附油脂,因此有著醇厚獨特的香味,色澤也是金黃的。
每個人都會問,什么是傳統,我倒覺得,這鹽就像傳統本身。我們總是忍不住用極端的態度去對待想象中的“傳統”:要么頂禮膜拜,要么徹底推翻。但傳統,它既不是只存在于過去的死物,也不是擋在未來路上的怪物。傳統一直存在,正像這代代相傳的老鹽,雖然每一年都會加一點新生力量進去,但在時間的化學作用下,新老交替相融。
傳統也是慢性子的,你很難看到它在現世會有瞬間改變。
走在西班牙那些古老的小鎮里,你很容易就理解了這樣緩慢的節奏。陽光的影子拖得長長的,每個人都不慌不忙地走路、聊天,一座教堂可以造五六百年,直到如今還在修修補補。
“任何事你都可以慢慢來,動輒百年。”在薩拉曼卡,一個當地人對我說,“我們有兩座大教堂,大家把12世紀建造的那一座稱為‘舊教堂’,把16世紀建造的那一座稱為‘新教堂’。16世紀也是很久以前了,但相對來說,它依然是‘新’的,到現在還在完善各種裝修。前不久我們還把一個宇航員雕刻在了教堂的某扇門上,這沒有什么奇怪的,當下的人和事總有一天也要成為歷史,我們繼承傳統也創造傳統,傳統不是死的,是跟人一起成長的?!?/p>
忽然想起,有一次全家人去一間特別美味的小餐館吃飯,吃完后正在享受悠閑愜意,先生突然問我:“你覺得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我開玩笑地說:“下次再來這間館子?”“不,”他說,“最幸福的是,今天我們帶著孩子來這間餐館,許多年過去了,我們的孩子也會帶著他們的孩子來吃同樣的菜,并且依然覺得好吃。再后來,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也會來,餐館依然在。一代又一代,沒完沒了?!?/p>
是的,一代一代,傳統不死。
(選自2014年5月9日《新華每日電訊》,薦稿人: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