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淑媛 等
王茂蔭:一位被寫進《資本論》的清朝官吏
◎ 張淑媛 等
明清時代,北京會館很多。會館者,外省趕考舉子的寓京招待所也。由舉子的在京的家鄉人中有頭臉、有資財者所辦,以接待滯留于京城的同鄉。
宣武門外大街就有一處安徽歙縣會館,這個會館里曾長期居住過一位被馬克思贊譽過的清朝財政官員—王茂蔭。
王茂蔭是清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元老,但除了晚年在同治年受到過器重卻未及發揮才能便謝世外,其余時間均受到壓抑打擊,郁郁不快。
王茂蔭是位關心國民經濟、潛心研究“古來圜法利弊”的貨幣改革家。
咸豐元年(1851),王茂蔭任監察御史時,便向咸豐帝上了《條議鈔法折》,建議發行由銀號出資替政府兌現銀兩的鈔票,并提出防治通貨膨脹的辦法。
咸豐三年(1853),王茂蔭被擢升為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負責政府的財政和貨幣事務。第二年,他又上《再議鈔法折》,提議百姓及店鋪持貨幣和銀票可向國家兌現銅板、銀兩。為能夠兌現,戶部每月應拿出十萬余串銅錢,作為紙幣發行的準備金,這已經很有今天銀行的意味了。
朝廷雖然采納了王茂蔭的提議,發行了官票寶鈔,卻沒有遵照他的“防弊”意見,造成了“鈔無從取錢”,即不能兌現銅錢銀兩的后果,銀票、寶鈔成了一堆廢紙。
弊病出來了,咸豐和那些迂腐大臣們立刻將責任推到王茂蔭頭上,這位早已經預見此結局并已提出防范措施的貨幣專家受到嚴厲申飭,從戶部調到兵部任左侍郎。
雖然不再負責財政和貨幣之事,王茂蔭仍十分關注銀票、寶鈔的貶值命運。咸豐七年(1857)他又一次建議“變通錢法”,但無人理睬。才能無處發揮,第二年王茂蔭就以回家養病的理由辭去了朝廷的職務。
王茂蔭的貨幣改革雖然在國內沒有受到重視,卻引起馬克思的注意。馬克思提到“清朝戶部右侍郎王茂蔭向天子上了一個奏折,主張將官票、寶鈔改為可兌現的鈔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審議報告中,他受到嚴厲申飭”。此段話被寫進《資本論》附注。
王茂蔭盡管是位管理財政和貨幣的高級官員,但他一生兩袖清風,沒有為自己和子女留下財富,在安徽老家歙縣小巷里僅有陋宅一所,居京數十年未置一處房產、田產,除帶家眷在北京生活過一年多外,幾乎是獨自一身在歙縣會館里度過清貧時光。每日從宣武門大街腳步匆匆入內城辦公,晚上再回到會館熬過清冷的月色。
王茂蔭的座右銘是:“做官不為財,兩袖清風足矣。”
(選自《驀然回首之北京街巷胡同趣聞》,民族出版社。題圖為位于安徽歙縣古城旁的王茂蔭雕像)
馬克思知道王茂蔭是因為當時駐北京的俄使節將這件事寫進了《帝俄駐北京公使館關于中國的著述》一書中。后來,該書被德國人譯成德文版發行,馬克思在寫《資本論》時看到了這本書,并對王茂蔭的貨幣觀點很贊同,于是在《資本論》將王茂蔭的事記述下來。
關于“王茂蔭”的人名翻譯還有一段趣聞。馬克思將“王茂蔭”拼寫作“wan-mao-in”,我國第一個翻譯《資本論》的陳啟修先生將其譯為“萬卯寅”,但不敢肯定自己是正確的。后經崔敬伯、王思華、侯外廬、郭沫若、吳晗等人的多方考證,才知道“wan-mao-in”就是清朝官員王茂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