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
(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武漢430073)
黃梅縣地處湖北省最東部,臨近江西、安徽,吳楚文化在此交融激蕩,文化積淀深厚。該地的黃梅挑花因與黃梅戲、五祖禪寺(禪宗文化)并稱“黃梅三寶”而名揚天下(圖1)。其中,黃梅地區的蔡山、新開、孔垅等地的挑花工藝最為興盛。因其獨具的藝術風格和魅力,2006年黃梅挑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至今日,黃梅挑花的保護和傳承有了一定的規模和進展。在現代社會語境下,傳統的手工技藝既要作為一種活態文化繼續發展,又要創新、變革融入時代的需求,這對黃梅挑花提出了更高層面的要求,充分認識黃梅挑花這一傳統手工技藝的藝術特色將有助于其現階段的發展。

圖1 五祖禪寺局部(挑花作品)Fig.1 Part ofWuzu Temple(cross-stitch works)
黃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曾在湖北省黃梅縣民間大量使用,當地有俗諺說:“黃梅有女皆挑花,”足見它存在的普遍性[1]。從地理位置上看,黃梅南部是廣袤的沖積平原,有著悠久的棉花種植歷史,為黃梅挑花的形成提供了堅厚的物質基礎?!饵S梅縣志》載:早在宋代,黃梅就有了十分講究的挑花工藝。1958年,在黃梅縣蔡山腳下發掘的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1年)墓葬中,出土了一幅有彩線挑繡的“福壽雙桃”方巾,成為書寫黃梅挑花歷史的直接見證(圖2)。黃梅挑花以當地的家機布,又叫大布為底料,參照經緯紗線,在它上面用色線起挑構成不同的圖案。勞動婦女們自紡、自織、自染、自挑,做成頭巾、服飾花邊、門簾、帳沿、床圍等一系列飾品,裝點自己的生活。最初,人們將挑花用為衣服縫縫補補,經過世代相傳逐漸積淀為一門獨特的民間技藝。其寓意深遠的圖案構思、變化無窮的圖案組合、精巧勻稱的畫面布局、明快絢麗的色澤配置彰顯著濃郁地域特色。著名文藝評論家王朝聞先生曾經說“挑花有幻象性與真實性所顯示的豪放與活潑的美,強烈對比與和諧統一,仿佛是讀富于幻象的楚辭”,這已然成為黃梅挑花藝術特色最真實的寫照。1959年,黃梅挑花曾入選布置人民大會堂湖北廳,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贊賞。現如今,黃梅挑花與人們的生活已經相去甚遠,令人惋惜。

圖2 “福壽雙桃”方巾Fig.2 “FuShouShuangTao”kerchief
在眾多傳統手工技藝的姊妹藝術中,黃梅挑花能有一席之地,且最早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有其獨特的風格魅力。它比不上刺繡技藝千變萬化、絢麗多彩,也沒有織錦的雍容華貴、儀態萬千,卻獨具一種靜穆的樸素美,溫婉可人。人們從黃梅挑花的技藝特色、圖案紋樣及配色技巧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其中的韻味。
技藝美是傳統手工技藝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黃梅挑花的工藝技法簡單,獨具一種別樣的拙樸美。它以無數個“—”字形的短線千變萬化構成各類圖案紋樣,這些短線成為它的技藝語言。
黃梅挑花屬挑、補、繡這一民間手工藝的范疇。刺繡重刺,挑花重挑,“挑花如補片,繡花難配線”,是說挑花的工藝特色多以飛針走線為主,是實實在在的針線活。黃梅挑花多以白色棉線作為紋線骨架,借助線跡的交叉形成圖案。挑花在針法上以十字針法為主,常配以直針、牽針等。十字針是指按土布經緯線組成紗眼(方格一般3根紗或4根紗為一針)挑成十字針。直線針是用十字針法挑成主圖案后尖端依花紋需要在橫、直、斜三個方向加挑直線針以取得特殊效果。牽針是在土布上按緯線、經線、斜線、曲線等方向前行下針,彩線繞針一周,邊進針邊繞結,通過連綿不斷地花紋達到滿意的效果。就十字針而言,通過十字交叉針法的交叉形成圖案,針腳為“×”字形的稱十字繡,針腳為“—”字形的稱平線繡。習慣上人們認為市面上見到的十字繡是舶來品,殊不知它只是挑花的一種針法而已。此外,傳統的黃梅挑花正面呈“×”形,背面線跡工整,呈“—”字形,絕無“×”形線跡。不僅如此,據挑花藝人胡德穩介紹,一個圖案紋樣的首尾只有一個線結,起針的地方和圖案完成后完針的地方在同一個位置,挑花中間如果接線則需要把線加捻進入形成一根完整的線,不能把線頭露在布面上,這一點在傳統黃梅挑花針法里是嚴格講究的(圖3、圖4)。此外,類似于刺繡中的雙面繡一樣,黃梅挑花中亦有雙面挑,它的正背面同時起挑,挑制的圖案內容一樣,但對技藝要求略高。雙面挑在技法上和雙面繡相似,從正面、背面都可以看到完整的花色、花形。
由于挑花所用的底料是大布,這種布肌理粗糙,挑花時又要嚴格按照經緯紗線起挑,不能像刺繡那樣隨意彎轉、就勢起繡?!啊弊中尉€跡以不變應萬變,構成了黃梅挑花的眾多圖案。黃梅挑花的針法看似簡單,很好入門,但在挑制復雜的圖案時還要求藝人做到胸中有數,一旦出錯就十分明顯,不易修改,對技藝的熟練度要求較高。

圖3 藝人示范挑花技藝Fig.3 Artist is demonstrating cross-stitchskills

圖4 挑花方巾背面Fig.4 The back of cross-stitch kerchief
圖案應用可謂黃梅挑花最具特色的一個方面,傳統手工技藝里每一種技藝所用圖案都自成體系,在刺繡藝術中多以表現“福、祿、壽、囍”等吉祥紋樣的題材為主,這也是農耕文明社會中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一種顯現。黃梅挑花在荊楚文化的影響下有自己獨特的一些圖案審美特點。
2.2.1 圖案的題材
黃梅挑花有近四十個主花圖案紋樣,還有各式邊花、角花、散點花等兩百多種邊花紋樣,多采用吉利祥瑞的動物、植物、文字和戲曲人物為主要題材,反映的內容涉及百姓的日常生活,吉祥富貴的婚嫁、娛樂、戲曲故事等。主要包括動物類、植物類、戲曲人物類、游藝類、文字類等,如表1所示。
2.2.2 圖案的構成
不同于刺繡時用的畫稿,挑花的畫稿就在挑制者的心里,人們挑花時全憑心靈手感,隨心所欲地描繪出心里的景象,不受太多的限制和約束。黃梅挑花的圖案構成具有一種程式化的特點,所謂程式化是指黃梅挑花在挑制時實際是在按照基本的程式制作完成,黃梅挑花的圖案強調整體性、對稱性、均衡性,包括團花、邊花、角花、填心花等,在構圖形式上,中間采用各種團花為主圖案。四周穿插點綴小盆花、邊花、角花等形成完整構圖,然后用瓜子米、犁頭尖(小三角形)、茉莉花(長六邊形)、狗牙齒(鋸齒形)等針法鎖邊[2]。就方巾而言,一般是以中心花加邊花的形式組合而成(圖5)。中心花和邊花均可隨意組合,自由搭配,無特別講究。此外,從整幅挑花圖案來看,講究上下對稱、左右對稱,而不是四周都是一樣的圖案內容,所以圖案從每個角度看都是相對對稱和完整的。受工藝技法的影響,挑制者不拘泥于對自然形態的模仿,巧妙運用夸張、變形等手法,紋樣寫意洗練、神奇浪漫,充滿民間氣息,表達出勞動婦女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真摯淳樸的感情。

表1 黃梅挑花的圖案種類Tab.1 The pattern types of Huangmei cross-stitch

圖5 團花為“四虎奪寶”的方巾Fig.5 “SiHuDuoBao”cross-stitch kerchief
2.2.3 圖案的內涵
挑花圖案常被用來抒情寫意也是受地域文化影響最深的一個方面,它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種寄托,更是裝飾審美的一個集中體現。黃梅挑花中所用的圖案除去常用的吉祥如意類圖案之外,其圖案的內涵主要表現在兩方面:極具敘事性,富含隱喻性。黃梅是黃梅戲的發源地,受黃梅戲的影響,在當地的圖案紋樣中有一類反映戲曲類的紋樣,如轅門斬子、狀元游街、四郎探母、穆桂英下寨、七女下凡、七女送子等。人們將這些耳熟能詳的戲曲簡化后挑在方巾上,不僅方便記憶也對民間故事、傳說起到一種口口相傳的傳播作用,這也是古代社會特有的一種說教方式。同時,這些戲曲對孩童的教育也有無形中的教育作用。比如轅門斬子說的是北國肖銀宗南下入侵,大擺天門陣,宗保被穆桂英綁赴穆柯寨后一見鐘情,結為夫妻,元帥楊六郎大怒,要將宗保在轅門斬首示眾,這種敘事性是其他民藝所不能比擬的。圖6便是清末民初流傳至今的“轅門斬子”挑花方巾局部,現藏于黃梅博物館。

圖6 邊花圖案“轅門斬子”Fig.6 Side pattern of“YuanMenZhanZi”
黃梅挑花圖案的隱喻性與中國古代傳統的是民間工藝美術有相通之處,在某些圖案的應用上的隱含了男女的象征寓意。比如恩鴿蟠桃,恩鴿是一種鳥類,代表男性,蟠桃代表女性,放在一起則寓意愛情,男女之間互相贈送意為定情之物。另有一說是挑花女在出嫁前就挑制好,出嫁時送給娘家或婆家長輩作頭巾飾物。恩鴿意即女兒長大出嫁不忘父母養育之恩,蟠桃寓意以豐厚的回報孝敬父母長輩,并祝福他們幸福長壽[3]??梢哉f,黃梅挑花在圖案方面的魅力正是其獨特之處所在,也是異于其他傳統手工技藝的主要特點。
植根于楚文化背景下發展的黃梅挑花,其色彩搭配中彰顯了楚文化的藝術特征,色彩絢麗,有著自己鮮明獨特的個性,生動活潑,極富視覺美感和裝飾效果[4]。黃梅挑花是在通過經緯紡織形成的大布上用手工進行挑花,圖案紋樣的色彩近看呈馬賽克遠觀具有色彩空混的視覺效果,重在寫意和傳神。從整體看來,黃梅挑花在配色上的特點與其同處荊楚地區的姊妹藝術(如漢繡、陽新布貼等)有地緣上的相似性。黃梅桃花有素挑、彩挑之分(圖7,圖8),兩者給人的色彩感受不盡相同。黃梅挑花往往以凈色面為底,其中藏藍色、黑色、白色、紅色的底料使用較多。素挑,又稱單色挑,是用同一色線挑繡圖案,彩挑則以白色線挑制主題骨架部分,局部則采用五彩色線(有人稱七彩色線,今多用蘇州的絲線)進行挑繡。其中,素挑的挑花配色凝重、古樸,具有一種拙樸美,一種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靜默美。彩挑的挑花浪漫、絢爛,相對色彩亮麗豐富一些,藍黑底布紅色圖案是最主要的色彩構成,宛若楚人漆器,給人深刻的印象。兩種挑花都給人一種民間藝術美的享受,觀者會深切的感受到一種扎根于民間土壤下的手工技藝的魅力。從配色的角度看來,黃梅挑花強調色彩的“強對比”,即“深色底,淺色花”或“淺色底,深色花”,繡線與底料之間有很大的色階差別,有一種濃墨重彩的感受,使用的顏色以暖色系的紅、黃色系為主,再點綴以綠色、藍色等。在使用色線挑制時,同樣要求一塊區域使用一種顏色填充,所以都是用色塊的形式來使用。此外,通過紋樣的小面積和底料的大面積作強烈的冷暖對比,即紋樣色彩除去主體色彩外,會采用與底料呈冷暖色調的顏色進行對比。利用這些內在的色彩關系使得黃梅挑花呈現出一種濃郁的楚風浪漫主義色彩。

圖7 素挑“福壽雙桃”Fig.7 Single color cross-stitch of“FuShouShuangTao”

圖8 彩挑“骨牌星”Fig.8 Colored cross-stitch of“GuPaiXing”
黃梅挑花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后,地方政府加大了對它的保護、繼承和發展的力度,但相對于刺繡類的非遺保護可謂默默無聞。在黃梅縣進行田野考察時,筆者參觀了剛建成的黃梅縣博物館,走訪了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石九梅、胡德穩等人,也參觀了湖北省黃梅挑花工藝有限公司。無論是館藏的文史資料和實物,還是藝人形象的挑花作品都深深吸引著參觀者。整體看來,目前對黃梅挑花的現代開發有兩種現象:一種是在民間繼續從事手工挑花的藝人,她們通常以為別人定做挑花產品為生,這些產品主要以傳統型的方巾為主,仍具傳統黃梅挑花的美感;還有一種就是在市場經濟下進行買賣的商品類,由于技術和設備的更新,打開了市場,主要研發十字繡。黃梅挑花工藝有限公司就在大力開發十字繡的產品研發,成為黃梅縣旅游業開發的重點所在。從藝術和學術角度看,他們的產品已不再是原汁原味的黃梅挑花,而是社會普遍流行的機械式的“十字繡”產品,兩者有質的區別。工人將不同的花樣采用機器噴繪的技術印在面料上,并分好色區,配好色線進行出售,初學者極易入門,但在包裝與宣傳上是打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稱號。
傳統手工技藝在當代的轉換應用是目前行業發展常遇到的問題,試想一門技藝如果停滯不前,最后只有被束之高閣存放在博物館,甚者消失湮滅。目前對黃梅挑花的保護不應該停留在博物館式的靜態保護,而應當在發展中加強黃梅挑花保護。對于黃梅挑花的生存和延續,首先是政府的投入,制定適宜的政策同時加強政府在財力和物力方面的支持,其方向性的引導對黃梅挑花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歷史上,日本在社會轉型期時,它們的手工藝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戰,但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加以保護和發展,使得它們在今天都名揚天下[5]。今天,在此基礎上輸出的日本現代設計同樣令世人折服。其次是國家對手藝人的保護,不管是影像的保存還是實物的整理都有助于避免人亡藝絕的危險境地。最后是對挑花產品研發的創新,是保留傳統還是創新時尚,要考慮時代背景下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做足以上三方面的工作才有望看到挑花技藝在當下的發展與繁榮。
黃梅挑花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可謂實至名歸。其材料使用、圖案紋樣、色彩搭配,以及背后的思想情感、藝術審美和價值觀念等都使這種技藝樸實、溫暖,雖比不上昔日帝王慣用的刺繡類技藝陽春白雪,但其低調、隱忍的藝術內涵讓其在田野中散發芬芳,這恰恰也是鄉土民間手工藝的力量所在。一針一線的背后是人們借助手表達內心世界對自然和社會的感受,這也正是手工藝品美的性質的原因。黃梅挑花除去其自身的藝術價值外,它更是一種民間文化、民眾文化的載體,這些精神層面的東西應該值得人們的重視和保護,也會為現代設計提供源源不斷地靈感來源,其手工的不可替代性及所具有的傳統價值在當前的現代文明下越發不能忽視,繼續保持這一民間技藝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不懈努力。
[1]黃梅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梅挑花[M].武漢:長江出版社,2008:1-15.Huangmei Count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enter.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Huangmei Cross-Stitch[M].Wuhan:Changjiang Press,2008:1-15.
[2]馮澤民,葉洪光,鄭高杰.荊楚民間挑補繡藝術探究[J].絲綢,2011,48(10):51-54.FENG Zemin,YE Hongguang,ZHENG Gaojie.Explore and analysis of the folk embroidery in Hubei district[J].Journal of Silk,2011,48(10):51-54.
[3]饒平山.黃梅挑花中的楚韻[J].文藝研究,2009(8):152-153.RAO Pingshan.The Chustyle of Huangmei cross-stitch[J].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2009(8):152-153.
[4]張朗.湖北民間美術[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4.ZHANG Lang.Hubei Folk Art[M].Wuhan:Hube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93:4.
[5]柳宗悅.日本手工藝[M].張魯,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13.LIU Zongyue.Japanese Arts and Crafts[M].Translated by ZHANG Lu.Guilin:Guangxi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