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三桂等
摘要:
地方高校剛性有余、單打獨斗和重在激勵的教學運行機制難以適應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對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規格與質量需要,構建并實施以剛柔并濟為目標、多方協同為路徑、約束激勵為保障的三位一體教學運行機制,有利于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實現。
關鍵詞:地方高校;剛柔并濟;多方協同;約束激勵;教學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2909(2014)05016304
教學運行機制是指以高校教學科研活動和人才培養模式為依據的保障體系,以及與之相匹配的教學管理方式,它涉及教師、學生、專業、課程、人才培養方案、教材等方方面面[1]。縱觀目前地方高校教學運行機制,不同程度地存在剛性有余、柔性不足,單打獨斗、協同不足,重激勵、輕約束的現象。這些現象直接影響著地方高校教學運行機制的良性發展,進而影響著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文章以廣州大學為個案,對地方高校構建并實施以剛柔并濟為目標、多方協同為路徑、約束激勵為保障的三位一體教學運行機制進行探索。
一、目標:由重剛性到剛柔并濟
長期以來,中國高校教學運行機制是剛性有余而柔性不足。這既是長期計劃經濟在高等教育教學領域的反應,也是蘇聯高等教育教學模式留下的痕跡,更是地方高校辦學自主權不足的體現,其結果影響著我國地方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與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地方高校有必要建立剛柔并濟的教學運行機制。剛柔并濟的含義是指剛性的部分和柔性的部分互相補充、配合,恰到好處,體現在圍繞人才培養的教學運行機制上主要是子系統內部的彈性以及子系統之間的協調性,主要包括與人才培養直接相關的決策導向系統和質量監控系統。
(一)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實現決策導向系統剛柔并濟
教學決策導向系統決定著教學運行方向,具有統領與導向作用。人才培養
方案作為教學的一個子系統,是有關教學運行最重要的決策,行政職能部門如何組織,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基于人才培養方案。一個剛柔并濟的人才培養方案不僅有利于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學管理效率。
近年來,盡管地方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日趨深入,但教學理念、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相對遲緩且內驅力不足,總學時偏高、課堂講授時數過多,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課程內容不實用或陳舊,師生互動不足、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受限等問題,成為制約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瓶頸[2]。為此,在新一輪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廣州大學實施“學段學期制”改革,通過優化學期設置,調整學時學分安排,嚴格控制總學時總學分,從制度層面保證剛柔并濟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
學期設置方面:啟動“學段學期制”改革,每學期設置20周,分為長短兩個學段。其中,長學段17周,前16周集中安排理論教學和常規實驗教學,第17周組織課程考試;短學段3周,主要安排實習實訓、社會調查與社會實踐、大學生學科競賽集中培訓、部分通識教育課程、第二專業課程、探究性與開放性實驗、課程設計(課程論文)、綜合設計(學年論文)等教學活動。時間有拓展需求的,可向寒暑假延伸。“學段學期制”改革,旨在通過學期設置模式的優化,重在解決實踐教學環節薄弱、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不夠等問題,為學生參與實習、實訓、實踐及科研訓練,開展探究性與開放性實驗、學科競賽等自主學習活動創造條件。
學時學分安排方面:課內教學由原來的18學時/學分調整為16學時/學分,實驗類課程由36學時1學分調整為32學時1學分,整體壓縮課堂教學時數,從根本上改變課內學時過多、課程安排過滿的狀況,促使教師更新教學理念,精選理論教學內容,對“繁、難、偏、舊”的內容進行刪減,要求教師將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逐步實現理論課程的小型化、精品化與模塊化,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展提供時間和空間。
(二)完善評價機制,實現質量監控系統剛柔并濟
教學質量監控是在教學運行過程中,連續收集和分析教學活動的各項信息,對教學活動作出效果評價并反饋,以保證教學活動可持續進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評價的客體主要是構成教學活動的四大環節:教育教學理論構建與應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產出。文章重點探討教學實施和教學產出兩個環節。
教學實施的評價主要針對教師,教學產出的評價主要針對學生。目前這兩類評價過于追求普適性、科學化和技術化,重量化評價輕質性評價,重結果評價輕過程評價,評價方式單一。教師教學評價以常規的聽課與學生評課為主要質量監督方式,忽視了讓教師在教學評價中自我反思、自我構建、自我認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與自我價值實現[3]的目的。將教學能力與教學效果指標人為地量化成可測量指標,與教師利益直接掛鉤,這對教育教學改革推進教學方式多樣化、教學內容豐富化、教學目標人性化有害無益。有鑒于此,廣州大學建立了兼顧教學質量與教師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囊括學校、同行、學生、教師、行業企業多元評價主體的評價體系。如:學校層面而言,建立由42位教授組成的專兼職教學督導委員,實行“全員督導”制度,即每學年內教學督導委員對全體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實施普遍性聽課,其目的是要求督導委員與任課教師進行交流,不斷總結課堂教學得失,共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這在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方面的作用明顯。
教學產出是教學運行的最終結果,其主要表征為人才培養質量,而通常課程考核成績成為主要評價指標。大多數地方高校課程考核沒有脫離應試教育的軌道,仍以期末閉卷筆試為主。為改變這種現象,廣州大學在試點的基礎上,擬分門別類地制定公共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和藝術科類(音樂、體育、美術)課程改革方案,旨在建立既有統一要求,又體現學科差異的課程考核方式,不斷豐富評價方式,增強過程評價的比重。如上課發言、指定閱讀、廣泛閱讀、讀書報告、設計報告、研究報告、期中考試、小組討論、個人陳述、自我評價、小組評價、班級討論、教師點評等,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也關注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注重過程評價。endprint
二、路徑:由重單方到多方協同
教學運行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循環大系統,牽一發而動全身,對所涉及的主體之間的協調性提出了高要求。要實現教學運行機制剛柔并濟,靠教學運行的直接作用力——學校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可實現基本協同;要實現教學運行機制有所創新,作為地方高校,與地方政府、地方企業與行業的協同則是實現良性互動、共育人才、互利共贏的有效途徑。
(一)校內協同:部門融通,資源共享
教學運行系統作為貫穿整個人才培養過程的系統,涉及眾多部門。負責制定教育事業發展規劃、計劃的決策部門或個人,包括校長、分管副校長、教務處等職能部門的處長及各院系負責同志;負責對教學運行發揮宏觀指導、決策論證、咨詢的機構,包括教學指導委員會、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委員會等;負責教學實施、反饋的執行部門,包括教務處(部)等職能部門及其所屬科室、各院系教學管理部門、教師個人等。除與教學直接相關的部門外,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還涉及人事處、實驗中心、設備處、網絡中心等部門。地方高校要實現“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培養目標,各部門責任履行到位是必要條件。與教學運行相關的子系統增加開放程度,基于整體利益的部門融通協同,資源共享至關重要。促進部門融通,實現資源共享的路徑有很多,如制度建設、平臺建設、教學改革等。
制度建設形成最基本的部門協同規范。制度建設的目標是理順部門關系,形成育人合力,建設的重點是管理體制建設。管理重心下移,逐步增加基層部門特別是執行部門的自主性,管理模式由科層制向扁平化過渡。建章立制明確不同部門責權利的同時要求不同層級部門參與教學運行全過程,杜絕由一個部門壟斷教學某環節的情形。
平臺建設是實現部門協同融通的最快捷方式,按教學資源的類型分,主要有教學硬件資源共享平臺與教學軟件資源共享平臺。教學硬件資源共享平臺的原則為“重者為先,兼顧公平”,方式以建立實體管理平臺為主,如建立多媒體共享平臺管理中心;教學軟件資源共享平臺則更像一個經驗交流中心,其原則是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基礎上協調資源的應用與服務,方式以建立數字化虛擬平臺為主,對影響教學質量的深層次因素,如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的推廣具有建設性意義。
教學改革通過實踐部門融通合作,實踐教學資源共享深化校內協同機制。以廣州大學的教學改革為例,由教務處進行教學改革項目的整體設計,學院負責實施,人事處給予考核認可,財務處給予經費支持,設務處給予設備使用支撐。
(二)校內外協同:打破壁壘,實現雙贏
地方高校的定位決定了其與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存在密切聯系,學校與地方行業、企業,與地方政府存在合力育人的協同機制。
借行業、企業之力明確教學培養目標,夯實教學過程,保障人才培養質量。主要舉措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引入行業、企業的意見與建議,保證課程的設置與社會對人才需求規格要求吻合;與行業、企業建立聯合培養計劃,通過建設實踐基地、引進雙能型教師、企業進學校等方式進行協同培養。如廣州大學與廣州建筑集團有限公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企業積極參與學校土建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實踐教學,每年校企雙方召開座談研究、總結實踐教學。特別是在生產實習環節,集團公司及其下屬二級公司積極安排工程項目供學校土建類專業學生實踐,并派出相關技術人員參與實習指導。
借地方之力,實現教學產出人才與經濟社會發展接軌,優化教學師資隊伍,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主要舉措是:與地方政府聯合,結合地方人才需求情況與發展戰略建立人才培養基地。如廣州大學先后與廣州市番禺區、花都區、越秀區、蘿崗區、南沙區等簽訂“校—區產學研合作框架協議”,利用綜合性大學學科專業齊全的優勢,在地方黨政決策咨詢、信息服務、文化普及、城市建設、企業管理、教育培訓、社會服務等方面積極主動參與。以該校社會學專業為例,教師利用校區合作平臺,主動參與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方面的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工作,主持黃埔區大沙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長洲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等建設工作,并帶領大批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參與其中。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大大增強,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并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
三、保障:由重激勵到激勵約束并舉
人是教學運行中最活躍的因素,要保障多方協同、剛柔并濟的教學機制順利運行就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要創新教學運行機制,就要建構符合不同群體特征,與群體需求相適應、相匹配的約束和激勵機制,這些群體涉及管理者、教師和學生。
(一)實行約束機制,保障教學有序運行
約束機制是指通過規范教學運行個人與機構的行為,實現教學有序運轉,主要靠規范性的要求、標準的規章制度來實現。有些高校教學運行機制改革低效推進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沒有充分地運用好約束機制。廣州大學通過建章立制并有效實施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如該校頒布實施的《廣州大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辦法》,要求具有博士學位青年教師的培養期限為1年,具有碩士學位青年教師的培養期限為2年。在培養期內,青年教師必須在導師指導下從事助教工作,工作內容包括:聽課、備課、輔導答疑、上習題課、組織課堂討論、批改作業、指導實驗和實習,以及在導師指導下編寫部分教案和講義、進行部分章節的講授訓練等。青年教師每周聽課次數不得少于5大節,若導師的課程每周不足5大節,可聽其他教師的課程;青年教師每學期隨堂講授訓練次數不得少于4大節。青年教師在通過任課資格審核后,方可申請高校教師資格證。此舉較好地解決了青年教師從學校到學校,缺乏教學經驗與教學技能的問題。
從地方院校的現狀看,目前約束機制主要來自外部約束力,來自主體內部的自我約束欠缺,只有將外部牽引力為主的約束機制轉變為內部驅動力為主的約束機制,將外部行為規范內化成內部價值認同,才能形成教育教學改革的持久動力,保障多方協同、剛柔并濟教學運行機制有效推進。
(二)實施激勵機制,保障教學高效運行endprint
激勵機制是指通過獎勵等方式強化個人或機構的行為表現,使之符合教學運行目標方向和要求,實現教學運行高效運轉。目前高校的激勵方式主要有獎勵表彰、評優、學習深造、薪酬上漲、職位晉升等。如廣州大學為充分調動全校教師積極投身于教學、教學研究與改革工作,營造教書育人、愛崗敬業、奮發向上的良好氛圍,表彰、獎勵在教學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制定并實施《廣州大學教學獎勵辦法》。該辦法設立教學名師獎、教學優秀獎、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競賽獎、學科競賽指導教師獎和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比賽優秀指導獎、優秀畢業論文(設計)創新指導教師獎、統考課程成績優秀獎、教學成果獎等項目,其中本科教學質量工程項目,包括教學團隊、重點專業、精品課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教學基地、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集體性國家級項目,獎勵10萬元;教學成果獎國家級特等獎每項50萬元、一等獎每項30萬元、二等獎每項10萬元。此舉大大激發了廣大教師投身教學研究與改革的熱情,促進了學校教學質量的大幅提高。
根據對赫茨伯格的雙因素激勵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其主要研究哪些事項能使工作中的人感到滿意及這種積極情緒持續的時間。研究結果表明,職工感到滿意的是工作內容本身,即激勵因素,而感到不滿的是工作環境或工作關系,即保健因素。,影響工作的因素主要為兩種:一是保健因素,包括政策和管理、技術監督、薪水、工作條件以及人際關系等:二是激勵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認可、成就和責任等。對個人而言,只有內在的激勵因素能保證對工作的持久熱情,保障工作順利完成。單一的物質層面的激勵不利于教師將學校改革意愿、改革設想內化為自我價值觀,在激勵機制的實施過程中一定要將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讓激勵客體在獲得好處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提高對工作的認同度。
地方高校由于其“地方性”,其教學也就具有地方性特征。如既要符合國家辦學標準,又要依據市場需求調整辦學策略;既要遵守國家教學規范,又要體現地方辦學特色;既要按照大學自身的規律辦學,又要反映地方政府、企業和行業的人才培養訴求,等等。這些地方性特征,要求地方高校建立適應自身發展的教學運行機制,既構建并實施以剛柔并濟為目標、多方協同為路徑、約束激勵為保障的三位一體教學運行機制。其中,目標為方向,路徑為措施,保障為條件,三者互為支撐,相得益彰。如目標不明,即使路徑正確、保障到位,也會使教學運行失去正確方向,無法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如路徑不對,即使目標明確、保障到位,也會使教學運行缺乏有效措施,教學效果只會是事倍功半;如保障不到位,即使目標明確和路徑正確,也會使教學運行缺少支撐條件,其效果只會是大大折扣。因此,要想取得預期的或者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必須建立并實施集目標、路徑和保障于一體的教學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王偉廉.中國大學教學運行機制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2]麥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3]王方亮,道靖.人文理念視閾下的高校教師教學評價的實踐策略[J].教育探索,2012(4):74-76.
Trinity teaching operation mechanism of local university
LUO Sanguia , LIU Lilib
(a. Teaching Affairs Office; b. College of Educa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P. R.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operation mechanism of local universities, which is variable, autocratic and simulative, hardly adapt to the demand for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the talent training specification and quality of local universities. The thesis intends to construct and implement a trinity teaching operation mechanism which is temper force with mercy as the purpose, multiparty collaboration as the route and incentive constraint as the security. It is conducive to the reality of the talent training goal of loc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temper force with mercy; multiparty collaboration; incentive constraint; teaching operation mechanism
(編輯 梁遠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