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
[摘要]黨群關系是否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也是衡量一個政黨執政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和諧的黨群關系,新時期仍然存在一些影響黨群關系的不和諧因素。針對新形勢下黨群關系出現的新問題,營造和諧黨群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黨群關系;問題;對策
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目前,要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
一、構建和諧黨群關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黨群干群矛盾逐步凸顯并趨向復雜化
當前黨群干群矛盾不僅數量上呈現出增長的趨勢,而且矛盾的狀態更為多樣和復雜。群眾更為真切地意識到自己的利益,敢于公開直接地提出、表達自己的利益要求。當他們的利益得不到滿足時,往往采取各種過激行為,引發激烈的矛盾對抗。首先,矛盾參與主體和發生領域呈逐步擴大趨勢。參與的主體由農民、離退休職工,擴大到在職職工、個體業主、退伍軍人等;從發生領域看,由農村向城市擴展,政治、思想、文化和農村、企業、城市等領域的矛盾逐年上升。其次,矛盾的對抗行為和公開化程度不斷擴大。當前黨群之間矛盾“白熱化”、公開化,不少群眾動輒封橋堵路,沖擊黨政機關,甚至出現打、砸、搶、燒等違法犯罪行為。第三,矛盾的群體性、突發性和組織化程度呈日益增強趨勢。社會轉型期群體性事件增多。例如,土地承包、征地拆遷安置等,這些問題涉及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極易在一些人的組織串聯或煽動下,引發群體性事件。
(二)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感召力有所減弱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執政的組織基礎。但在新形勢下,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戰斗堡壘作用不強,沒有很好地發揮政治核心作用:有的國有企業黨組織在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框架下不能有效開展工作;非公企業不僅黨組織組建率不高、覆蓋面不廣,即使已建立了的黨組織,有相當一部分只是擺設。部分黨員意識淡化、先鋒模范作用不強;少數干部宗旨意識淡薄,不關心民生,漠視群眾疾苦,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感召力有所減弱。
二、新形勢下構建和諧黨群關系的對策
密切黨群關系是我們黨的一條重要執政經驗。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我們必須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提出進一步密切黨群關系的科學對策,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構建和諧社會,促進黨群關系沿著和諧健康的方向發展。
(一)牢固樹立黨的群眾觀點,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群眾觀點是我們黨的根本觀點、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建黨 90多年來,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創造者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我們黨的宗旨沒有變,因而,我們黨的群眾觀點、我們黨的根本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就不會變,密切聯系群眾的領導作風、工作方法也決不允許變。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要端正對群眾的態度,增進對群眾的感情,察民情,知民意,聚民智,惜民力,誠心為民,時刻把群眾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要正視改革深化和利益關系調整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緊緊地依靠人民群眾,在求同存異,統籌兼顧原則指導下,合理整合好人民內部各種利益主體間的不同利益,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利益追求。從體制上建立化解大眾利益矛盾的機制,保證黨同群眾建立唇齒相依的密切關系,使黨員干部頭腦中牢固樹立黨的群眾觀點,行動上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二)增強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完善利益表達和政治參與機制
目前,在多元化利益機制的驅動下,建立高效流暢的民意表達和政治參考與體制是處理好當前社會群體多元化和利益分配不同的高效途徑,更好的完善利益表達和民主政治參與可以增加黨的號召力和凝聚力,更好的發揮群眾的力量,增加群眾的主人公意識,讓人民當家作主更好的落實到位。
1.更好的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我國最主要的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政治協商是人民代表大會條件下人民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重要途徑和形式。完善利益表達與政治參與機制,要求充分發揮人大和政協的利益表達功能,讓人們群眾能夠更好的表達民意。
2.擴大基層民主。堅持與完善黨務公開、政務公開等辦事公開制度,使人民群眾及時了解黨和政府的工作情況,以多種渠道和方式與群眾互動,增強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當前,應建立、健全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決策的制度、決策議題的提出制度、決策反饋制度以及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和社會聽證制度等,讓廣大人民通過健全的制度有序地參與到決策中來,發揮他們的智慧和力量。
(三)充分發揮黨的利益整合功能,調整利益分配關系
構建和諧的黨群關系,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大力發展生產力,加快物質財富的積累,以保證全體人民共享發展的成果,為密切黨群關系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此外,執政黨要充分發揮利益整合功能,調整利益分配關系。要善于從政策取向上找準最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與不同階層具體利益的結合點,把不同利益和意見整合為公共政策。通過利益整合,使各個利益主體公正合理地分享社會利益,力求避免兩極分化。
(四)健全領導干部聯系基層群眾制度,密切干群關系
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下決心改進文風會風,著力整治庸懶散奢等不良風氣,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各級領導干部應弘揚黨的優良作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一是繼續堅持領導干部聯系點制度。各級黨委、政府的黨員領導干部經常到點上調查研究,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二是建立基層干部蹲點制度。選派干部到困難大、問題多、經濟發展緩慢的基層單位工作,這既可培養鍛煉干部,又可促進基層經濟發展。三是建立干部登門入戶征求意見制度。基層干部要定期到群眾家中去了解生產生活情況,在增進與基層群眾的感情中,不斷改進工作,化解矛盾,密切關系。四是建立黨員干部結隊幫扶貧困戶制度。各級領導干部要進一步轉變作風,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切實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突出問題。五是建立“首問責任制 ”、“一站式辦公”制度。這些制度既方便了群眾辦事,又促進了干部作風的轉變,體現了執政為民的要求。endprint
(五)堅定不移反對腐敗,永葆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
目前我們黨脫離群眾的最大危險和人民群眾意見最大的問題就是腐敗滋生蔓延問題。我們要深入持久地開展反腐斗爭,一要加強教育。要使黨員干部在思想上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牢固樹立正確的群眾觀、權力觀、政績觀。自覺做到用權為公而不為私,施權于民而不為己。二要進一步完善權力運行機制和監督機制,加大防腐和治腐力度。要規范權力運行軌道。健全領導干部任用、選拔和考核機制。加強監督機制建設。要完善和強化巡視制度、財產申報制度和個人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對腐敗分子要不姑息不遷就,發現一個清除一個,決不姑息養奸。三要建立健全群眾監督舉報制度,增強反腐敗工作的透明度,加強反腐成果宣傳,增強群眾反腐信心,以黨風廉政建設的實際成果取信于民。四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通過法律制度規范黨的執政行為和執政權力,以法律制度的形式依法保障人民群眾對執政者執政行為的監督權利。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扎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設,拓展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工作領域。
[參考文獻]
[1]黨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黨群關系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8.
[2]戴立興著.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考量一政黨與群眾北京[D]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7一12.
[3]金曉忠,揚帆.新時期黨群關系研究[J].黨政干部學刊,2009(3):11一14.
[4]王長江.《對黨建科學化的幾點思考》[J].理論視野,2009 年 12 月.
[5]楊久華.《我國當前黨群關系的新特性、凸顯問題及其和諧化》[J].《桂海論叢》,2009年4月
[6]劉朝軍,陳先春.新形勢下營造和諧黨群關系的戰略思考[J].學習與實踐,2010(2):4—12.
[7] 楊帆.《新時期黨群關系初探》[D].中共遼寧省委黨校,2010 年
[8] 李君如.《論黨的群眾工作——兼論黨的群眾工作傳統和新世紀群眾工作的特點》[J].《毛澤東鄧小平理研究》,2011 年 6 月
[9] 祝靈君、齊大輝.《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藝術與方法創新》[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 2011 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