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我小時候上學時,老師教導,寫作文常得引名人語錄。名人語錄像陳年火腿,味濃純厚,身份尊貴,借味做菜,起頭收尾,無不應驗:然而小時候教學,價值觀甚窄,只允許引用圣賢語錄;孔孟可以,韓愈蘇軾等也行,王陽明就得斟酌了,至于“反動人物”,其語錄是斷斷引不得的。
語錄不敷使用,怎么辦?編,比如大家隨便來個:“高爾基曾經說過,糧食是窮人的命根子。”“列寧曾經說過,學習時投入多少,長大后會收獲多少?!薄榜R克思曾經說過,勤奮是幸福之源。”
類似于此。老師偶爾也狐疑,但沒法證偽,大體上總溜得過去。有位同學最聰明,他發現了外國姓氏的組合法,于是經常來個:“一位外國教育家威廉·愛德華說,孩子不能溺愛。”“一位外國畫家杰克·約翰說,藝術是生活的滋養品?!?/p>
那時沒網絡,老師見了,半信半疑,只好胡混過去。直到有一天他編無可編,鬼使神差寫了:“一個外國科學家湯姆·杰瑞說,欺騙是偷竊的開始……”
老師至此,方知中計,我自己不看《湯姆和杰瑞》,以為我家孩子也不看啊?追悔前塵,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于是班里公開批評——從此我們才知道此技。所以,現在滿世界編情感寓言,然后掛個名人出處這種事,我們小學里就干得駕輕就熟了。
現在名人名言出產機器已經更新換代。喬布斯、艾薇兒、蓋茨、巴菲特、赫本、舒淇什么的都在擔當語錄制造機。雖然這時代名言造假難度甚低i但這不是壞事。這不,曾國藩的語錄家書不都快成人生指南了么?
(摘自《文史博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