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渭軍
摘 要:國家必修課程的校本化開發,是在堅持國家課程綱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用國家通用的必修教材,結合學校特色、學科組特點,對現有教材整合拓展開發,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教材。
關鍵詞:國家必修課程校本化整合拓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056-01
國家必修課程的校本化開發,即在堅持國家課程綱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將國家通用必修課程轉化具有自己本校教學特色及老師的個性特點結合起來的實施過程,以國家課程為藍本,結合自身教學實際特點組織教學,方法通過自主創新,對現有必修教材內容開發、整合、拓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材教法。包括教材的校本化處理、學校本位的課程整合、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和個性化加工及差異性的學生評價等多樣化的行動策略。
一、國家必修課程校本化開發是一種趨勢
1、國家課程標準,是不是面對著不同的學校?是不是面對著千差萬別的師資素養、學生潛能、教學資源、辦學傳統和發展目標?如果是。那么課程的規范與實施的個性化,就會萌生了一個關鍵問題:課程落實,不可能千校一面,怎樣做到有效性,甚至適切性?一句話,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正是統一的課程標準,不同群體的學生,不同特點的老師,這種天然差異的存在,決定著國家課程師本化的必要性。
2、我們也看到,課程標準,它沒有限制師生的最大選擇范圍,沒有框定師生的最佳成就標準。那么,那么細化課程標準,合理開發課程資源,使各個層級的學校、各個層面的師生,在共同的學力基點上,實現各有所長的發展,應該是課程實施的趨勢。
二、國家必修課程校本化開發如何實施
國家必修課程的校本化開發的關鍵詞是“開發”,限定詞是“必修”、“校本化”。問題關鍵是如何開發?根據我校歷史教研組的做法,我們的國家必修課程的校本化開發主要致力于根據國家課程標準,結合我校特點和學生特點,和我們歷史教研組的特點,致力于對現有必修教材的整合、拓展,形成有學校特色、學科特點的校本化課程。
根據校本化開發計劃,每個組員完成單元每一節課前學習導引編寫、教案課件開發、課后單元學習導引編寫幾個環節。
1、學習導引,以學定教
課前學習導引主要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學”走在老師“教”的前面,上課通過課前批改學生的學案,發現問題,更有針對性的備課,使得老師的“教”能更好地服務學生的“學”。學案主要有三部分組成:學習目標、知識梳理、質疑探究。
課前學習導引,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學習目標、知識梳理、探究質疑。“學習目標”便于學生了解本節要求達到的目標,“知識梳理”屬于全體學生必做,對本節內容基本知識點預習完成,“探究質疑”屬于學生個體選做,尊重學生能力、興趣、知識的差異性。通過課前學習導引,讓學生的“學”走在教師的“教”的前面,符合新課程要求的學生自主學習理念,教師在課前完成“導引”批改,根據學生導引出現的問題,再“以學定教”,使老師的備課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更好的服務于學生的學習。
2、教案課件,拓展整合
教師根據課程開發計劃,依托學生課前學習導引、教材、教輔以及教研組老師現有的知識能力儲備,編寫教案、課件。
3、單元學習導引,及時鞏固
我校歷史教研組利用2012年暑期,完成了高中必修三本教材的單元學習導引。單元學習導引由五部分構成:單元學習目標、重難點點撥、典型題例、單元練習、參考答案。
三、國家必修課程的校本化開發幾點經驗教訓
關鍵:校本課程開發必須在國家課程計劃框架內,立足于彌補國家課程之缺失的基點上,謀求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協調一致和均衡發展,其內容無論從難度,還是從選擇與組織上,都應該整合為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有機整體。進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必須運用學校資源,以教師為開發主體,整合課程,形成有特色的校本化課程等。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起來,我認為,應該在以下兩個領域進行突破:
1、課程目標的具體化
我認為,具體化,即細節化。關注國家課程,組織專任教師,對課程標準進行全員性的研讀,特別是校本化的研讀,著力于構建更具體、更適切的學校自己的課程目標系統。要體現學校特色、學科特色、學生特點、學段特點。國家課程標準是分學段呈現,有能力的學校可以將學段目標,具體到學年目標,乃至學期目標。這項工作是淺表性的,是最直接的細化。在此基礎上,對每學期的三維目標進行深化,理清知識點、能力點、方法點、品格點,定位準學科方法訓練點、人文素養著眼點,依據現行教學班學生特點,預設成學期的學習目標。
2、課程資源的優化
我建議,通過優化,實現最佳化。國家課程校本化,撲面而來的,是善不善于對課程資源作合理取舍和適度開掘,能不能夠改變和優化課程組織形式?對教師來說,這是不是一種最專業、最富有行動研究意識的學科素養培訓?同時,是不是來自課程實踐力短板上最充滿歷險意識的挑戰?然而,我們不能不承認,在這個關鍵環節上,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還應該有更多的思考:
要對現有教材整合拓展開發,備好歷史課要求老師“博學”,歷史老師肚里里要有“材”。所以歷史課程開發要求老師必須在內容上下功夫,這就要求老師多學習、多看書、多思考。歷史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要博覽群書,肚子里裝的越多,你才能理解的越深。所以要做一個學習型老師,勤學多思,不要老守著課本、教參那一畝三分地。所以歷史老師需要多看書多學習,將讀書、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 徐玉珍.校本課程開發與校本化課程實施行動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徐玉珍.論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J].教育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