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婷
摘 要:物理作業設計是教學實踐中的基本環節,其目的是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和強化操作技能,以往的作業內容匱乏、形式單一、考評簡單,缺乏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其結果是束縛了學生的個體發展。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提倡創新教育的浪潮下,作業設計不僅僅是輔助教學的重要載體,更重要的是能反應出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怎樣進行作業設計創新,值得大家深入細致的研究,好的作業設計可以使學生的個性得張揚,進而推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物理作業;設計;體現;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097-01
教師實施教學過程的環節是設計作業和作業評價,作業的布置與設計是教學工作中的基本環節,教師通過作業設計和作業評價,自檢教學質量;學生通過作業完成,鞏固了課堂所學,提升了相關的技能。教師通過作業可探求學生的潛能,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一、作業的設計要體現整合性,做到“兩個適當”
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在作業設計上仍然堅持“題海戰術”,作業的布置經常是為了應對考試。這樣的作業弊端很多,打消了學生學習熱情、興趣、和信心。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要有整合觀念,做到“兩個適當”,一是布置的作業數量要適當,二是布置的作業難度要適當。作業數量適當是教師布置作業要適量,注重活學活用,要考慮到學生的作業壓力并為學生保留一定的自學習空間;作業難度適當是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考慮物理學科的特殊性,在作業選擇上適量選一些貼近孩子,作業布置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他們的學習狀況以及活動范圍,給他們一定的思考空間,不能讓他們輕易算出結果,教師作業的設計要體現整合觀念。
二、作業的設計要體現層次性,做到“兩個區分”
教育創新要統籌兼顧,這就要求物理作業設計要體現層次性,做到“兩個區分”;一是要區分學生層次。二是要區分作業層次。區分學生層次是教師應該讓哪些學生扎實掌握基本要求,哪些學生留有充分發揮特長的空間。區分作業層次是教師應該確定哪些作業為必做作業,哪些是選作作業。也就是要了解是什么樣的學生該做什么樣的物理作業模式, 布置物理作業,要有明確的針對性。因為學生的素質、水平不一,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必然也會存在差異。容易的作業可以使每個同學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而有深度的作業可以發展一些同學的潛能。主要的做法為:把全班學生按照知識的接受能力化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根據教學的要求,每個學習小組的起點不同,做到因材施教,在達到教學大綱要求的基礎上,增加選做作業層次。進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三、作業的設計要體現趣味性,做到兩個“勤于”
心理學家講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多的中學生在學習物理課時感覺內容枯燥,不少的中學生所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不大,產生了厭倦,失去了興趣,成績不理想。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作業設計時要體現出趣味性做到讓學生在作業完成過程中一要“勤于動腦”,二要“勤于動手”。“勤于動腦”是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動腦思考所學過的物理原理、定律;“勤于動手”是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親身體驗,達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物理學科的喜愛。比如,2012年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學生異想天開”比賽,要求某班學生動手試設計一個不用過河快速將一枚生雞蛋完整送到5米寬河對面的方案。參與活動的四組同學想盡各種辦法,最終一組同學認為直接扔雞蛋過河最快,但容易破碎。大家用物理知識圍繞蛋為何會破、如何防破自由討論。通過通論,學生們根據動量定理合理解釋了雞蛋打破的原因和如何防破的方法,想出了用水草或其它軟綿綿的的物品,厚厚地包裹雞蛋可防破的方案,并通過實驗驗證可行。此類活靈活現的小實驗,培養了學生動腦、動手能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作業的評判要體現關懷,做到兩個“考慮”
作業的評判不能簡單的用優、良、及、不及簡單定論,一個時刻關注學生的老師應該對學生的作業加注一些關切的評語。在作業評價中做到一要考慮學生的心靈感受,二要考慮學生的自信心的保護 。考慮學生心靈感受是指教師改變在傳統的作業評價中,在學生作業上打勾化叉給個分數的單一做法,對完成能力差的學生要善意的批評,對進步較大的學生要鼓勵性的表述,讓學生的心靈健康發展。關注學生自信是指老師改變在傳統的作業評判中的嚴厲冷漠和指責,教師應用心去鼓勵喚醒、鼓舞學生獲得自信,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和人生的感受。激勵性表揚和友善的批評都是積極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工作中的三句話: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所有學生的問題老師都有責任;要改變學生先老師要改變自己。教師要在作業設置中多傳授學生一些學得好和考得好的秘訣。
總之,物理作業的創新設計要有整合行、層次性、趣味性。物理作業的設計要靈活多變,既要兼顧教學大綱的要求,又要考慮到教學對象的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學生學生情趣、信心、毅力和習慣培養上多加留意,不但在學生物理學習上獲得進步,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涂琨.淺談新課程下物理作業的創新[J].華章:論壇,2012(8).
[2] 龍方祝.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作業設計[J].成功:教育,2010(6).
[3] 萬從銀.初中物理有效作業的設計[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1).
[4] 趙遍紅. 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作業設計初探[J].新課程.教師.2010(2).
[5] 吳 俊.物理作業的創新[J].學園:高中教育,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