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煒
摘 要:好的課堂導入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增添課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為創建高效課堂奠定基礎。為此,我做到立足長遠,注重當前,突出新課改理念,合理確定教學目標,靈活選擇新課導入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課導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220-01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有效地構建愉悅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深深地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誘導學生把學習新知的壓力變為探求新知的動力,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師對新授內容的巧妙的導入,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自主性,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巧設懸念,激發興趣,啟動認知,創設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是激發學習興趣,萌發求知欲望,啟動認知的有力措施。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老師先寫出一個數“321”,問學生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經過計算后,學生回答:“能!”接著老師讓每個學生自己準備一個多位數,先自己計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來考考老師,每個同學報一個數,看老師不用計算,能不能迅速判斷出哪些數能被3整除,哪些數不能被3整除。這時,教室里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來考倒老師。但老師對學生所報的多位數都能快速準確地判斷能否被3整除,學生們感到十分驚訝。接著,老師進一步質疑:“你們自己不用計算,能準確地一眼就看出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嗎?”學生們一個個搖搖頭,都被難住了。此時,掌握新知便成了學生們最大的愿望。 這樣的教學導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過程中的難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認知興趣。由形象具體的實物表象直接轉入認識數字排列規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巧用知識遷移,知識遷移導入即所謂“溫故而知新”,是從舊知識入手,教師根據知識間聯系設計具有嚴格思維程序,讓學生積極思考,逐步從已知向未知過渡,主動順利的領會新知識。在教學“認識幾分之幾”時,老師先給同學們講一段“孫悟空分月餅”的西游記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路上遇到一位賣月餅的老爺爺,望著那香噴噴的月餅,孫悟空和豬八戒讒得直流口水。老爺爺說:“你們要吃月餅可以,我先得考考你們”。他拿出四個月餅,說:“四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兩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兩個月餅平均分給兩人。最后他拿出一個月餅問:“一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悟空和八戒回答說:“半個”。那么半個用一個數表示怎么寫呢?這下便難住了悟空和八戒。這里利用學生們喜愛的西游記故事,很自然地從整數除法向認識分數過渡,利用舊知做鋪墊,過渡到新知。這樣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淡化了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有效降低了學生對新知識的認知難度,激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3、巧用猜想,構建“高”“活”境界在眾多引入新課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獨有的魅力,能很快地扣住學生的心弦,使其情緒高漲,思維活躍,產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從而步入學習的最佳境地。如門繼華老師在教學《商不變的規律》時,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42÷6等于多少?4200...00÷600...00等于多少?讓學生猜想結果?在這里,她故設障礙,激發學生的挑戰性,再問有什么想法?然后引導學生舉例探索被除數、除數在什么情況下,商是不變的;什么情況下,商是變的。探索中,讓學生挑戰自我,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滿足學生好強、挑戰的個性。通過猜想,使學生初步勾勒出知識的輪廓,從整體上了解所學的內容,啟動了學生思維的閘門,使其思維處于亢奮狀態。
4、巧借道具,構建“愉”、“悅”情感學生學習新知總是在一定的情感中進行的。新授前,教者應構建“愉”、“悅”的教學情感,使學生在一節課開始,就被一種愉快和諧的氣氛所陶冶。而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圖畫等教具,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應用數學能力。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先出示紅領巾、五角星、學校的多邊形花池等實物圖,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來尋找角。在教學“比的意義”時,正值澳門回歸前夕。老師出示一面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滿懷激情地說:“同學們,今年12月20日澳門就要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了。這是一面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它的長是3分米,寬是2分米”。然后再引出比的意義。這里,既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師生共同營造出無比自豪的“愉悅”氛圍,同時,美麗的區旗也使學生受了藝術美的熏陶。當然,新課的導人方式很多,如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聽音樂,簡單的一個設問,普通的一聲問候,甚至一句無聲的體態語。
總之,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內容,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及課的類型搞好每一節課的導入設計,選擇合適的導入方法,做到導之有序,導之有法,導之有理,導之有度,就能把握知識的連續性,引導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愿學、善學、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