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鑫
摘 要: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環境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生活質量。環境教育是參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環境的日益惡化,已對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敲響了警鐘,增強全民環境保護意識,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大事。地理學科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中學地理教育是培養學生環境意識的主渠道。
關鍵詞:地理學科;環境教育;中學地理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314-01
一、結合地理教學內容進行環境教育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
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內容,做到地理知識教學、環境知識教學和環境保護意識培養的有機統一,是發揮地理課環境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徑。初中地理教材中多處滲透環境教育問題,靈活運用這些內容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激發他們熱愛地球、保護環境的熱情。如初一地理教材第五章《世界的自然資源》第二節“水資源”和第三節“森林資源”都涉及到環境保護的問題。教師在上課前,先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觀學校附近的“東門河”河水污染和“云島山”的森林破壞情況,了解水污染的原因和森林破壞的原因,在上課時又給學生播放有關這方面的錄像片,再讓學生聯系實際并結合課本內容展開討論,并提出治理水污染和制止亂砍濫伐的措施。最后讓學生看插圖《釣魚者的困惑》、《熟視無睹》、《小鳥的悲哀》等。學生通過看圖,分析圖就會知道由于水被污染,導致魚類死亡,釣魚者感到困惑;就會知道水污染造成的嚴重后果:大樹被一砍而盡,原來快樂的小鳥失去了理想的生存環境,無處安身。學生便能深刻理解我國森林遭到亂砍濫伐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增強他們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開展以環境問題為主題的課外活動組織學生開展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競賽活動
如:演講會、調查報告會、辯論賽等。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進行正確恰當的引導,為他們提供資料和信息幫助,并加強指導,鼓勵學生進行社會調研活動,尋找新的環境事例來支持他們的論點。同時開設環境專題講座也很有必要,環境專題講座既能豐富學生的環境知識,又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講座內容要結合教材的環境知識,并用鄉土材料來做例證。這樣的講座能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也容易接受。如講我國水資源不足時,有的學生會認為我們當地水資源豐富,用不著節約用水也能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若是請有關專家介紹“我市的水資源狀況”,特別是“流沙巖”水庫的蓄水情況,學生會對當地的水資源狀況有清醒的認識,從而增強節約用水的意識。
三、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進行環境問題調查和參觀活動
如:組織學生去調查學校附近的噪聲污染,污水處理廠,木材加工廠等嚴重污染的工業生產地等。學生將看到的、聽到的、觀測到的記錄下來,寫成調查報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建議,產生對環保重要性、緊迫性和必要性的體驗,增強學生進行環保的自覺性。此舉有利于培養學生應用已知理論去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創造性能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逐步樹立社會責任感,增強進行環保的自覺性。
四、結合重大環境節日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結合一些重要的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節日
組織學生開展環保宣傳和環保公益活動。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植樹節”、“世界無煙日”、“全球城市節水日”等,都是世界組織或國家指定或聯合國確認的節日,其目的是為了保護良好的生存條件而呼吁人們愛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在每年定期的活動中,圍繞一個主題,以喚起人們注意全球環境及資源的現狀,保護我們的地球,保護我們的環境。教師要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開展專題環保宣傳和環保公益實踐活動,組織學生走向社會,宣傳環境知識,喚起社會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如:向市民散布環保宣傳畫、宣傳標語,參與環境保護公益勞動等。組織學生進行植樹、種草、養花等美化校園環境的勞動實踐活動,還可以此為內容組織主題班會,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學生環保行為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