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超毅
摘 要:教材只是一個媒介,只是教師教學時的參照物和啟示物,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一個載體。教師在教學時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學時根據學生的實際,關注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關注數學與現實世界、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對教材進行再創作,對教材的一些內容進行適當的增減和重新組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地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學到有用的數學。
關鍵詞:教材的選擇;探究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355-02
新課程改革,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就是提倡所有學科都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這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只是一個媒介,只是教師教學時的參照物和啟示物,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一個載體。教學時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實際,關注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關注數學與現實世界、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對教材進行再創作,對教材的一些內容進行適當的增減和重新組合,較好地對教材進行處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數學課堂更有效,真正地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學到有用的數學。要創造性地處理好數學教材,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關注學生的探究與接受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利用新理念,改變過去過于強調的接受性學習,突出對問題的探究,近年來,探究式教學很流行,但我們在教學時,不能一味地強調學生的探究,而忽略了接受性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適合于探究教學。在教學時只有從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學情出發,教材內容適宜讓學生探究的,就讓學生探究,教材內容適宜教師講授的,就讓學生聽教師,也可以教師講授與學生的探究相結合,只有多種教學方法取長補短、平衡互補、相輔相成,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學效果。
二、正確地補充、舍棄教材
教材選擇的內容及呈現方式既要符合大多數人的認知規律,又要照顧知識體系和完整性。由于學生、教師、教學目標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所以同一節的教學內容對于不同的教學對象會有不同的價值,因此,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取舍便在情理之中。教師教學時既應認真研究教材的教學價值,不要什么都講,不輕易地取舍,又不能迷信教科書,要大膽地創新,要靈活地處理好教材,力求讓新知識的呈現自然,新概念要力求在學生已有知識的遷移中掌握牢固。
新教材為了體現循序漸進的編寫理念,把知識分散于不同的年級講授,這樣的編排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忘記前面的相關知識,知識點比較零碎,不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數學推理證明是數學的精髓與靈魂,學生一開始就接受規范的證明步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且嚴格規范的證明方法適用于代數內容和幾何內容。將推理證明的教學貫穿到平時的教學中,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從初一年開始,在教學中就逐步教學生使用較規范的數學語言來表述論證的過程,讓學生慢慢學會用數學語言來清晰有條理地表達出自已的思考過程,盡量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黙化的感受到數學的嚴謹性。
此外,新教材的習題搭配的合理性值得我們探討。一般來說課后習題的選擇與編排應突出層次性,可以設置鞏固性練習、拓展性練習、探索性練習等多種層次,以設計課題學習時,所選擇的課題要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在全體學生獲得必要發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學生可以獲得不同的體驗,但新教材的例題講解過于簡單,練習題較少,習題類型單一,課后習題太少。因此教學時我們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適合學生實際的習題,可以以教材中的例題和習題進行改編,把結論適當的延伸,要注意增加的內容應注重數學思想方法,注重學生的發展,有利于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與作用,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學習興趣,不應片面地追求解題的難度和速度。
在進行平行四形的教學過程中我針對學生的實際把書本中的例題2進行改編:如圖,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AE平分∠BAC,DE=5,EC=3,求平行四邊形ABCD的周長。本題是把書本的例題2進行改裝,結合本節課學過的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以及以前學過的角平分線的性質,平行線的性質,等角對等邊等知識進行解題,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時我給了學生足夠的思考的時間,并及時關注學生的解題情況,給予適當的提示,并給出適當的時間讓學生書寫,最后請一位寫得較好的同學上臺書寫。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的書寫有待于進一步的規范。但我覺得教學時讓學生充地思考,在講解時注重引導學生將本節知識與前面學過的角平分線的性質、平行線的性質、等角對等邊等知識相聯系,強調數學的說理,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的思想。
三、對教材進行分散與整合
新教材打破了傳統的代數、幾何的分科,代之以“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三大板塊,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進行編排,由簡單到復雜,由低層次的展開到高層次的綜合不斷深化。但有些知識在結構上表現為松散和跳躍,給教學帶來了困難。在處理教材時應注意對教材的分散與整合,才能不使知識變得支離破碎,給學生一個系統的知識結構。
例如:一元一次方程這一章中,列方程是重點,為了凸顯方程的作用,教材把對實際問題的討論作為貫穿全章的一條主線,把解決問題分散于全章。對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討論也始終是結合解決實際問題進行的,即先列方程,再去學習如何解方程。這樣不僅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分散了,而且也把實際問題的各類問題情境分散了,而且有種“不會走,先學跑”的感覺。所以我在教學這一章時,打破了教材次序,按方程定義—解方程—列方程的順序進行,即先讓學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再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然后再去應用它,這就層次分明、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章中對實際問題的討論分散在三節中,只在全章的后面安排了實踐與探索的內容,討論了幾個問題,這種安排,學生不容易找出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系,遇到實際問題時解題思路不清晰。所以在教學方程應用這部分內容時,我是按實際情景分類,如工程問題、行程問題、銷售中的盈虧問題、利率問題、方案設計等問題等等,引導學生探索每類問題的共性,探究出其內在規律,建構模型。當學生遇到不同的實際問題時,腦海中就會顯現出此類問題的通性通法,解決起來得心應手,教學效果良好。
總之,在教學中如能做好以上的幾點,那么我們的數學教材處理便會有所依托。教材處理既是一種教學方法又是一門教學藝術,方法因人而異,藝術有自身的規律,不敢越雷池半步,或者跳不出教材的束縛,都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教師只有結合學生的實際,靈活地處理好教材,才能讓新知識的出現自然,讓新概念在已有知識的遷移中掌握牢固,讓學生體驗親自動手自主探究問題,才能真正地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學到有用的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