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主持人: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劉國柱教授
●主持人簡介:劉國柱,男,浙江大學世界史所暨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特約理事、特約研究員。出版學術著作《美國文化的新邊疆:冷戰時期的和平隊研究》(入選中國社會科學博士文庫)、《在國家利益之間:戰后美國對發展中國家發展援助探研》等,在《世界經濟與政治》、《美國研究》、《當代世界》、《史學理論研究》等刊物發表文章3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全文或部分轉載。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子課題1項,目前承擔另一項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的子課題。現擔任浙江大學世界史一級學科博士點、世界史博士后流動站、浙江省世界史重點學科的主要負責人。多年來一直從事本科教學工作,并擔任專業核心課程的負責人和主講教師。曾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到美國圣迭戈州立大學做訪問學者,并多次訪問華盛頓主要智庫以及參加其學術活動。作為中方代表團的主要成員,多次參加中美二軌的“中美司法與人權對話”。
●主持人話語:奧巴馬入主白宮后,逐漸結束了自9·11事件開始的長達10年的反恐戰爭,并在此基礎上,對美國對外戰略的重點進行了調整。先是提出了“重返亞洲”,繼而“轉向亞太”,最終將這一戰略調整定位于“亞太再平衡”戰略。無論美國政府官員或智庫學者如何解釋,這一戰略即使不是為了遏制中國的崛起,起碼也是針對中國,以中國為目標,因應中國的崛起以及由此帶來的亞太地區力量對比的變化和國際關系格局的變化。
在奧巴馬的第一個任期,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更多是反映在美國軍事戰略的調整上,即將更多的軍事力量特別是海空軍部署到亞太地區。這一調整為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外交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首先,這一戰略給中國造成了這樣的印象,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就像冷戰時期的遏制戰略一樣,目標是遏制和圍堵中國,防止中國的和平崛起。這種印象不可避免地加深了中美雙方的不信任甚至互疑;其次,這一戰略給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國,尤其是與中國有爭端和摩擦的國家如日本、菲律賓等增強了信心,讓這些國家采取更加大膽地與中國對抗的政策,使得亞太地區危機頻發,美國也面臨為東海和南海的幾塊礁石或荒島被盟國拖入戰爭的危險。這讓美國政府重新思考并調整其亞太戰略。
從奧巴馬政府第一任期的后期開始,美國政府開始對亞太再平衡戰略做出調整,強調這一戰略的全方位性,尤其是在經濟領域,將跨太平洋伙伴關系(簡稱TPP)作為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最優先考慮,加速圍繞TPP的談判,從而賦予這一戰略更為濃厚的經濟色彩。但亞太地區各國具有各自不同的經濟利益,圍繞TPP的談判進展并不順利。不僅美國國會未授予美國政府從事自由貿易談判的權限,亞太地區具有重大影響的幾個經濟體如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韓國等,均未參加TPP的談判。而且,參與TPP談判的多數亞太國家同時也參與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簡稱RCEP)的談判,上述因素使得美國主導的TPP重要性大打折扣。
與此同時,由于美國國內經濟狀況不佳,奧巴馬政府制訂了財政減持計劃。這一計劃對美國的軍事力量調整與部署,對美國的對外經濟、軍事援助計劃等都構成了挑戰,連美國助理國防部長都發出了美國沒有能力在軍事上推動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聲音。在亞太地區,包括美國盟友在內的國家也在質疑美國是否玩得起亞太再平衡戰略,甚至有人斷言,亞太再平衡戰略很可能成為一個“爛尾樓”。
在筆者看來,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確實遇到了很多的問題和困難,這一戰略的軍事和經濟部分在實施過程中或許不會太順利,但不應因此低估美國這一戰略會產生的影響,尤其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在奧巴馬任期內,美國對東南亞一些國家明顯加強了意識形態攻勢:在緬甸,美國通過國際開發署和與美國政府關系密切的非政府組織如全國民主基金會(簡稱NED)、選舉制度國際基金會(簡稱IFES)、索羅斯基金會等,直接在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介入當地的媒體和政黨組織,推動并參與這些國家的多黨制選舉。與軍事和經濟這兩個領域相比,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在意識形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以下這組筆談從不同視角對奧巴馬政府的亞太政策進行了分析。作為美國前總統里根的特別助理、美國著名智庫卡托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道格·班多對亞太地區的領土爭端以及美國政府的政策無疑有著更深入的了解,他在文章中分析了亞太地區領土爭端的形勢以及美國的利益訴求及政策;魏紅霞的文章分別分析了影響奧巴馬政府推動“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國內因素,以及其第二任期國內因素對這一戰略的掣肘;劉國柱的文章則認為,無論是從政治、經濟還是意識形態考慮,東南亞都是美國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重點,但這一戰略所面臨的挑戰將大大影響這一戰略實施的效果,并使得其內涵不斷做出調整;馬來西亞孝恩基金會王琛發的文章分析了美國對馬來西亞的宗教外交,認為這是美國在運用自己的“巧實力”為美國爭取實際利益。
中圖分類號:K712.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14)06-016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