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領
(石家莊鐵道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43)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說:一切本質的和偉大的東西,都源于這一事實:人有一個家并且扎根于一個傳統。有史以來,傳統鄉村聚落作為中國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成為中國民族集體無意識下的“家”與“根”的歷史記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歸屬地。深厚而豐富的鄉土文明,代表著中國最大眾化的文化,又是人類文化多元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在歷史、藝術、科學、技術、建筑、美學、景觀、生態、哲學等許多領域都具有普遍的價值意義。
對傳統民居的保護性更新,不僅能夠很好地保持和延續該地區的鄉土文化,保護傳統的村落風貌,維護歷史環境的延續性和歷史性,使其不會在發展中失去傳統特色與文化價值,更重要的是,古村落的保護更新不是為了過去而保護,更直接的目的和意義在于體現對居民的現代和未來生活的關懷,是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利于國家的穩定與繁榮。
于家村位于河北省井陘縣太行山區,重點保護區內建筑大多有一二百年的歷史,部分老房子具有五百余年的歷史,基本保持著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和布局,村內建筑、道路、梯田、農具等皆由石頭構建而成,特色鮮明,因而又被稱為石頭村(見圖1),于2007年進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第三批名單。

圖1 石頭構建的村莊
于家村落的魅力源于它是一個保留相對完整的石頭建筑群,亂石窄巷、石頭合院、石頭窯洞和石墻瓦頂共同構建了石頭村的建筑特色。
據于氏宗祠碑記載,于氏先祖建村伊始,“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在現實的生存環境以及文化制約之下,選擇了經久耐用、便于取材的太行青石來建房筑路,亦有少數富裕人家局部選用青磚,再加之木制的門窗和灰色筒瓦,構成了于家村傳統建筑的主要材料。
建筑材料決定建筑技術。在山西窯洞的箍窯技術、無梁殿和硬山頂技術支撐下,于家村的石頭房屋出現了三種建筑形制:窯洞、瓦房和平房。窯洞和瓦房都是應用了無梁殿的構造技術,屋內無梁無柱,門窗和穹頂皆由石頭拱券而成,二者區別在于屋頂:窯洞為青石板平屋頂,瓦房多為硬山式坡屋頂[1]。
受自然地形、文化水平、建造技術、經濟條件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村落的布局顯現較多靈活自由的一面而較少軸線控制的嚴整性,6 街7 巷18 胡同314 座四合院構成了村落自然、緊湊而又不失秩序的空間格局。依山就勢的村子隱蔽在太行山中,素有“不到村口不見村”之稱謂。石頭的村落就像是從石頭的山腳土生土長出來的一樣,與太行山脈自自然然的融為一體,儼然便是大山的一份子。
四合院是于家村院落的典型形式。正房、東西廂房、倒座和大門圍內院而建,規模較小,一般面闊10 m 左右,多為一進院落,亦有少數二進、三進院落。受山地復雜地形的影響,四合院并不嚴格的方正,充分體現了沒有建筑師的鄉土建筑自由、靈活的多樣性。
倒座臨街一面一般不開窗,高低錯落的石頭墻體和形態各異的大門,塑造了于家村街巷的立面,也形成了村落的公共空間意向。自由生長的村落亦不乏規矩可循,村內街巷胡同,全為亂石鋪錦,東西稱街,寬3 m,南北謂巷,袋狀為胡同,寬2 m~3 m,每條路皆有命名,村子雖鄙陋,亦有精致的文化追求。于家村街巷的另一特色就是干凈、衛生,豬羊圈和廁所,絕不會開向街道。
大門一般開在西南角或正中間,為八卦中的巽、離吉位,有墻垣式、屋宇式和簡式柵欄門三種形制,除去少數富裕人家采用類似于金柱大門外,大多數人家的門規格較低。但即便如此,作為身份和地位象征的大門,也極力展示了屋主人的財富和手藝:青磚、迎風溝石、石雕、木作,在主人最大的物力和審美能力之下,于家村的大門各具特色,絕不雷同,或青石拱券,或青磚砌拱,或平頂,或筒瓦,就像景觀中的活躍元,打破了狹窄而又悠長的石頭街道的單調,使得街景連續而又有韻律,低調而又不失奢華。這正是鄉土建筑的魅力(見圖2)。
影壁是于家四合院內必不可少的建構,作為大門內的第一道風景,除了增加院落的層次感、營造院落私密性的功能之外,它更是天地、四象、五方、六合的象征,保佑著一家老幼平安吉祥,供奉土地神的小龕也是于家村影壁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影壁承載著于家村人的精神信仰(見圖2)。
于家村街道狹窄,且皆由石頭鋪就,因此沒有行道樹,也鮮有高大的喬木。倒是家家戶戶院落中的綠化頗為講究,喜歡在院中栽種果樹,梨、蘋果、葡萄、石榴,寓意清清白白、平平安安、紫氣東來、多子多福,一抹不經意的綠色,卻寄托著主人對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君子比德的傳統思想,也滲透到了鄉土的一棵樹中。村中多見泡桐、臭椿、白楊、垂柳等北方鄉土樹種,山上多核桃、花椒、黃櫨樹,街角盛開的木槿和饅頭花,綻放著樸素的鄉土氣質(見圖3)。

圖2 四合院大門影壁

圖3 綠化植被
建筑材料一經選定,建筑的色彩,質感,乃至村落的整體意向也就確定下來。來自于村民自建的建筑和裝飾粗糙的工藝,較少精細而展現出石頭原汁原味的粗獷、樸野、原生態的肌理。而少許青磚和木作的細致,又與石頭的粗礪形成對比,削弱了硬質材料的單調和冰冷。
青石的淺青灰、灰黃色構成了于家村的基礎色調,深灰色的瓦、青灰色的磚以及黑褐色的木門窗點綴其中,與青石的灰暗相呼應,豐富而又絕對統一在青灰之中。于家村就在這灰色調子的交響曲中,被從灰色的院落中伸向天空的團團綠樹,融合于遠山的綠色之中,幽雅清爽,天然寧靜。
建筑老化、農業衰退、城鄉差別以及城市化等種種原因,導致村內常住人口急劇下降,重點保護區內無人居住的院落多達121 座,空村率高達31.8%。大量住戶的離開,一百多座闃無聲息的空院,使得村內原本紅火熱鬧的生活慢慢的冷清了下來,甚至連傳統節慶廟會也失去了以往的熱鬧,隨著傳統民居生活的原汁原味漸漸淡去,古村落的魅力也將不復存在。閑置也會加速老屋的破敗。
村內老房子大多有一二百年甚至四五百年的歷史,年久失修,老化現象日益嚴重,甚至有些建筑完全坍塌,院落荒蕪。老舊的建筑越來越難以適應現代化生活的需求,在還沒有認識到石頭村落的價值之前,人們便已經在村子內部和外圍陸陸續續的新建了一些住宅和商業建筑。沒有規劃,也沒有專業的設計,新建住宅多屬聯排式布局而非傳統四合院,追求現代的“高大上”,無論是在風格還是材質、體量、色彩上,都與老院落格格不入,村落傳統風貌的整體性開始變得支離破碎。
一條混凝土的公路穿村而過,將原本完整的村子強硬的一分為二,碩大的尺度,細膩的材料質感,都和村子的肌理無法融合。
保護性更新是一種在尊重和理解傳統、保護傳統風貌的前提下,將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建筑或區域作必要的、有計劃的改建活動,更新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維護特色,更是為了使歷史建筑價值最大化,使原住民在保護中獲得應有的效益和生活條件的改善。正如《馬丘比丘憲章》所說:“保護、恢復和重新使用現有歷史遺址和古建筑必須同城市建設過程結合起來,以保證這些文物具有經濟意義并繼續具有生命力”[2]。
通過對于家村居住建筑的調研分析,根據建筑的歷史價值、保存現狀以及使用情況的不同,分別采取保存、立面保護、整建和重建的方法進行更新保護。
對有典型代表性的院落、民居采用保存的保護方式,在將保護對象原封不動的保護起來的基礎上,做必要的維護性的修繕、加固和恢復性的修復。修繕、加固和修復必須嚴格保護其建筑造型、色彩,建筑材料和構建,采用拆除的破舊建筑材料或與建筑原有材料、建筑風格等協調的建筑材料、構件進行修葺,以保持建筑原樣[3]。
核心保護區內實施保存性更新的院落占院落總數的10%左右,以四合樓院、葡萄四合院、月門四合院、旮旯四合院、石榴四合院、松樹四合院等十大四合古院為代表。
“四合樓院”始建于明朝末年,占地兩畝,房屋百間,正房為上磚下石無梁殿式建筑,倒座為單層無梁殿,上建閣樓,門樓筒瓦飛檐,頗為氣派。四合樓院的建筑高大宏偉,古樸典雅,在當地名氣甚大,但其現狀堪憂:東院外墻面出現了較大尺度的裂縫,部分木制門窗損毀,代之以簡易木板窗;屋頂結構年久失修,屋架構件出現了松動和蟲蛀現象,亟需維護。
村落中大量的古民居,仍在繼續為當地居民所使用,但是卻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究其原因,很多民居在建筑功能分區、房間使用面積、基礎生活設施等方面已無法滿足居民現代生活的基本需求,所以不少居民自發對其進行了改建,而這種改建行為往往并沒有考慮到原有民居的固有特征和藝術價值,古建便在建設中被破壞,甚至影響到村落的整體形態。
立面式保護法就是保護建筑的外觀不改變原有風貌特征,在保護古村落風貌完整性的基礎上,對建筑內部設施和空間布局進行改造更新,如重新劃分室內空間,增添與現代化生活方式相適應的客廳、活動室、水廁、浴室,改善廚房條件、采光通風條件等,通過這種更新方式,改善居住條件,提高其居住功能,加強古民居生活的現代性和舒適性,賦予建筑以新的活力,并以此鼓勵居民回遷,解決空心村問題,有助于恢復鄉村的活力和吸引力。
這種方式主要針對現狀保存完好,建筑質量和建筑風貌都比較好的民居建筑,在于家村重點保護區內,這一類的院落較多,大約占院落總數的一半。
對于損毀較嚴重的,但通過維修、改建后尚可恢復的院落,可采取整建的方式進行更新。主要包括三類:
第一類是構成四合院的建筑已不完整,有部分房屋倒塌,或建筑局部發生了改變但仍保留部分原有風貌的傳統建筑,可通過歷史考證,按原貌復原,無法考證其原狀的,可參考傳統建筑的外表形式、材料、尺度、建造技術、建筑元素符號等進行專業設計后補建,使四合院空間恢復原樣的完整性。
第二類是針對被棄置的空院,可以考慮改變其使用性質,通過相應功能的改造之后可以被再繼續使用。如可將其改造成村博物館、養老院、閱覽室、活動室、商店或者家庭旅館,在傳統民居舊宅內注入新功能的活力,不但使舊屋能夠繼續完好地生存下去,并且還為古村落增添了現代的生活氣息,成為鄉村發展的重要見證和新的旅游資源。
第三類是針對在古村內新建的但在體量上與古村內的傳統建筑區別不大的建筑,這一類建筑由于采用了新的建筑材料(紅磚、瓷磚)和建筑技術,而導致其在建筑風格和色彩上與村落傳統風貌不協調,可以通過加建筒瓦坡屋頂、更換門窗構件,粉刷外墻色彩等方法對其進行整改,減小它們與古村落整體環境的沖突,以期在視覺效果上保持與傳統建筑的統一和諧。
對影響傳統建筑風貌較大的建筑,采取拆除更新的措施。更新的對象包括重點保護區內對周邊環境風貌有較大沖突,且有條件拆除的新建建筑物以及完全倒塌破敗的院落。更新的手段有兩種:第一種是拆除新建,新建建筑應該與現有的建筑尺度相一致,如開間、層高、面寬和體量等,并在色彩、材料、工藝和形式等方面考慮與現存環境的關系,在風貌上與古村落環境保持協調。第二種是拆除后不再重建,根據功能要求將空地更新改造為公共綠地、環境設施或室外休息空間。部分開敞空間的增加,在保證不破壞傳統村落肌理的前提下,既滿足了村落發展的需求,又適當的打破了之前街巷較強的封閉性,利于街巷活力和安全。
對歷史建筑的保護更新與再利用,其價值是多元的。在精神上,延續了傳統文脈、保存了人文精神。在物質上,對比大拆大建,更是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環境行之有效的建設方法。而村落在更新過程中,既得到了保護,又得到了發展。對于現代建筑設計而言,鄉土建筑中有大量的智慧足可以支撐一條充滿激情與希望的創作之路。這正是我們研究于家村傳統民居保護和更新的意義所在。
[1]劉 麗,劉華領.深山瑰寶,石頭四合院——于家村民居研究[J].小城鎮建設,2006(5) :29-30.
[2]張 欣,賀耀萱.我國建筑更新思想演變歷程及其發展趨勢探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1(1) :25-30.
[3]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M].第3 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53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