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三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海南 三亞 572000)
1)城市中心區公共空間生態優化的訴求。當今社會,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中心區公共空間的建設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日漸疏離。在“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的今天,人們在建設過程中強調城市中心區公共空間的商業價值,其生態作用往往被忽視,導致城市中心區生態環境日漸惡化。在商業利益的擠壓下,中心區公共空間的“公共性”與“生態性”正在逐步消失。伴隨著全球性的生態問題日益尖銳,“低碳城市”理念相應而生,中心區公共空間開始提出更高的可持續良性發展訴求,而生態設計正是迎合這一發展訴求的重要手段。
2)城市中心區公共空間生態設計的概念界定。城市中心區公共空間,即位于城市結構的核心地區,具有公共價值的城市空間。它能夠為中心區的市民提供公共交往活動,具有一定的停留性、參與性。那么什么是生態設計,俞孔堅曾在《景觀與城市的生態設計:概念與原理》一文中,給出生態設計的理論界定: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程度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生態設計實際就是設計過程對自然環境的有效適應及整合。
3)城市中心區公共空間生態設計研究的理論基礎。近年來,作為生態學研究的重要分支,城市生態學的研究已全面展開。城市生態學強調城市是一個自然—人工復合的有機系統,將人與其生活的環境視為一個整體來考察。城市生態學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去審視城市,認為只有達到自然、經濟、社會的和諧共處才是良好的城市運行模式。它被認為是解決城市生態問題的一種有效思維方式。因此,城市生態學將作為本次研究的理論基礎,筆者將站在城市生態學的理論視角對城市中心區公共空間存在的生態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建立中心區公共空間生態設計概念框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生態優化策略。
1)生態設施與城市功能設施缺乏立體整合,公共空間復合利用率不高。中心區的土地資源一般較為緊缺,但許多城市的公共空間設計并未考慮立體復合設計,多為老式的攤大餅模式。公共空間與周邊建筑的復合使用、立體整合鮮有問津。在中國,很少有設計能夠做到將多個標高層面的綠色生態設施(空中花園、覆土建筑、下沉廣場等)與功能設施相結合。最終導致功能空間與綠化空間各自為政,缺乏有機聯系,難以形成良好的生態效果。
2)街道空間立體設計不足,交通壓力大,無法為公共空間提供低碳支持。街道是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我國許多城市中心區都呈現交通擁擠,秩序混亂的狀況,使得這些地區的生態建設寸步難行。究其原因,多是因為街道空間系統立體設計不足,導致人車混行,交通出行方式單一。公共交通先行的TOD 設計模式,在我國現有的城市中心區規劃中應用較少,這就導致私家車數量過多,其尾氣排放進一步增大了城市中心區的生態壓力。只有解決交通問題,才能為低碳策略的施行準備必要條件,預留充足的空間。
3)過分追求經濟利益與功能擴張,忽視綠地建設。由于盲目追求經濟效益,過分強調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擴張,城市中心區的開發建設往往忽視生態容量,導致建筑密度過大,綠化空間過少,生態環境惡化的消極局面。同時,因為各地政府極為看重寸土寸金的中心區的商業價值,而不能帶來直接經濟利益的生態綠地往往被城市管理者忽略,這也導致城市中心區的生態建設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4)綠地建設較為盲目,缺乏科學指引。首先,一些地方缺乏對城市生態格局的宏觀把控,忽略中心區與城市總體生態空間格局的聯系。中心區綠地建設沒有與上級綠地規劃充分銜接,與周邊生態斑塊缺乏聯系,使其成為生態孤島。其次,綠地建設流于形式,其真實的生態效益往往被忽略。雖然很多城市建設了巨型綠化廣場,但由于植物配置缺乏科學性、合理性,最終的生態效益并不顯著。最后,就是在生態設計過程中缺乏地域性考慮,鄉土物種在建設中較少采用。這使得中心區公共空間的景觀配置缺乏地域特色,導致千城一面的現狀。
5)缺乏微觀技術層面的生態設計手法。在國內城市中心區建設過程中,微觀層面生態技術并未得到有效普及。在國外,諸如新能源開發利用、資源循環再生等先進生態科技已經被有效應用至設計實踐。國內一批前衛建筑師,也已經開始與生態技術相關的研究工作。但這些技術性手段在中心區公共空間景觀系統中卻少有體現。
1)宏觀層面——基于城市生態學的多級規劃控制。
宏觀尺度立足于城市生態學高度的多級規劃控制,是生態規劃體系的最初、亦是必要環節。在城市中心區公共空間建設中,我們應當與上級規劃控制體系緊密銜接,使得這一區域性的生態空間與城市宏觀尺度的生態斑塊及生態廊道相順應,從而保障生態基礎設施的系統性與完整性。例如巴黎中心區綠色廊道(見圖1)。

圖1 巴黎中心區綠色廊道實景
在行政層面,政府應當加大環保投資,完善環境立法,增加環保控制層級和力度,為中心區公共空間的生態建設提供法律支持;邀請專家對中心區規劃方案進行適宜性和生態學評估,加強規劃實施過程中的管理和監督,切實保障區域內生態設施建設。
2)中觀層面——公共空間進行立體復合設計,提高生態效益。
首先,應當促進城市中心區公共空間的多維化發展,促進公共空間使用形式的多樣性。在豎直和水平方向上充分運用穿插、疊合等形態策略,并配合綠化栽植,打造立體生態系統。在平面設計中,應根據不同環節的生態需求及城市功能需求,進行平面的復合多元處理,設置相對應的景觀生態功能。
另外,在交通系統組織中,也應引入立體復合的設計理念。并積極鼓勵公共交通系統的建設和使用,充分利用地下及高架空間,提高交通效率,解決地面擁堵問題。運用立體化設計減少交通設施用地,為生態優化提供更多的彈性空間。
3)微觀層面——合理運用先進生態技術,改善環境質量。
在進行中心區公共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時,應當引入最新的生態節能技術,例如:雨水收集系統、太陽能光電系統、屋頂綠化系統等。在建設過程中,也可選用新式的節能環保材料,如保溫玻璃、綠色涂料、再生磚等。這些生態技術應當與中心區的功能設置相配套,借以完善公共空間的生態建設,改善片區環境質量,達到節能減排、美化環境的雙重作用。
與中心區公共空間相配套的道路交通系統設計,也應與新型的生態技術相結合。例如,地面道路路面可使用透水性鋪裝,使雨水可以直接滲入土基,利于自然雨水循環(見圖2);互通式立交交叉口也可使用靈活的移動種植池、花槽達到高覆蓋率、施工簡單的整體綠化效果;二層步行連廊則可應用覆土生態設計技術,以及種植攀緣植物的方法進行簡單有效的綠化。

圖2 透水性路面鋪裝及雨水回收系統示意圖
城市中心區作為城市的核心區域,其公共空間的生態品質越來越被人們重視。特別是在當下“低碳城市”理念的引導下,建設生態型的中心區公共空間成為一種新的趨勢。筆者以城市生態學為理論基礎,站在可持續發展與生態優化的角度,分析了我國城市中心區公共空間現狀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善策略,以期對中心區公共空間的生態設計研究作出微薄貢獻。
[1]吳明偉,孔令龍,陳 聯.城市中心區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2]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Rob Krier.Urban Space[M].New York,Rizzoli,1991.
[4]俞孔堅,李迪華.景觀與城市的生態設計:概念與原理[J].中國園林,2001(6) :74-75.
[5]Mc Harg.Design With Nature[M].John Wiley & Sons,1969.
[6]張惠遠.景觀規劃:概念、起源與發展[J].應用生態學報,1999,10(3) :108-109.
[7]黃肇義,楊東援.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綜述[J].城市規劃,2001,25(1) :36-37.
[8]鞠美庭,王 勇.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9]黃光宇,陳 勇.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10]Miguel Ruano.生態城市——60 個優秀案例研究[M].呂曉惠,譯.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