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奕
防治腦中風的CEA手術
腦中風是一種發生在顱內的疾病,但大部分情況下是由顱外的疾病所導致,其中很多是頸動脈的疾病。
相對于顱內的血管而言,頸動脈的直徑較粗,加上頸部每天都要不斷地活動,容易受到各種擠壓和損傷,導致斑塊破裂。而且當頸動脈斑塊生長到超過內徑的70%時,斑塊也極易破裂,斑塊內的脂肪會釋放出來,要么在局部形成血栓,堵塞全部血管管腔,要么隨血流行進造成遠端栓塞。
由于雙側頸內動脈負責大腦前2/3部分的供血,所以一旦閉塞,患者往往會發生致死或致殘性的腦中風。這就是腦中風“病在顱內,禍在頸部”的原因。
CEA是“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的簡稱,是由外科醫生將頸動脈內的脂肪沉淀物(斑塊)去除的外科手術。
頸動脈位于頸部,是向大腦供血的主要動脈,它包括兩個主要分支,即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頸動脈病變也變得更為常見。導致脂肪和其他物質沉淀于動脈壁上的病變過程被稱作動脈粥樣硬化,即通常所說的“動脈硬化”,脂肪沉積物稱作斑塊,變窄的動脈部分稱作狹窄。狹窄程度通常用病變管腔直徑占正常管腔直徑的百分比來表示。
從手術指征上看,不論是已經發生腦中風的患者、有一過性腦中風的患者或還沒有出現腦中風癥狀的病人,如果病人的頸內動脈中有一根或多根動脈發生70%~90%狹窄,就符合手術指征。手術可以避免已經發生輕、中度腦中風的病人再次發生腦中風。而如果不進行手術,病人在發生第一次腦中風后,還可能發生更嚴重的腦中風。
手術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均可實施。先將需要做手術的血管切開、暴露出來,再用轉流管建立起一個旁路通道,保證手術中腦部的血液供給,然后進行頸動脈內膜的剝脫。整個手術大約需要3個小時。
1968年,美國開始大范圍開展CEA手術,隨著手術例數的增加,腦中風的死亡率不斷下降。至1976年,全美全年實施CEA手術35 000例,腦中風的死亡率下降了21%;1983年,全美完成CEA手術95 000例,同期的死亡率則下降了41%。
做CEA手術本身有風險,手術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是否有醫術高超的醫生。CEA手術要取得完全的成功,還必須高度重視手術后的護理和患者的調養。術后應該有高水平的專業護理人員、良好的病房條件,對病人進行精心照料,以免引起腦中風、癲癇、高燒等疾病,保證病人早日康復。
CEA手術的適合人群
1.頸動脈狹窄嚴重(>70%),6個月內有一次或多次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輕度腦中風發生,或漸進性短暫腦缺血發作的患者,手術預防效果最好;
2.有頻繁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患者;
3.已發生腦中風但恢復較好者,若有頸動脈狹窄,在首次發作后3~4年,將有20%~45%的患者會再次發生腦中風,應對頸動脈狹窄予以手術治療;
4.檢查發現頸動脈硬化斑塊表面凹凸不平、質地不均,或有潰瘍,內有出血,都應高度警惕,并及早手術。
防治腦中風的常見誤區
誤區1:腦中風不能預防。
實際上減少或消除中風的危險因素,如積極治療高血壓、防止肥胖和減少膽固醇食物的攝取、戒煙及進行多種有利身體健康的活動,是可以預防腦中風的。
誤區2:中青年人不必擔心發生腦中風。
此種認識是錯誤的。臨床資料表明,絕大部分腦中風患者是在60歲以前發病的,并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中青年切不可掉以輕心、麻痹大意。
誤區3:輕微腦中風可以等待自己好轉。
腦中風最佳治療時機是發病后3小時內,所以,腦中風的早期患者、患者家屬和醫務人員要做的事情就是和死神賽跑,早治療1分鐘,就會給患者多一份生存的希望。在這個時候,如果患者選擇等待病情自己好轉,是非常危險的。
專家認為,腦中風可以根據危險因素做出長期預測。這種預測可以告訴你10年內患腦血管病的概率,當一個人出現前期癥狀時,應該密切關注。有一種稱作短暫性腦缺血的情況,就是常見的腦中風前期癥狀之一,又被稱作中風小發作。這些患者能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但大約有半數的中風小發作患者如果不加以必要的治療,在1年內將會發生腦中風。約有10%的腦中風患者以前至少經歷過一次中風小發作。
中風小發作的癥狀與腦中風極其相似,也出現語言表達不清、肌肉無力、視力障礙或精神錯亂等癥狀,只不過持續時間短。患者若有小發作的癥狀應及時就醫,即一旦出現頭痛、頭暈,面部、肢體肌肉麻木無力等癥狀,要盡快到神經科就診。就診越及時,治療效果越理想。讓醫生鑒別評價并采取相應措施,應用抗凝藥或其他藥物可以有效地預防腦中風的大發作。
誤區4:在轉院的時候,很多患者不選擇救護車轉院,選擇私家車或出租車轉院。
有數據顯示,在中國,選擇救護車轉院的腦中風患者大約只有23%,其余77%的人選擇自己找車、家里人開車或者乘出租車,這些都是不明智的。它的弊端表現在兩個方面:①因為你不知道哪個醫院是治療腦血管更好的醫院; ②如果患者在轉院過程途中出現病情變化,非專業人員可能會因處理不當而造成傷害。所以,在此建議大家:第一,盡可能搶時間;第二,選擇專業的救護車轉運患者,而不要選擇自我轉院。
誤區5:腦中風患者不可能完全恢復。
事實上,只有15%的腦中風患者出現嚴重傷殘,這些患者可能會永久性地失去說話的能力或者偏癱。每年發生腦中風的患者中,約有2/3能夠存活下來,有1/3的患者可以恢復到發病前的狀態。在腦中風患者中,大約有半數的患者在經過急性治療后仍然有說話障礙和部分偏癱,但許多患者堅持適當治療后能有所恢復。
誤區6:定期服用些疏通血管的藥物可以預防腦血管病。
這種方法并不可靠。目前,存在用藥的使用不規范的現象,2006年心血管年報的數據提到,神經營養藥物占到整個心血管病用藥的1/3以上,但實際上大部分沒有循證醫學證據。
誤區7:腦中風治愈后一般不會復發。
事實上這是錯誤的。復發率高是腦中風的一大特點,如不注意預防,3~5年內腦中風復發率為25%~75%。這是因為,所謂腦中風治愈只是急性期臨床癥狀的消失,其病理基礎如動脈硬化、高血壓、高脂血癥及糖尿病等并沒有治愈。因此,腦中風恢復后一定要繼續治療原發病,加強自我保健,定期復查,警惕和防止復發。
誤區8:病急亂投醫,用藥不合理。
當前,報刊、電視上形形色色的醫藥廣告忽悠了很多患者,有的患者及家屬盲目聽信,自行選購所謂“療效”在90%以上的藥物;有的不做任何檢查,就使用溶栓藥物;有的迷信進口藥、貴重藥,不對癥反而多花錢,并且耽誤病情。即使同一種病,每個人病因并非完全相同,應找出病因,選擇具有循證醫學證據的最佳治療方案。治療方案要因人而異,不能千篇一律。
編輯/不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