雋武
9月上旬的一個周六上午,我們從底特律驅車去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旅游。
事先當然做了不少準備和功課。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在2個月前就開始申請獲得加拿大簽證。美國人可以免簽證進入加拿大,我們就必須先在網上向加拿大使館提出申請,然后將護照寄往紐約的加拿大領館(后來才聽說洛杉磯的加拿大領館辦理簽證更加快捷),并在網上支付每人100加元的簽證費,順利通過,于出發前半個月收到了辦妥簽證的護照。這是可以多次往返、有效期與我們的護照有效期相同的簽證。然后,查閱了有關資料,決定此次花三天時間驅車游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的幾個地方。
霹靂角國家公園
上午9點出發,半小時后就到了底特律河上與加拿大溫莎市相連的大橋,付過橋費后徑直上橋,依次穿過橋上懸掛的美國和加拿大國旗后,到達加拿大境內。在一個類似高速公路收費站的窗口接受加拿大官員的檢查。那是一位約50多歲的警官,看了我們的護照,問了幾句就放行了,整個檢查過程大概只有3分鐘。
在加拿大境內又行駛了大約1小時,便到了安大略省的霹靂角國家公園。它像一個楔子一樣嵌入伊利湖,而且是加拿大整個領土的最南端,有點意思。車到管理處后,必須換乘公園的電瓶車,車行約十多分鐘,再步行走過一段木制棧道,就到了湖邊。湖邊不遠處,豎了一塊呈紅白兩色、非常鮮明的“42”字樣、中間又嵌入加拿大國旗中紅楓葉的標示牌,這就是北緯42度線穿過之處,并標明此地與歐洲的羅馬和巴塞羅那處于同一緯度。
我們來到湖灘邊,瞭望伊利湖的景色。雖然伊利湖在北美五大湖中算比較小的,依然一望無際,湖中也無船只來往,只有一些鷗鳥掠過湖面。呈尖角形的一塊陸地把湖水分為兩邊,湖面上在刮西風,就像湖水在由西向東流一樣,只見西邊湖水隨風拍岸,激起陣陣浪花,東邊湖水則很平靜。用相機的千分之一秒快門拍了兩張水花,倒有一些水珠被固定在畫面里。如果時間充裕,這里還可以劃船、觀鳥,但我們想趕往尼亞加拉瀑布,只是拍了幾張照片,看看景色就離開了。
接著,我們又驅車360km,趕往尼亞加拉瀑布城。途中看到的景色與美國相似,只是路標與美國稍有不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雖然加拿大至今還是英聯邦國家,但居然不像美國一樣保留以英里標示距離而改用千米,這當然讓我們更容易估計路程的長短。加拿大高速公路的路面質量似乎比美國好,但限速每小時100km,比美國還低一些。大概由于人口密度明顯較低的緣故吧,高速公路上有時要過幾十千米才有一個出口。這里是加拿大的平原地帶,視野開闊,一馬平川,能看見大片農地,但全部是旱地,玉米等作物長勢很好,可見這里恐怕是加拿大的糧倉之一。在剛離開霹靂角公園半島的一段路程里,矗立著不少發電用的高大風機,但深入內陸就漸無蹤影了。我們在中途稍停吃午飯,所以到尼亞加拉瀑布城已經是下午4點多了。
尼亞加拉瀑布城
五年前,我們曾到美國紐約州,在美國和加拿大交界處看過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尼亞加拉瀑布,也曾坐船近距離體驗了兩個瀑布的激流飛濺。當時就聽說到加拿大看瀑布全景才過癮,所以早就心向往之。我們在尼亞加拉瀑布城市區的一家旅館停車處停放了車(停車費10加元),馬上去長廊觀看瀑布的日景。
離瀑布還有一段距離,已經聽得水聲大作,并能看到瀑布激起的水霧。因為加拿大的尼亞加拉瀑布城在面向瀑布的一邊修筑了觀景長廊,可以沿著長廊邊漫步,從各個不同角度看兩個大瀑布。在這里看瀑布,猶如面臨一條大峽谷,對面是激流直下的瀑布,這里的長廊也位于一段高達50m的峭壁之上。
這兩個瀑布的水均來自連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尼亞加拉河,它又是分隔美國紐約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界河,在流經寬約350m的美國公羊島時突然跌入斷崖,并一分為二,形成兩個瀑布。在東側美國境內的為大體呈一字形的小瀑布,占總水量的6%,河水呈藍色,瀑布寬260m,落差21~34m不等(由于下方河岸高低不平),人們把它叫做美國瀑布。西側為馬蹄形的大瀑布,也稱為加拿大瀑布,橫跨美、加兩國,占總水量的94%,河水呈青色,寬670m,落差57m。加拿大瀑布大概由于水量太大的緣故,在中部激起一大片高達近百米的水霧,即使抵近觀察,也難以窺其全貌,總有一段為水霧遮擋。可惜當時太陽正被大片云層擋住,否則肯定可以看到美麗的彩虹了。在美國一邊的陸地看瀑布,只能看到一小部分,必須乘船駛到兩個瀑布附近,才能一睹真容。而在加拿大,由于長廊高度高出瀑布瀉下處的陸地,幾乎是居高臨下,因此,可以一覽無余,與在船上自下而上觀看,完全是兩種味道。
我們在長廊上從東到西走了一遍,邊看邊照相,很是過癮。時間已近傍晚,便準備先吃晚飯再來看瀑布的夜景。雖然這個瀑布城的鬧市區燈紅酒綠,霓虹燈閃爍,非常熱鬧,然而找了好久都未見中國餐館,幾家臨近觀景長廊的意大利餐館則人滿為患,店外馬路上等待就餐的人排隊長達五六十米。我們只好在一家較偏僻的美國餐館吃晚飯,然后又趕往觀景長廊,再次從東到西,漫步觀看。
天黑以后,加拿大一側有多束彩色探照燈,分別把兩個瀑布照得通亮,而且按照一定的程序,變換燈光的顏色:一時通體全白,一時變為雙色,一時又化作七彩,煞是好看。我們邊看邊照相,由于需要30s左右長時間曝光以使瀑布及其背后的景色都能清楚呈現,有時又要等待燈光的變化,所以用了近兩小時才走完約300m的全程,拍了不少照片。等我們驅車回到離瀑布城市區約20km的旅館入住,已經接近晚上11點鐘了。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第二天上午起床稍晚,即出發往多倫多市疾馳,費時一個多小時。經過其郊區的一處小唐人街時,在一個類似我國美食城之類的地方吃午飯,有各種中式快餐供選擇,也不貴。
多倫多市有500多萬人口,在它兩小時車程圈內居住著全加拿大1/3的人口,可見它作為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全北美第四大城市,也是聞名遐邇。多倫多有許多可看之處,如世界第二高的多倫多CN電視塔、長達27km的地下購物長廊等等,我們一次肯定看不完,況且電視塔與上海東方明珠也相差無幾,所以,這次決定主要看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和多倫多動物園兩處。endprint
進入多倫多市區后,因為我們的美國電話已無信號,不能上網,只能依靠車載GPS尋找要去的地方。因為知道這種大都市停車困難,我們找到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后就圍繞著它周邊行駛以尋找合適的停車位,忽然經過多倫多大學的校門,就進去看看。多倫多大學像美國大學一樣是開放式的,大概由于是周末,里面停的車不多,一看碼表上的說明,可以花10加元停到次日8點,大喜過望,就把車停在大學的大草坪附近。后來我們看到,在這里的鬧市區停車場,停車費從每半小時5加元起算,非常貴。
建于1827年的多倫多大學本身也是安大略省的重要景點之一,教育科研水平位居加拿大第一、世界二三十位。這里是它的三處主要校區之一,我們看到其中的建筑絕大部分都是建于十九世紀或上世紀初,古色古香,與校園內參天的大樹相映成趣,很有味道。我們在此地拍了一些照片,晚上離開此地時又拍了建筑物的夜景,當然那是后話了。
多倫多大學離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僅一箭之遙,步行十來分鐘就到了。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是北美洲第5大博物館和加拿大最大的世界文化和自然歷史博物館,每年吸引近100萬參觀者。它成立于1912年,最早由多倫多大學直接控制和管理,直到1968年成為一個獨立的機構。本世紀初,著名建筑師利貝斯金德著手重新設計裝修,到2007年完成并重新開張,利貝斯金德標志性的棱角美學和水晶形狀新樓體昂首向天,并與原先的老樓相連接,顯得非常獨特而怪異,讓它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成為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
走進博物館,正要買票,忽然有一位白發老者對我們說,他是博物館的會員,可以免費帶幾位客人進館參觀。我們半信半疑地跟著他走,只見他向入口管理人員出示了一張卡片,說了幾句,我們便跟著他進了館。我們正想好好謝謝他,他只是笑著向我們點了點頭,便徑直進去了。我們三人的運氣真好,也可見這里民風淳樸,會遇到讓我們節約了60多加元的好事。
這個博物館分人文展品和自然展品兩大類。前者包括古代中國、埃及、希臘和羅馬從青銅時代到一戰時期的文物和一些近代藝術品,尤其是該館一直收藏著世界頂級的中國古董,從玉器到陶器,從寺廟壁畫到青銅器,可以說除中國本土外,其中國藏品的精美珍稀程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據稱,這些古董是由一位名叫懷履光的加拿大傳教士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偷偷帶出中國的。自然展品多為動物標本,當然也包括恐龍骨架等,但其品種和質量應當遜于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北美的博物館都很注意收集和展出當地土著民族遺留的一些文物,這里展出的一個高達三層樓的圖騰柱就十分搶眼,它是由一顆大樹挖空樹心后分成兩個半圓巨片制成的,從上至下、一個疊一個地雕刻著代表印第安人家世血統和穿插著神話或歷史事件的標志形象,這是北美洲印第安人特有的,很值得一看。
在博物館盤桓了大半天,出館是已近傍晚,我們順便開車到不遠處的卡薩羅馬城堡看看。那里已經關閉,只能在外面拍了幾張照片。它是一座仿中世紀的城堡,由加拿大富翁亨利·佩雷特爵士于1914年建成,有98個房間,當時是加拿大最大的私人宅邸。在這里當然是稀罕的建筑,但在歐洲,比它更大更險峻雄偉的城堡比比皆是,所以不看也罷。
接著,我們仍把車停在多倫多大學,到不遠處的唐人街吃晚飯。它所在的士巴丹拿大道很寬,與我們在美國見到道路狹隘且不太整潔的唐人街大相徑庭,雙向四車道,中間還走有軌電車。這里餐飲業很發達,店家不少,我們找了一家食客盈門的落座。這是一家類似上海港式茶餐廳的飯店,有油條、海鮮粥等,我們吃得很對胃口,而且還便宜,三個人才花了30多加元。來到加拿大,才發現這里物價雖然只比美國稍貴,但13%的消費稅讓人覺得有點吃不消,這個中餐廳不加稅金,還不要小費,可見網上說一定要到唐人街吃中餐,又好又便宜,此言不虛。
餐畢,知道此間著名的小意大利也在附近,便權當散步,一路問著找去。但似乎那里除了看到一面與加拿大國旗并排懸掛的意大利國旗外,并無濃郁的異國風情,也許我們未能找到。看天色已晚,我們就打道回多倫多大學,在那里又拍了幾張夜景照片,回旅館已是晚上9點多了。
多倫多動物園
第二天上午,我們按原計劃到多倫多動物園游玩。多倫多動物園占地287公頃,為全加拿大規模最大的動物園,據稱園內有超過460個物種,5千只動物。與中國的動物園比起來,我覺得有兩大特點:一是地大動物稀,兩處動物館舍之間有時要走上五分鐘甚至更遠;二是它按動物來源地來分區,設非洲區、歐亞大陸區、印度馬來亞區、美洲區及北極凍原區等五大區域,不像上海動物園是按動物進化線索分區,讓你不看說明標牌就不知道所見的動物究竟出自何處。
這里的動物明星大概可以算是來自中國的一對大熊貓——大毛和二順。在網上聽說要排隊觀看,但我們去時大概尚早,人不多,當然對我們來講不算稀罕之物。至于北極熊、非洲白獅等等,倒是我們少見的。園內還分布著幾處溫室展廳,規模都較大,展出動物品種也多。還值得一提的是,在動物園餐廳內就餐時,幾乎與十多只孔雀和多只鴿子同食,它們毫不怕人,自顧自大搖大擺地到處找吃的,只是沒有看到孔雀開屏。
我們逛了動物園的大部分,出園時已是下午4點多了,稍事休息后開始驅車回美國。中途曾停車休息,共用4個小時才回到美加邊境,這次過兩國界橋后是美國休倫港。進入美國的手續顯然要比進加拿大嚴格得多,把我們叫到辦公室留滯盤問了約10min,主要問來去為何、是否帶有違禁物品等,還對汽車檢查一番才放行。
在休倫港想補充點能量,找不到中餐廳,只好在一家連鎖披薩店吃了點東西,到家已是晚上9點多了。
盤點這次加拿大3天之行,似乎還沒看夠,不過我們持多次往返簽證,隨時可以成行,期待著下次能走得更遠。
編輯/簡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