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蘇里
本期關注:2013年閱讀生活回顧



出版物反映人群的心理脈動,已是不爭的事實,此一規律尤其適用于高端人群。大陸簡體中文出版物(以下簡稱“出版物”)反映大陸中國人,尤其高端人群所思所想,規律更加明顯。
2013年,是中國以及世界,這兩個世界發生巨大變化的年份。稍遠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冷戰結束,近一點的,無疑與互聯網時代全面到來,以及五年前席卷全球的金融經濟危機有關。在中國,更加特殊一點的背景,與中共十八大召開前后出現的各種變局,有著或緊或疏的聯系。
巨變轉軌,當其遠未完成之際,通常給人“在十字路口徘徊”感覺。換句話說,中國與外部兩個世界,都在發展的戰車奔跑數十年后,面臨全面整修甚至改變生產型號局面。這一局面的出現,與中國融入世界歷史進程,以及外部世界準備不足,有極大關系。
上述背景的主要方面,在出版物中,都有十分準確的反映。以下筆者擷取其要者,與讀者共同回顧、描述2013年“書籍里的中國與世界”。
已經很多年,中國(人)的關切,始終是出版物的核心選題,2013年也不例外。隨著中國經濟成長,以及綜合國力增強,作為大國(國民),中國(人)不僅關心自己世界里發生的事情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將眼光瞄向外部世界——雖然未必那么自覺,甚至出于功利考慮。
1.對中國前途的思考與憂慮,是最重大的話題,出版品數量也最多。我將它們概括為以下幾個主題詞:中國道路、中國想象和“中國病”。
中國道路。這一主題與中國“和平崛起”有關。與往年不同之處,2013年有關論述,范圍更加廣泛,反思聲音此起彼伏。比較重要的有:吳敬璉等《改革共識與中國未來》、馬國川《中國在歷史的轉折點:當代十賢訪談錄》、吳敬璉等《改革共識與中國未來》、劉擎《中國有多特殊》、厲以寧《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趙汀陽及何帆《另一半中國夢:何種文明?十字路口的抉擇》、周其仁《改革的邏輯》、張維迎《改革》、納波利奧奇《中國道路》、劉明福《中國夢:中國的目標、道路及自信力》(修訂版)、祁斌《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的轉型與突破》、黃亞生及李華芳《真實的中國:中國模式與城市化變革的反思》、夏爾馬《一炮走紅的國家:探尋下一個經濟奇跡》、溫鐵軍《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1949-2009》等。
中國想象。巨變轉軌,意味著未來不可測,因而充滿各種想象(方案)。想象是多重的,有歷史有現實還有未來,有制度有文化亦有信仰,很是有趣。重要書籍有:汪丁丁《新政治經濟學講義:在中國思索正義、效率與公共選擇》、劉小楓《設計共和:施特勞斯<論盧梭的意圖>繹讀》、吳稼祥《公天下多中心治理與雙主體法權》、鄭永年《中國的“行為聯邦制”:中央-地方關系的變革與動力》、孔飛力《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傅高義《鄧小平時代》、寇延丁《行動改變生存改變我們生活的民間力量》、沈迦《尋找·蘇慧廉》、景軍《神堂記憶:一個中國鄉村的歷史、權力與道德》、呂新雨《鄉村與革命:中國新自由主義批判三書》、李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等。

“中國病”。世界不獨日本病、美國病和英國病,當然也有中國病。病有各種類型,各家看法也不同,敘述更是無奇不有。重要書籍有:張宏杰《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張鳴《再談國民性》、石述思《石述思說中國:中國各階層矛盾分析》、鄭也夫《吾國教育病理》、易富賢《大國空巢:反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朱幼棣《悵望山河》、呂途《中國新工人:迷失與崛起》、何雪峰《地權的邏輯:地權變革的真相與謬誤》、華生《城市化轉型與土地陷阱》麥爾《再會,老北京:一座轉型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老街生活》、張彤禾《打工女孩從鄉村到城市的變動中國》、韓瑞《假想的“滿大人”:同情、現代性與中國疼痛》等。

2.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已提到中國(人)關切、議事議程。這一轉變雖未必自覺,但對外部世界卻顯得日益重要——中國(人)思考的方向,很大程度上將決定兩個世界未來的前途。遺憾的是,這方面的著述,主要是翻譯作品,其中包括:蘭德斯《2052:未來四十年的中國與世界》、澤林《中國沖擊:看中國如何改變世界》、傅曉嵐《世界經濟復蘇與中國的作用》、范德沃特《你改變不了中國,中國改變你:一個荷蘭建筑師的中國工作手記》、閻學通《歷史的慣性:未來十年的中國與世界》、謝和耐《中國與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擊》、艾什《中國觀察:歐洲、日本與美國的視角》,史景遷《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等。
2013年,緊張的中日關系并未趨緩,但有關出版物非常有限,且主要來自日本學者:輿那霸潤《中國化的日本:日中“文明沖突”千年史》,嚴格說來,這并非兩國關系作品,但古典中國制度文明始終是作者檢討日本問題的尺度。佐藤三郎《近代日中交涉史研究》。有關釣魚島比較重要的作品出自日人井上清,《釣魚島的歷史與主權》。《民族認同與歷史意識:審視近現代日本與中國的歷史學與現代性》這本文集,仍包括多位日本學者的文章。
在審視中國與外部世界關系大背景下,有若干種有關古典中國的著作值得特別提及,它們是:葉自成等《華夏主義:華夏體系500年的大智慧》、齊鵬飛《大國疆域:當代中國陸地邊界問題述論》、何新華《最后的天朝:清代朝貢制度研究》、曾瑞龍《拓邊西北:北宋中后期對夏戰爭研究》和《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等等。
3.帝國與國家。近年悄悄熱起來的“帝國”話題,2013年被推向新的高度。除極個別作品出自中國學者之手,如劉迎勝《蒙元帝國與13-15世紀的世界》,絕大多數為翻譯作品。國人有關帝國的想象,一面假借歷史說話,一面讓外國人張口。重要作品有:穆啟樂等《構想帝國:古代中國與古羅馬比較研究》、波里比阿《羅馬帝國的崛起》、貝克《帝國興亡:羅馬帝國的六大轉折點》、尤銳《展望永恒帝國:戰國時代的中國政治思想》、杉山正明《忽必烈的挑戰:蒙古帝國與世界歷史的大轉向》等。
與此同時,并不令人意外,關于“國家”的話題,再次成為出版、閱讀焦點。重要出版物有:格林《國家的權威》、歐樹軍《國家基礎能力的基礎:認證與 國家基本制度建設》、羅斯金《國家的常識:政權·地理·文化》、約瑟夫·奈《軟實力》和《巧實力》、希夫《國家為什么會崩潰》,以及米格代爾討論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社會中的國家:國家與社會如何相互改變與相互構成》。

4.對極權的反思。2013年,著名的反烏托邦、警惕極權死灰復燃的作品,銷售全面飄紅,大都出了新版。此外,多部同類作品,以及延伸作品問世,且受到讀者熱烈追捧。它們是:阿普爾鮑姆《古拉格:一部歷史》、米沃什《被禁錮的頭腦》、格里森等《〈一九八四〉與我們的未來》、余一中《〈古拉格群島〉大家讀》、克萊普勒《第三帝國的語言:一個語文學者的筆記》、泰勒《洗腦心理學》、波隆斯基《從莫斯科到古拉格:俄羅斯歷史上的光輝與黑暗》、邁耶《他們以為他們是自由的:1933-1945年間的德國人》、鶴見俊輔《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以及法國學者勒龐《心理學統治世界3,戰爭篇:理性操控》。
5.觀念博弈與主義之爭。伴隨巨變-轉軌,更加熱鬧的是各類觀念、主義紛紛登臺亮相,展開前所未有的博弈和較量。這一局面,是在出版管理愈益嚴格規范情況下發生,更顯非同尋常意義。形勢比人強,歷史前行的方向,很難靠人的意志扭轉。此類作品洋洋大觀,就是很好的證明。重要的有:秦暉《共同的底線》、戴蒙德《民主的精神》、利普哈特《多元社會中的民主:一項比較研究》、克勞奇《新自由主義不死之謎》、阿倫特《共和的危機》韓水法《理性的命運:啟蒙的當代理解》、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以及《新加坡的挑戰:新儒家倫理與企業精神》、秋風《儒家式現代秩序》、鄧文初《民族主義之旗:革命與中國現代政治的興起》、張頌仁等《民族主義,真誠與欺騙:阿希斯·南迪讀本》、庫比特《神學的奇異回歸:基督教在后現代思想中的變遷》、梅茹耶夫《我理解的馬克思》、陳學明等《中國為什么還需要馬克思主義:答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十大疑問》,等等。
伴隨上述爭論,價值反思、重估,也成為國人極為關切的主題。此類書亦非常之多且都有很好的市場表現。比較重要的有:桑德爾《反對完美:科技與人性的正義之戰》、劉瑜《觀念的水位》、何懷宏《新綱常:探討中國社會的道德根基》、懷特海《觀念的歷險》、朱特《重估價值:反思被遺忘的20世紀》、齊澤克《自由的深淵》、薩義德《人文主義與民主批評》、阿倫特等《暴力與文明:喧囂時代的獨特聲音》、雅各比《殺戮欲:西方文化中的暴力根源》等等。

2013年,戰爭、互聯網、人類未來,成為出版物的三大主題,從年頭至年尾,層出不窮。互聯網不用說,戰爭話題進入中國(人)視野,多少讓人吃驚。朝鮮戰爭停戰六十周年紀念,似乎不能完全解釋這一現象冷戰圖書集中出版,也很值得深思。人類的命運,是2013年出版物更大的關注點,很多作品極受歡迎。

1.戰爭。比較重要作品有:弗格森《戰爭的悲憫》、卡普蘭《即將到來的地緣戰爭》、范克里韋爾德《制空權時代》、薩瑟蘭《技術改變戰爭:全球軍力平衡的未來》、沈志華《無奈的選擇:冷戰與中蘇同盟的命運1945-1959》以及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沈關于冷戰的五卷文集、白善燁《一位韓國上將親歷的朝鮮戰爭》、利比基《蘭德報告:美國如何打贏網絡戰爭》等。
2.互聯網。比較重要的作品有:塞勒《移動浪潮》、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克里斯塔基斯等《大連接:社會網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對人類現實行為的影響》、利普森《3D打印:從想象到現實》、西格爾《Web 3·0:互聯網的語義革命》、萊茵戈德《網絡素養:數字公民、集體智慧和聯網的力量》,以及安德森《創客:新工業革命》等等。
3.人類文明與未來。比較重要的作品有:麥克法蘭《現代世界的誕生》、英格爾哈特《現代化與后現代化:43個國家的文化、經濟與政治變遷》、戈爾《未來:改變全球的六大驅動力》、霍博《清教徒的禮物:那個讓我們在金融廢墟重拾夢想的饋贈》、馬什《新工業革命》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全球趨勢2030:變換的世界》、馬凱碩《大融合:東方、西方、與世界的邏輯》、盧卡奇《民主化的進程》、科斯塔《即將崩潰的文明:我們的絕境與出路》、哈丁《集體沖突的邏輯》、羅斯《誰來監管泄密者?:國家安全與新聞自由的沖突》,等等。
在全球進入互聯網的時代,仍有兩個話題,——它們與中國和外部世界這兩個世界皆關聯密切,不能不提一嘴。它們是知識人與大學。2013年,兩個主題的出版物非常之多,較重要的有:索維爾《知識分子與社會》、韋普肖特《凱恩斯大戰哈耶克》、阿爾都塞《來日方長:阿爾都塞自傳》、楊奎松《忍不住的“關懷”:1949年前后的書生與政治(增訂版)》、范泓《雷震傳:民主在風雨中前行》等等;李工真《大學現代化之路》、蓋格《大學與市場的悖論》以及克龍曼《教育的終結:大學何以放棄了對人生意義的追求》等。
最后,筆者對出版物關注的三個人物提示讀者注意,他們是王陽明、李光耀和樸槿惠。有關他們以及他們親筆撰寫的作品有:高瀨武次郎《知行合一·王陽明詳傳:日本天皇老師眼中的中國圣人》、杜維明《青年王陽明(1472-1509):行動中的儒家思想》、艾莉森《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金炳萬《絕望創造希望:樸槿惠的傳奇人生》和樸槿惠《絕望鍛煉了我:樸槿惠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