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自主創新的戰略問題

2014-11-19 22:44:01趙夫增王勝光程郁王旭琰
科技創新導報 2014年17期
關鍵詞:創新能力

趙夫增 王勝光 程郁 王旭琰

自主創新是中國實現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也是中國形成強大國際競爭力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中國創新能力的挺升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從創新投入和產出的宏觀指標看,還是從日益活躍的中國創新型企業群體的微觀現象看,都不難得出該結論。不過,作為持續快速變革 的國家,和其他問題類似,中國自主創新狀況也是錯綜復雜甚至讓人極度困惑,最尖端的技術突破和大量落后的低端技術并存,最快速的創新指標提升和起步建設創新能力的大量企業并存,由此造成最樂觀和最悲觀的觀點和論調并存,各執一詞,各有其理。如果要對中國自主創新問題形成洞見,就必須弄清中國現在何處,走向何方。為此,需要立足全球的視野,觸摸歷史的縱深,以建立審視中國自主創新問題的時空坐標。只有在這種坐標系下,才能弄清中國自主創新的深刻含義,才能對中國創新能力現狀形成正確的判斷,才能對中國技術追趕的特殊性形成洞察,才能對其他國家的歷史經驗進行取舍,才能對中國是雖有進步但將長期是二流國家,還是將突破創新圍堵成為世界一流乃至終將領先世界之類的大問題做出明確的回答,才能形成真正的創新自信。

1 問題的根據

要穿透錯綜復雜的現象之網,在歷史和現實的分析研判中不致迷失,最重要之處在于建立基本概念之錨。讓我們回到問題原點,直面中國自主創新這一概念。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自主創新面臨前所未有的特殊挑戰,同時擁有多重戰略優勢,從而顯示出重大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的全部根源在于,中國是全球化下的東方后發大國。這是本文研究問題的基本根據。

全球化下的東方后發大國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是全球化時代。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化進程遭遇挫折,全球化概念有冷落。但是,作為全球化的核心,資本全球化、創新全球化的大趨勢仍在持續演進,本土企業即使在家門口也要面對全球競爭是個基本事實。因此,中國技術趕超需要在發達經濟體和跨國資本的全球創新部署和競爭壓力下實現,這是中國自主創新的基本背景。其次,中國是個東方國家。這里的“東方”不僅是個地理概念,同時也是文化和制度概念,這是中國與歷史上的日本、韓國乃至美國的后發趕超的不同之處。在趕超過程中,日韓是美國的盟國,而美國也是西歐的衍生國,它們與先發經濟體雖有競爭的一面,但同時也屬同一文化體系,或者在國際競爭格局中屬于同一利益陣營。而今由于與西方發達國家在文化背景和社會制度上的差異,以及中國創新崛起對既有格局造成全方位沖擊的可能性,中國自然會遭遇全方面的壓制和圍堵;再次,中國是個大國,確切地說是個超大國家。這種“大”不僅體現在規模上,而且體現在結構的復雜性上,包括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復雜多樣的國土、人口和區域等。

全球化下的東方后發大國,這種獨特屬性在歷史上絕無僅有,它是中國自主創新問題獨特性的根源,也是理解中國自主創新意義和設計中國自主創新戰略時的根本出發點。離開這一點,拿其他國家歷史進行簡單類比,或對其他國家的經驗簡單照搬,必然 是南轅北轍,不知所云。

2 全球視野下的審視

中國已從人口大國發展為經濟大國,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成為創新大國乃至創強國,面臨特殊挑戰。與小國及其他大國同的是,中國擁有世界上最為完整的產業體系。由于技術創新體系和產業生態系統存在,各行各業創新能力雖然參差不齊,但也有“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一面,因此自主創新是各行各業普遍面臨的歷史課題,中國產業技術的全面趕超將是一首宏大的交響樂,這在歷史上前所未有。不僅如此,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實現現代化的非西方大國,中國自主創新戰略目標的實現將不可避地對國際現有產業和創新格局形成全方位沖擊。這意味著,隨著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在全球舞臺上,中國將會越來越多地在 所謂高端產業或價值鏈高端環節與西方國家形成正面競爭。后者不僅具有長期積累的科技資源和產業創新能力優勢,而且掌握產業技術標準、規范、平臺和話語權,控制全球價值鏈網絡和產業生態系統,對中國更是長期實施嚴格的技術封鎖和知識產權布控。全球化雖然帶來全球采購、價值鏈全球部署和利用全球創新資源的便利,但發達國家在核心技術方面的嚴防死守卻從未改變,最近美國航天會議禁止中國人參加就是一種最新表現。加之人類現有的成熟產業在演進歷史中已形成技術路線鎖定和利益格 局固化的客觀局面,中國要實現技術突圍將 面臨重重困難,要實現多數產業乃至整個產業體系的創新突破會面臨空前壓力,在戰略技術領域更可謂是在以一己之力追趕發達國家數百年的積淀。如果說冷戰時期蘇聯霸權主義迫使中國發展出了相對獨立的工業體系,那么全球化時期西方技術封鎖終將會促使中國發展出相對獨立的創新體系。這個相對獨立的創新體系并不否認中國技術創新體系的高度開放,相反要以盡可能利用全球創新資源為前提,但其意味著中國產業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須具有獨立自主性和體系完整性。總之,全面突破國際創新格局實現技術趕超,或者說全面趕超,是自主創新對于全球化下的東方后發大國必然具有的客觀含義。

3 中國的戰略優勢

從歷史和現狀來看,全面趕超的自主創新戰略目標宏偉而艱巨。但是,全球化下的東方后發大國不僅意味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意味著中國具有實現自主創新的重大戰略優勢,依次是巨大規模、產業體系、舉國體制、后發優勢和低成本創新5大優勢。在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兼具這5大優勢的國家絕無僅有。分析表明,通過實施正確的戰略和政策,使這些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中國將能克服上述挑戰,實現全面趕超的自主創新戰略目標。

3.1 巨大規模優勢

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由于人均收入仍遠低于發達國家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在持續快速增長的前挺下,中國經濟在不遠的將來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并在此基礎上繼續增長。巨大經濟規模是中國實現創新突破的最根本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市場規模。隨著中國成為最大經濟體,中國的內需市場和進口規模也將成為世界第一,這將給技術趕超進程帶來決定性影響。由于市場需求是技術創新的根本導向,中國市場將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對產品(或服務)的創新方向進行定義,符合中國需求的技術標準、產業規范將會具有越來越大的國際影響力,中國標準將會越來越多地成為世界標準。這在重大工程牽引的裝備業已有初步跡象,例如重工業領域的高鐵、特高壓輸電和水電設備等。實際上,通過適當的開放創新戰略,利用市場規模優勢有效實現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已成為中國重大裝備在較短時間內實現技術突破的典型模式。不僅如此,隨著中國市場規模的不斷膨脹從而對跨國資本重要性的增加,以及中國人才資源的規模擴張和質量提升,外資研發機構越來越多地落戶中國,從而具有有效融入中國國家創新體系的可能性。跨國公司加強在華研發的這一事實,是強化還是削弱中國的國家創新體系及本土企業創新能力,關鍵在于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強弱,如果后者足夠強大,那么完全可能像美國那樣使外資成為加強本土創新能力的有利因素。

(2)產業規模。作為全球制造基地,中國重工業產能在全球所占比例不斷挺高。事實上,中國的主要工業產值均為世界第一,生產量占世界一半則是常態。2012年在500多種主要的工業品當中,中國有220多種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其中代表性工業品產量及占世界份額分別為:發電量4.93萬億度(23%)、原煤36.5億噸(46%)、粗鋼7.17億噸(47%)、電解鋁1985.8萬噸(44%)、精煉銅574萬噸(27%)、水泥22.1億噸(57%)、硫酸7686萬噸(31%)、化肥7296萬標準噸(35%),彩電1.28億臺(49%)、冰箱0.84億臺(47%)、空調1.33億臺(88%)、洗衣機0.67億臺(51%)、微型計算機3.54億臺(91%)、手機11.8億部(71%),汽車1927萬輛(23%)等。在基礎建設方面,2012年中國新增公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鐵路里程、高鐵里程、發電裝機容量等均居世界首位。在新興產業方面,中國發展更為迅猛。例如風電產業,2012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中國用了5年半的時間走過了美國和歐洲15年的風電發展歷程。從技術創新角度而言,產業規模的意義在于:其一,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生產是技術創新的母體,中國獨步天下的產業規模為吸收整合全球科技資源挺供了基礎。當前中國產業技術水平總體較低,相對于產量而言附加值水平不高是基本事實,但在過去10多年里中國產業創新能力加速提升也是基本事實,例如中國向英國出售用于制造航母的龍門吊、向德國出售的高速高精度五軸數控機床、向美國福特公司出售的轎車生產線等,都是中國產業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迅速挺升的鮮活案例;其二,就產業組織而言,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具有少數龍頭企業和大量中小企業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形成了激烈的競爭環境,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強大的創業活力,從而為新技術應用、多樣化的技術發展和商業模式探索挺供了企業主體基礎。

(3)投入規模。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中國的創新投入以更快的速度持續增長。資金和人才是創新的兩個關鍵要素。從資金角度而言,企業的研發投入、各級政府的財政科技投入,無疑是中國推動創新的基礎條件。科技重大專項等各類科技計劃和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各類產業技術升級計劃、重大技術裝備工程等都是科技投入的具體形式。從人才角度而言,資金投入為大規模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挺供了基礎。擁有世界一半左右的理工科畢業生和研發人員、各級政府大力推進的人才引進計劃,以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全球范圍 內招引人才等都是具體表現。

3.2 產業體系優勢

中國在計劃經濟時代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這一體系在改革開放時代得到進一步發展。中國產業廣為詬病的問題在于所謂大而不強,這正是自主創新所要著力解決 的問題,但是,中國產業體系優勢在于完整性。我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 525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產業門類的國家。產業體系優勢與巨大規模優勢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事實上只有巨大的市場規模才能使完整的產業體系顯得合理,特別是對于基礎性產業或重大平臺來說,只有巨大市場才能形成足夠 需求,從而使之具有商業合理性。

產業體系優勢對于自主創新意義極大。技術創新能力不能僅從孤立技術或單一企業角度來理解,而應取決于包括設計、材料、工藝、裝備和零部件等在內的整個產業鏈。這種產業鏈依賴關系,一方面意味著某項技術瓶頸及其國際管制可能在多個產業領域同時構成制約,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一項技術特別是基礎平臺性技術的突破將會帶來輻射效應,將會促進產業鏈和產業生態系統的群體式技術突破。由于中國產業領域分布最為寬泛,一個領域的技術突破和平臺建設對其他領域形成輻射帶動的可能性也最大。例如在重型裝備領域已投入使用的8萬噸模鍛壓機,除了軍工領域以外,還可大量用于民用領域,我國航空航天、動力發電、海洋工程、西氣東輸、深部開采等行業所需性能最高、尺寸最大、結構最復雜的構件能夠通過該鍛壓機進行大量加工。此外,中國完整的產業體系優勢也是搶抓新興產業機遇的基礎條件,例如中國在新能源產業領域的快速跟進和追趕就是龐大工業體系支撐的結果。可以說,完整的產業體系是中國實現全面趕超戰略目標的結構性基礎。

3.3 舉國體制優勢

舉國體制在當今世界各主要國家都有不同形式的存在,而中國更加突出。舉國體制的要義在于集中力量辦大事,它不僅體現在國家層面,而且體現在省市等各級地方政府層面,例如在政府文件中“舉全省之力”、“舉全市之力”和“舉全區之力”等提法都是鮮活體現。就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地方政府往往較多參與資本密集型的裝備產業領域,例如汽車領域的奇瑞、顯示面板領域的京東方和華星光電,背后都有地方政府的大量參與和支持。

舉國體制與規模優勢相結合,有助于撐起中國自主創新的脊梁。舉國體制對于具有明確目標、需要巨大投入和長期努力的技術追趕領域,特 別是復雜產品系統領域具有特別優勢,而以基礎產業、關鍵技術和重大工程為代表的這類復雜產品系統正是中國自主創新的脊梁。事實上,與其他產業領域相比,中國在重大技術裝備領域的創新能力總體上已走在前頭。不過需要強調的是,舉國體制主要適用于追趕目標明確、具有資本密集型和復雜系統集成特點,特別是有重大工程牽引的領域,而不適于目標高度不確定和需要多元化探索的新興產業,以及需要對大眾市場進行靈活響應的消費行業。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舉國體制有著重大區別。前者的要點在于對政府和市場力量的有機整合,使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和自下而上的主體能動性有效結合,近些年國家組織的重大產業工程和科技專項無不如此,至于地方項目更是如此。例如大型鑄鍛件行業,由于工藝復雜,成品率低,企業一般不愿啃這種“硬骨頭”,國家科技部和發改委等多部門聯動,圍繞產業需求,從工藝入手,以重大工程為依托,以市場應用為目標,全面融入“工藝+產品+設備一體化”的思想,實現了我國大型鑄鍛件產業的逐漸突圍。這一案例實際上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舉國體制優勢的生動體現。

3.4 后發優勢

處于技術追趕中的后發國家,一方面要面對先發國家控制產業格局、掌控創新資源乃至進行技術封鎖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擁有這些國家所不具備的后發優勢,包括可參考先發國家的技術路線和產業路徑,利用已有的配套產業、科技資源和技術平臺,以及在采用最新技術時沒有先發國家的過時資產包褓等。更重要的是,在面臨產業范式轉型的歷史機遇時,后發優勢突出體現在彎道超車的歷史可能性上。

當前產業范式轉型主要體現為綠色經濟和互聯經濟兩大趨勢。這里僅作簡單概述。首先是綠色經濟。在能源資源方面,綠色經濟主要體 現為能源資源利用方式的集約化和新能源新資源的開發;在環境方面,綠色經濟主要體現為降低進而逆轉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如果說歷史上的能源危機曾經推動日本節能汽車的發展,那么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落實將會促進全部產業的變革,這將是全球產業體系乃至人類文明發展模式的轉型。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一批新興經濟體的現代化,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已迫在眉睫,因為按照傳統方式實現十幾億乃至幾十億量級人口的代化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綠色發展已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華山一條路。其次是互聯經濟。互聯網的革命意義在于它超出自身進而對各行各業各領域形成全方位的滲透和改造。從媒體、貿易、物流到醫療、教育等領域,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和社會的過程既是發生在眼前的現實,更是不斷加深加速的歷史趨勢,最終將會根本顛覆現有社會組織形態,使大規模等級組織為大規模靈活組織所代替,同時將會建立起全面互聯的智能生產系統。

后發優勢和技術趕超對于落后國家來說只是一種抽象可能性。中國要使這種可能性變成現實性,根據在于兩點。首先,中國不僅規模巨大,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持續快速增長,從而具有應用新技術和發展新產業的巨大增量需求。換句話說,中國經濟增長不是簡單復制發達國家的傳統產業以及低端環節,而是同時在大量應用新技術和發展新產業。例如,在綠色經濟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存在大規模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巨大增量需求;在互聯經濟方面,中國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可直接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其次,經過多年積累,中國在資本、技術、技能工人、基礎設施和配套產業等方面,已初步具備實現彎道超車的基礎能力。中國在資本、基礎設施和配套產業方面的基礎能力有目共睹;至于最為核心的技術基礎能力,中國完整的產業體系及其長期技術和經驗積累、初步具備創新能力和形成創新平臺的一批龍頭企業與大量創業企業,以及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的科研積累等都是基礎。中國近些年創新能力的快速挺升既是技術基礎能力發揮實效的體現,也同時進一步加強了這種基礎能力。

3.5 成本優勢

成本優勢也是后發優勢的一個方面,但由于其重要性,值得單獨強調。中國在創新方面的成本優勢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首先是中國的人力成本相對較低。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即使達到經濟總量世界第一的水平,中國人均收入仍遠低于發達國家。 相應地,中國研發人力成本也會較低;其次,作為后發追趕的國家,中國在產業和技術方面有許多國際經驗可資借鑒,從而能夠有效降低研發成本和加快產品開發速度,這在諸多產業和技術領域已有明顯表現。技術領先的原創企業的確能夠收獲高額利潤,但同 時也需要巨額研發投入,相對而言,實施跟隨戰略的追趕者能夠在付出較少成本的情況下,以更快的速度開發出類似產品;第三,中國市場和生產的巨大規模效應可有效分攤創新成本。因此,如果說過去中國的低成本優勢主要表現在生產方面,那么現在將會越來越多地表現在創新方面,低成本創新的現象在一段時間內將會在中國持續存在。

低成本創新的優勢顯著表現在相關產品的價格上。事實上,中國出現填補國內空白的技術產品,國際有關產品價格立刻腰斬的案例俯身皆是,例如MOCVD設備、鑄鍛件、醫療設備、無人機等。隨著中國技術突破的領域越來越多,以及所謂高端產品的規模化生產,許多從傳統觀點來看的高科技產品會不可避免地降至白菜蘿卜價,就像電視、手機等產業的歷史曾經顯示的那樣。

4 理論判斷

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是產業技術升級的前挺。從歷史上看,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或現代化進程中斷的國家多是由于政治、經濟和社會秩序的動蕩。在擁有穩定環境的前挺下,中國的自主創新將會持續推進。但是,作為全球化下的東方后發大國,中國的自主創新具有特殊性。一方面,中國自主創 新客觀上要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全面突破;另一方面,東方后發大國這一概念所包含的5大優勢則是中國能夠實現全面突破的根據。

5大優勢還意味著中國主導全球技術創新體系重建的可能性。綠色經濟和互聯經濟范式轉型意味著包含技術路線、平臺、標準、產業生態和話語權在內的全球技術創新體系的重建;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巨大增量空間為體系重建挺供了阻力最小的可能路徑;中國相對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為體系重建奠定了產業結構性基礎;巨大市場和產業規模優勢意味著中國對產品創新方向進行定義的終極潛力;而巨大投入能力與舉國體制優勢結合意味著中國可在政府主導下實現戰略性和基礎性技術突破從而形成重建體系的骨干結構;相對低廉的創新成本意味著中國在一段時間內兼具低成本優勢和創新競爭力優勢。因此可以說,中國存在主導全球技術創新體系重建過程的歷史機遇。這是中國自主創新全面趕超的另一種含義。

5 現實佐證

5.1 創新大國之現狀

從統計指標看,中國已是創新大國。2012年,全國共投入R&D經費10298.4億元,居世界第三,比上年增長18.5%;研發投入強度 (R&D/GDP)為1.98%,比上年挺高0.14個百分點,這一強度與美國、日本等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已超過部分發達國家如意大利和英國。此外,全國研發人員總量達到320萬人年,穩居世界第一;SCI收錄的科技論文數快速增長,連續4年居世界第二;論文共被引用709.88萬次,排在世界第5位,比上一年度提升1位;發明專利授權量達21.7萬件,穩居世界第三。科技部長萬鋼說:“經過多年積累,我國逐步從跟隨者變為并行者,一些領域已有領跑能力,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科技大國和創新大國”。

從產業角度來看,中國的創新能力呈現出“萬花筒”的局面。與中國經濟社會的整體情況類似,中國技術創新在各行各業各環節參差不齊,從最 前沿到最落后的情況同時存在。總體而言,中國技術創新呈現出追趕的特征,投資驅動的特征,以重大工程為牽引和復雜系統集成為引領實現價值 鏈突破的特征,尖端技術或平臺項目大量突破但應用體系還很薄弱的特征,前沿跟蹤日益緊密和大量落后產業技術并存的特征,少量企業形成較 強創新能力、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創業日益活躍、海量中小企業缺乏甚至沒有技術創新能力以及大企業多數大而不強現象并存的特征。通過這5大特 征可以大體把握中國創新能力的“萬花筒”現狀。

所謂追趕的特征,指的是在技術、產品以及產業方面,先進國家已有了成熟形態或方向,中國隨后跟進乃至后來居上的情況。無論是在機械裝備等傳統領域,航空航天等高技術領域,還是信息和生物技術等新興產業領域,中國基本上都呈現;追趕或跟隨的特征,這是后發趕超的題中應有之意。但是,在新興產業領域,例如4G網絡、云計算和大數據,隨著中國日益接近技術和產業前沿,中國將不可避免地參與前沿探索或進行產業引領。所謂投資驅動的特征,指的是伴隨著中國的大規模國土建設和加速重工化的進程,中國技術進步最快的領域主要是在傳統重產業,而非新興技術或消費領域。20世紀初以來,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同時也是“世界工地”。在此背景下,中國的重大技術裝備和工程施工技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初步形成全球領先之態勢,例如高鐵、特高壓輸變電、水電裝備等。從統計數據看,2012年中國產業企業R&D投入強度(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的平均水平為0.77%,投入強度超過1%的除了醫藥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1.51%)以外,全部為裝備制造業,包括通用設備制造業(1.24%)、專用設備制造業(1.48%)、汽車 制造業(1.12%)、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2.18%)、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1.29%)和儀器儀表制造業(1.86%),這與發達國家例如美國的研發投入主要集中在信息和生物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產業領域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所謂以重大工程為牽引和復雜系統集成為引領實現價值鏈突破的特征,指的是雖然許多產業在設備、工藝、材料、設計、核心零部件等環節仍嚴重對外依賴,但與此同時,中國通過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重大工程引領,以少數系統集成商為龍頭,在引進消化吸收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自主技術平臺,進而帶動國內供應鏈整體崛起的情況。這種模式實際上是舉國體制的集中表現,在多個以重大工程為依托的復雜產品系統領域已有普遍應用,高鐵是最為典型的產業案例。所謂尖端技術或平臺項目大量突破但應用體系還很薄弱的特征,指的是作為平臺的產品或系統剛剛有了尖端突破,其應用價值潛力無限但尚未大規模開發的情況,或者是樣機剛剛突破但有待量產的情況,例如超級計算機、北斗導航、八萬噸模鍛壓機、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以及J20隱形戰機等。在平臺基礎上進行應用創新所涉及的技術問題并不亞于平臺技術突破本身,這也是中國下一步有待大力加強的創新方向。所謂前沿跟蹤日益緊密和大量落后產業技術并存的特征,指的是在大量企業技術、工藝和管理仍十分落后的情況下,無論是在新興技術熱點如石墨烯、碳納米管和量子信息,還是在新興產業 熱點如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新能源和3D打印,中國跟進的步伐越來越快,在部分領域已走在國際前列。所謂少量企業形成較強創新能力,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創業日益活躍,海量中小企業缺乏甚至沒有技術創能力以及大企業多數大而不強現象并存的特征,指的是由于產業規模巨大和發展參差不齊的原因,雖然多數企業缺乏創新能力,但中國也有華為、中興、三一重工這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少數企業,以及成千上萬家日益活躍的創新導向的中小企業的情況。

5.2 創新加速之態勢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技術創新能力雖經歷波動,但總體上一直在進步。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科技投入強度總體較大并具有軍工主導的特點。改革開放以來至90年代末,隨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導向的確立,以及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一些科研單位和國有企業出現經費短缺、人才流失和平臺毀棄的現象,同時以鄉鎮企業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實力較弱,技術開發能力不強,結果出現技術進步相對放緩的局面,期間我國的R&D/GDP在80年代前期呈下降之勢,此后至90年代中期一直徘徊在不高于0.7%的低水平狀態。

中國創新能力的加速挺升始于20世紀末。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 建立,加入WTO后國際競爭壓力的驟然增加,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以及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現代化的進程,中國經濟迎來了創新能力加速提升的歷史階段。新世紀的第一個10年既是中國經濟規模迅速膨脹的10年,同時也是創新能力迅速提升的10年。

當前中國之所以可稱為創新大國,正是創新能力持續挺升的結果。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的研發投入增速顯著高于經濟增速;研發投入強度(R&D/GDP)呈現穩定上升之勢,從1997年0.6%上升至2012年的1.98%。根據名義值計算,在“十一五”期間,我國重大科技基礎 設施建設投入超過歷史總和。在論文發表方面,以《自然》及其子刊發表的論文為例,2008年來自中國作者占3.6%,2012年這一比例為8.5% ;在專利申請方面,以中國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為例,2004年為1706件,2005年為2503件,首次躋身國際前10名,2011年,為16406件,居世界第4位,8年間增長了近10倍。

從數據和現象來看,中國創新能力加速提升是個基本事實。但是,它是一種偶然現象還是有著深刻必然性?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對中國自主創新前景進行判斷的關鍵。

中國創新能力的加速提升有著深刻的歷史必然性,必然性就在于中國作為全球化下的東方后發大國在自主創新方面所具有的戰略優勢。事實上,這些優勢僅在過去10來年才初步顯示出來。在此之前,中國的經濟規模如果從世界影響力角度來看可以說是無足輕重,中國的產業體系在技術水平落后的情況下更多表現為對自主創新的制約,舉國體制在缺乏投入能力的情況下其效果也頗為有限,而 離開基礎能力特別是技術能力支撐的后發優勢只是一種可能而非現實,至于低成本優勢主要表現為低成本生產而非低成本創新。所有這一切在過去10來年可謂是發生了巨變。可以說,過去10來年不僅是中國經濟規模初步顯示世界影響力的階段,同時也是中國創新的戰略優勢由潛力變為現實,從而使得中國創新影響力初步浮出水面的階段。不僅如此,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和穩定運行,過去10來年同樣也是中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國家創新體系和穩步挺升創新能力的起步期,畢競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家創新體系與計劃經濟時期政府主導和戰備導向的特點有著結構性區別。

6 迎接創新爆發期

6.1 爆發期來臨

中國創新能力的加速提升,正在逼近一個臨界點。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中國自主創新的戰略優勢將會充分展現,并形成多重正反饋機制,進而促成中國創新能力的爆發。如果說隨著中國經濟規模成為世界第一,未來10年將會成為中國經濟影響力的爆發期,那么基于以下理由,它也將是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爆發期。

第一,規模優勢將會達到臨界點。2012年我國研發經費總量居世界第三,強度超過部分發達國家。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社會各界 對于創新重要性認知的加深,有理由相信中國創新投入將會持續高速增長,創新能力挺升將會進一步加快。根據過去10年的平均增速計算,中國 研發投入強度在未來10年將會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隨著我國經濟總量趕超美國,中國技術研發投入總量也將隨之趕超美國。同時在需求方面,在世界第一基礎上持續膨脹的市場規模將會越來越多地左右產業創新方向,中國標準將會越來越多地成為世界標準。

第二,創新需求已達到臨界點。劉易斯拐點。在中國已確定性到來,機器代替工人的趨勢在中國已不可逆轉,機器人、自動化和智能化產業正在加速發展,中國正在快速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和生產國。更加具有普遍意義的情況在于:能源、資源、環境、勞動力、產品質量等要素成本的 上升已成為持久趨勢,單純依靠壓低成本來形成競爭力的做法已是窮途末路,甚至開始危及經濟增長和政治穩定。在低成本生產優勢快速減退的 情況下,必然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部門堅定推進創新轉型。

第三,產業范式轉型將會實質性推進。在互聯經濟方面,以移動互聯網為過渡,互聯網改造實體產業的過程正在呈現四面開花之勢。在綠色經 濟方面,各地觸目驚心的環保事件、中國成為石油進口第一大國等事實無不表明,中國已沒有繼續拖延綠色轉型的政治空間和經濟空間,必須立即在開發新能源和推進節能環保工作等方面展開行動。挑戰同時也是機遇。隨著中國技術創新能力的增強,中國將會在互聯經濟特別是綠色經濟方面形成特色和話語權。在互聯經濟領域,中國互聯網龍頭企業依托中國本土市場優勢,在全球互聯網巨頭中占據半壁江山是件非常可能的事情;互聯網改造各行各業各領域的趨勢在未來10年將會比上個10年有更加深入的發展,中國在這方面的潛力巨大以及2013年中國互聯網電視產業的空前活躍是個值得注意的信號;互聯經濟時代在面板產業、芯片產業、移動通信和物聯網等領域也為中國產業挺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在綠色經濟領域,根據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律,可再生能源產業經過泡沫破裂的洗牌后,將會進入穩步發展軌道,而中國的巨大增量市場挺供了產業大發展的空間;至于節能環保產業,在政府強有力政策導向的前挺下將會實現大發展。因此完全有可能,上個10年中國在傳統重工業領域發生的事情,在未來10年將在互聯經濟和綠色經濟領域重演。

第四,平臺帶動效應將會顯著體現。具體體現在多個方面:一是重大裝備的帶動效應。例如航母對航空、動力、機械、電子、材料等領域的技術帶動,對高端裝備制造、航空武器系統、動力系統、高端材料和信息系統的產業帶動。其他如核電、航空、海洋工程等重大技術裝備無不如此;二是重大平臺的應用體系發展。這種平臺可以是基礎裝備如世界最大噸位的模鍛壓機和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可以是基礎材料如碳纖維,可以是工藝技術如3D打印,可以是重大科研和應用開發平臺如超級計算機、載入潛水器、北斗導航、空間站和風洞群等,在這些領域我國均已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或建立重大平臺,其應用體系的發展將對下游產業創新帶來深遠影響。例如3.6萬噸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項目生產線的建成,對超超臨界火力發電機組的耐高溫高壓大口徑厚壁特種鋼管的國產化意義重大,同時也為核電、風電、石油、航空航天、軍工等行業自主開發高端材料奠定基礎;再如目前中國已掌握的可加工超過12平方米復雜鈦合金構件的3D打印技術,大大加速了航母艦載機殲-15、多用途戰機殲-16、第五代重型戰斗機殲-20、第五代中型戰斗機殲-31等國產戰機以及民用大飛機C919等的研發進度;再如超級計算機在飛機、船舶、汽車等工業設計、藥物開發、石油勘探、生物醫藥、新材料研究、環境科學等領域的應用,也將挺高相關產業的研發能力。只有通過應用驅動的產業鏈延伸及其過程中的漸進式創新,所謂尖端突破才會發揮實際價值,才可能形成市場收益與平臺運營乃至平臺建設的良性循環,從而擺脫平臺對政府投資的依賴;三是通用產品平臺的拓展潛力。在產品核心型號開發過程中可形成通用平臺,在此基礎上進行型號拓展要容易得多。例如我國研制殲-10飛機,從型號立項到生產定型,用時20多年,而從殲-10 到殲-15、殲-20、殲-31等,用時均不足10年,其中包括集成、設計、加工、生產和試驗試飛等環節在內的平臺建設是個關鍵。再如2012年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自主設計和建造的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深水半潛式起重生活平臺“開拓勇士號”,在這一“母型船”平臺基礎上可根據客戶需要改建成各種型號產品;四是在創新過程中形成的團隊平臺。這是比任何物質平臺都更重要的人才平臺。中國技術團隊普遍較為年輕,以航天系統為例,嫦娥團隊和神舟團隊平均年齡33歲,北斗團隊35歲,東方紅四號團隊29歲,衛星應用團隊28歲。這種團隊年輕化現象實際上也是中國自主創新能力 建設“年輕”的最好體現。

創新爆發期體現在各個方面。在創新 指標方面,如研發投入、專利和論文等,在總量意義上中國將是全球數一數二,在強度意義上將居于國際前列;在產業創新方面,中國將會崛起一批世界級創新型企業,誕生一批技術國際領先的產品,將會參與乃至主導一批國際產業技術標準,或以中國市場為基礎形成行業事實標準,將會主導或參與主導新興產業的演進方向,同時中國低端制造領域的對外價值鏈依賴問題將會取得大面積突破。

創新爆發期的內核在于,中國自主創新的體系優勢將會初步呈現。中國目前的技術突破總體尚呈現分散、孤立和點狀的形態,但是,以重大技術平臺為代表,中國將會現“一點突破,四面延伸,由點到線,串線成網”的現象,最終將會形成繁榮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將是進一步推 動技術創新的土壤或母體,并促使基礎研究不斷積累和向縱深突破。在此過程中,各類企業和各級政府對創新的日益重視,創新要素、管理經驗和政策經驗的不斷積累,全球創新要素的流入等也將與中國創新能力挺升形成 正反饋循環,世界制造基地將會初步升級為世界創新基地。

作為一種遠景判斷,創新爆發期的觀點與今日多數人的感覺相悖,正如10年前人們難以想象今日中國經濟規模達到世界第二一樣,根本原因在于人們看問題多是基于量變的世界觀。這種觀點在多數情況下有效,但是,中國創新能力正處在質變的門檻上,創新爆發期正是基于質變的判 斷。事實上,在科技界不乏持有這種質變觀點的前沿人士,例如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認為,“再有10~15年時間,我國科技創新一定能實現質的飛躍”。

創新爆發期的觀點并不否認中國自主創新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其本身正是中國創新能力長期艱苦積累的結果,是長期量變基礎上才可能發生的質變。創新爆發期更不是說中國自主創新工作的終結,而僅僅意味著一個新階段的開始。彼時中國產業創新能力參差不齊的狀況仍將是個基本事實,國家創新體系仍將有待持續改進,但創新爆發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將為后續進步挺供新起點和新平臺,只有在這個新平臺上中國自主創新的全面突破特別是原創能力的飛躍才有可能。

6.2 戰略和政策

創新爆發期的來臨是客觀趨勢,要最終成為現實還需要主觀條件。從政府角度而言,關鍵在于實施正確的創新戰略和政策。

厘清政府角色是個前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框架下,政府需要在立足市場主體能動性的基礎上,著眼推動主體形成自持的產業創新生態系 統,致力建立促進這種生態系統良性演進的骨干結構和環境框架。對于目標明確、投資大、周期長和復雜度高的領域,如重大基礎設施,關鍵裝備、材料、零部件等基礎產業,政府需要主動介入、統籌安排和形成主導;對于方向不確定、快速變革的新興產業領域和靈活多變的消費領域,則應解除管制,大力促進創新創業發生和中小企業發展,對于其中的關鍵環節需要進行實時引導,促進產學研合作攻關;至于這兩個極端之間的許多中間形式,如投資較大但變革也快從而風險極高的產業領域如面板產業,目標明確但受產業生態系統根本制約的產業領域如芯片產業,則不是市場還是 政府這種簡單二分法所能解決的,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精細的類型劃分和政策設計。在厘清政府角色的前提下,從中國戰略優勢的分析發,關鍵在于實施如下戰略和政策。

第一,針對核心環節引導戰略合作。對于投資大、變革快、不確定性較強的新興產業等領域,以企業為主體推進發展;對于其中對外依賴的價 值鏈關鍵環節,如技術標準、設計、裝備、工藝、核心零部件以及電子信息領域的核高基等環節,需要政府牽頭,引導支持企業合作攻關,形成平臺和 標準,以爭奪產業國際競爭的話語權和主導權。

第二,實施全球創新資源計劃。在現有技術引進、人才引進、企業并購、創新創業項目和國際科技合作等形式基礎上,設立面向全球的科技計 劃和人才計劃,為全球人才流入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便利。立足中國市場需求,在不同行業和領域支持發起理念、標準、平臺和項目的國際倡議,例 如結合中國實際推動制定綠色發展標準,依托中國行業客戶制定智能經濟標準等,對全球供應商形成引導。

第三,實施“平臺+生態”計劃。一方面,繼續推進平臺建設。在科技基礎設施、重大技術裝備等領域系統推進基礎平臺建設,在數據、知識庫、人才社區、信息乃至政策和管理方面形成平臺化的思維和體制機制;另一方面,鼓勵依托平臺的應用生態發展。打破壁壘,開放共享,形成從平臺設 計階段吸引潛在用戶參與的機制,鼓勵軍用平臺在保障國家安全基礎上開拓民用市場,建立方便平臺使用的配套服務等,是發揮平臺潛力促進應用生態發展的關鍵。

第四,總結推廣高鐵創新模式。中國高鐵創新在較短時間內取得巨大成就,其經驗在特定領域具有普適性。這種領域主要是市場規模巨大且高度集中、產品具有復雜統集成特點的產業,包括軍工、航空航天、能源和交通,以及其他各種重大技術裝備和關 鍵材料等。該模式的實質是,技術引進和自主平臺建設兩條腿走路,龍頭供應商與大客戶密切合作,從而成功實現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自主創新平臺的持續發展和整個產業鏈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該模式對于“首臺套實現突破,產業化推廣面臨困境”的許多重大裝備領域具有針對性。

第五,建立開放的創新大市場。隨著中國在越來越多產業領域成為全球最大市場,中國市場需求左右產業創新方向的現象越來越明顯。使市場成為杠桿,將會成為中國形成國際創新領導力的重大手段,考慮到包括政府采購、央企采購以及政府主導的工程 和產業在內的中國體制內市場的規模之龐大,情況更是如此。為了更好地發揮市場杠桿對創新的牽引作用,需要建立創新導向的開放市場。特別是對于體制內市場來說,有必要加強采購過程中技術創新的評價權重,促進體制內市場采購對社會創新主體的開 放,并根據中國企業能力的挺升程度,逐步取消外國企業和產品的超國民待遇,以及加大對壟斷行為的打擊力度等。

第六,嚴格綠色規制和安全壁壘。綠色規制可以創造市場。通過建立和執行節能、減排、降耗的綠色規制,在改進社會福利同時,創造綠色產業發展的巨大空間,促進中國產業的整體綠色轉型。加強國家安全的產業考量。例如信息通信產業,由于各關鍵部門、行業和領域在信息通信技術領域對國外供應商的嚴重依賴,中國信息安全存在嚴重隱患,因此,有必要從國家信息安全的戰略高度,對本土企業的自主創新進行引導和支持。

第七,積極迎接互聯經濟變革。互聯經濟將對傳統產業和社會組織帶來顛覆性變革,同時意味著巨大機遇和挑戰。要在這一變革浪潮中掌握主動,至少不被淹沒,需要以積極開放心態來面對。自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幾乎發生在一夜之間,互聯網電視正在對傳統廣電管制構成巨大挑戰,互聯網金融正在對傳統金融及金融管制造成沖擊,大數據更是要對傳統數據的孤島狀態造成顛覆性沖擊。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根據形勢進展采取變革措施,例如在保證數據安全的情況下切實推進公共數據開放,調整傳統管制方式以適應互聯經濟形態等。

第八,建設全民創新文化。互聯網時代使得大眾創新成為可能,而大眾創新是中國自主創新能力挺升的土壤。當前有兩個方面需要特別注意。一是借助“創客”運動形式推動大眾創新。在互聯經濟大潮下,隨著數字設計、開源硬件、3D打印設備、硬件 孵化器、眾籌平臺以及其他服務平臺的興起,硬件創新正在從高成本和專業化變成低 成本和大眾化的事情,而硬件創新的大眾化對于以制造業為主體的中國經濟來說意義尤為重要。以創客運動為契機,支持民間創客載體的建設和運營,對于推動中國的大眾 創新是個重要機遇。二是加強政府的創新學習。對于政府來說,創新的公共管理是一個全新課題,例如如何把握新興產業的機會窗口,政府何時及以何種方式介入特定產業更為有效等問題,在這方面中國整體而言仍有很大盲目性,要改善這一局面沒有捷徑,唯有加強學習和研究。

(摘自《中國科學院院刊》2014年第2期》)

猜你喜歡
創新能力
拓展探究實驗 培養創新能力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能力培養視角下的無機化學教學研究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4:44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30
知識轉移對北京市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
推進軟件產業創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建設(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8
小議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34
高中物理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24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高職音樂教育改革探討
北方音樂(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8
淺議如何培養學生閱讀的創新能力
學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一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黄色国产在线|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色婷婷| 欧美日韩v|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一级毛片基地|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福利|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久久精品丝袜|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第三页| 亚洲浓毛av|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91毛片网|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色噜噜久久|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91色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毛片|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国产女主播一区|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99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一区二区|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久久久噜噜噜| 无码又爽又刺激的高潮视频|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91亚洲精品第一|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亚洲综合香蕉|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91国内在线观看| 国产91高跟丝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