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澤夫
摘 要:國際金融衍生品市場中結構性產品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該文就影響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定價的相關因素進行簡要分析,并探討完善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定價的對策,促進國際金融市場獲得較為快速的發展。
關鍵詞:結構性產品 金融衍生 定價
中圖分類號:F8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b)-0221-01
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主要是相互結合衍生合約以及固定收益證券獲得的產品,衍生合約主要包含互換、期權、遠期等方面的合約,而信用、商品、股價、利率、外匯等方面的資產均屬于衍生合約類型,衍生合約不但能夠使投資者盡可能將風險規避,同時還能夠使投資者在市場中獲得滿意的收益[1]。因此,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合理的進行定價,對提升收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影響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定價的相關因素
1.1 產品重組定價、重組安排產生的影響
通常情況下,結構性產品主要是為了追求相互隔離市場風險以及信用風險,大部分的結構性產品的發行者的信用等級相對來說較高。所以,相對于傳統證券來說,結構性產品信用質量價值出現波動的情況時,需要面臨較大的風險。而發行者在信用等級較高的情況下,則會將相關要素加入到產品估值中。通過分析我國市場結構性產品的實際情況得知,現今,國有銀行將結構類型的理財產品進行發行時,有著較高的信用等級,投資者在選擇結構性產品時,能夠獲得市場風險、信用風險互相隔離的效果。
1.2 結構性產品產生的風險
投資者眼中結構性產品產生的風險主要來自流動性風險、現金流風險以及市場風險等方面,因此,結構性產品在實行定價時有效的確定且采取措施預防各方面的風險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存在一定的難度[2]。倘若在評價風險時沒有從相同的角度出發,那么則會造成估計產品價值時存在一定的區別。風險評價主要包括:(1)站在資產組合角度或者獨立資產角度對風險進行評價。(2)產品即將到到期日,但仍然繼續交易。通常情況下,主要是采用模擬方法、情境分析法進行風險評價工作。因此,結構性金融衍生產生在實際的定價工作中需要將上述因素完善的考慮。
1.3 國內結構性金融衍生定價市場相對缺乏
目前,我國集中交易結構性產品的市場相對缺乏,對結構性產品的普及性、標準化程度、流動性的提高有一定的限度,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對集中交易該類型的產品有所限制。以市場監管作為主要出發點,產品交易市場缺乏集中統一,那么監管部門在監管結構性產品時則有著相對低的效率,造成逐漸加劇結構性產品風險、收益等存在的問題,對發行人、投資者的利益產生直接的損害。
2 完善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定價的對策
2.1 合理放寬設計金融衍生工具的范圍
相關部門在金融衍生工具的設計工作中,應該合理的放寬范圍,使商業銀行能夠從創新的角度出發,設計產品,同時良好的進行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的定價工作。金融監管相關部門在實際的工作中將競爭、創新、經濟、有效等原則全面體現,合理的進行監管,使定價市場公平、公正、公開得到有效維護[3]。另外,還應該加強組織自律監管的力度,通常是采取經濟手段對金融衍生市場進行全面管理,將行政管理措施逐漸降低,合理的將監管商業銀行將結構性產品設計工作的角度放寬,確保商業銀行在設計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時具有極大的創新力,使結構性產品得到良好的設計。
2.2 促進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定價能力明顯提高
我國商業銀行應該將金融衍生產品定價系統引進或者利用現有的技術,全面開發定價系統,確保自主定價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另外,還應該重視風險管理、沖交易、產品設計人才的培養工作,盡可能將核心技術全面掌握。國內商業銀行在將金融衍生產品定價系統引進或者開發過程中,同時將結構性衍生產品電子交易的系統引進,對加快國內銀行在國際交易衍生產品市場進入的速度有一定的幫助。同時,國內銀行還應該分析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在交易中的實際價格,合理的調整我國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實際的定價系統,對國內銀行衍生產品實際定價能力的提高有著促進的作用,同時對國內銀行有效提高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有著較大的幫助。
2.3 構建統一的風險評價、實時監控系統
應該逐漸構建健全的控制風險的機制,使發行者控制衍生產品出現風險的能力得到明顯增強。國內銀行應該對自身擁有的控制資源有效整合,使金融衍生產品風險控制方法、風險控制程序、風險報告制度、風險監測、風險計量、風險識別等得到統籌制定,將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實施,持續監控風險[4]。通過新型的風險管理基礎對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進行控制以及模型分析。因為大部分的定價模型僅能在市場波動正常的情況下能夠發揮效果,一旦市場出現終端改變時,定價模型則會失去原有的效果,導致出現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定價過程中出現模型風險,因此,商業銀行衡量金融衍生產品定價風險時,應該對模型存在的風險嚴格注意,重視事后檢驗工作。
2.4 采取適合的產品類型,提高定價能力
對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進行定價時,應該選擇合理的產品種類,使市場吸引力有所增加,政策壓力明顯減小。對于保本產品的發行、定價工作應該給予優先處理,確保能夠以獲利型、安全型等狀態構成。對于投資者相對熟悉的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給予優先選擇。如產品有著相對清晰、簡單的風險收益結構,應該給予優先發行,防止有著過度復雜的產品結構。如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具有表現好、時間長、規范、成熟等優勢,與境外市場的發展互相符合,則給予優先發行處理。對于兩種方向不同的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能夠同時發行,確保發行者風險對沖得到自動實現,促進風險對沖支出的成本得到明顯降低,使潛在收益得到有效提高。
3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的定價工作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相關部門應該嚴格重視影響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定價的風險因素,并且根據風險因素,制定針對性的完善對策,確保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定價工作存在的風險得到明顯降低,從根本上提高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的收益。
參考文獻
[1] 胡俊霞.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中的問題研究[J].特區經濟,2011,4(8):722-723.
[2] 關彬.結構性金融產品收益風險分析及設計創新[J].山東社會科學,2010,9(2):196-197.
[3] 王增武,汪圣明.結構性金融產品的定價與投資決策研究:不確定性方法[J].金融評論,2010,12(1):188-189.
[4] 孫暢.淺談金融衍生產品在我國的發展現狀[J].現代經濟信息,2010,9(9):877-8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