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嚴永紅
海歸學子,青年科研人員,中國石油大學“青年拔尖人才”……中國石油大學于海洋博士于2012年10月回國,成為我國石油開采研究領域的一股嶄新力量。搶占石油開采的新高地,于海洋一直在奮力前行。
2005年畢業于大連理工大學動力工程系,保研到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2008年又以優異表現被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錄取,開始攻讀石油工程專業博士學位,直到2012年10月回國,于海洋的成長路徑非常清晰。鎖定超磁性納米顆粒在石油領域的應用、數值試井、壓裂水平井等儲層評價研究,他選擇了執著前行。
早在20世紀80年代,納米技術已得到長足的發展,并廣泛應用于生物醫學、空間技術、信息技術等領域。而超磁性納米材料在生物醫學領域中也已開始廣泛的研究,它可以增強成像和生物傳感、促進生物分子和細胞分選、輸送藥物到達人體器官等。
“超磁性納米顆粒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傳感和輸送作用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發,因此我們進行研究,希望將它應用于石油工程領域。我之前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石油工程系的課題組已經從理論上證實超磁性納米顆??梢宰鳛樽⑷雱┮蕴岣咧赜鸵约岸趸简尩牟墒章?,可以改變和控制二氧化碳埋存過程中的流度比,也可以作為探測地層油藏參數的傳感器?!庇诤Q蟊硎尽嶋H上,這也是他目前的主要科研方向。
據他介紹,超磁性納米顆粒在石油工業應用的先決條件是其在儲層油藏巖石中有較好的傳遞性,即超磁性納米顆粒在巖石表面有極小的吸附性和滯留性。但是超磁性納米顆粒在油藏中的傳輸距離和停留時間比生物醫學領域中大幾個數量級,并且油藏中的工況更“惡劣”,比如p H值、高溫高壓、高鹽度等,這些都是在研究中應該注意的問題。著力于解決這些問題,于海洋利用中國石油大學提供的平臺,開展了諸多探索工作。
“這些成果最后將用于油田的動態檢測,對石油開采產生積極的作用?!庇诤Q笳f。“實際上,在美國的科研工作中,我們根本無法接觸到核心的技術,只能做一些前期的工作。而且,這項工作的突破也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七八年,或者十年就能見效。很多制約因素在里面?!币虼?,懷著振興民族科技、服務經濟發展的迫切愿望,于海洋回到了中國石油大學。
當然,除了科研工作之外,于海洋還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在國外求學四年,于海洋對科學研究有了全新的思考。他說,美國的博士生大部分時間能夠集中精力搞自己的研究,而國內的博士生則需要參與更多的項目研究,導致專注論文的時間被相對壓縮,博士論文質量可能會相對低些。當然,國內的體系對碩士生的培養有一定優勢。因為他們可以更多地參與課題的研究,特別是橫向課題的研究,更多機會接觸到一些企業,為學生今后的就業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條件。
說起未來的教學規劃,于海洋表示,為了響應學校號召,開設一門《油層物理》的純英文課程。他介紹說,關于國際化這一塊,學校的慣例是請國外的知名專家來授課,授課時間一般安排得比較集中,大致在一個星期左右。對于學生來說,是開闊了學術視野,但是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學生就產生了“消化不良”的問題。而于海洋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海歸優勢,開設一門常規的全英文課程,提升學生的國際化能力和水平。
態度決定命運,行動決定未來。于海洋將繼續奮進,描摹精彩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