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浪
隨著高度城市化和持續的經濟發展,世界各國在橋梁項目上的投資正在不斷飆升,中國橋梁建設也迎來了一個新高潮。作為基礎性建設行業,其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勢必會遇到一系列技術、設計等各方面的問題。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便成為了橋梁產業從業者們堅定不移地進行產業創新的必然選擇。
在廣州天河,在這個開放、包容、務實的城市區,瀚陽國際公司的總部就屹立于此。瀚陽國際公司,成立于2005年,為國內與國際客戶提供優質的工程設計與技術咨詢、先進的工程管理及全球尖端的信息化技術支持等服務,是國內同行業最具影響力的高新技術企業之一。瀚陽國際下設了三家公司:瀚陽工程咨詢公司,粵鐵瀚陽科技公司以及瀚陽工程管理公司。
廣州水系發達,市場需求大,基礎建設市場相對比較開放—這些因素構成了瀚陽國際的創始人兼執行總裁孫峻嶺博士的選址理由。提起孫峻嶺,業界對這位美籍華人評價頗高。他是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校董會董事、所設計的大橋梁分布世界各地、主持的工程兩度獲得“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這些榮譽,對于孫峻嶺而言,代表的都是過去,而他此時最想實現的依然是堅持了十多年的綠色橋梁夢。
“我們必須用最尖端的技術創新及最新的橋梁架構解決方案不斷充實頭腦以適應行業發展,‘綠色建設·美麗中國’要從重視建設行業轉型升級做起。”孫峻嶺認為,我們國家的第一大產業應該是基礎建設行業,因為基礎設施建設占我國GDP的1/3,與房地產建設加起來總共占了GDP的1/2。建設行業是耗能大戶,如果這個行業不升級,美麗中國就很難實現。綠色建設并不是栽幾棵樹、鋪一片草,綠色建設所追求的目標是要達到“安全耐久、經濟低碳、環境文明、建筑文明、社會文明”,這需要通過先進的工業化手段、新的設計理念、新的建設工藝、新的信息化管理,來達到全部工業鏈的升級才能實現。盡管道途艱難,但堅持“為祖國的需要而創新”的孫峻嶺,對國內基礎建設行業的未來,依然滿懷希望。
1993年,僅用4年半時間就以優異成拿到了在加州大學平均需要6年才能獲得的博士畢業證書的孫峻嶺,面對導師塞泊院士給出兩個選擇—留校任教、或是去工業界,他毅然選擇了后者,也從此與橋梁產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既是源于我內心的熱愛,也是因為歷任導師對我的影響。”無論是國內的程慶國先生、茅以升先生,還是美國導師塞泊院士,都是在工業界實踐多年才回歸院校。“我肯定不會拒絕大學,但我不會先到大學,而是先到工程界,而且我也更愛工程。”
之后的幾年,孫峻嶺設計和參與建設的橋梁遍及北美、南美、中國及亞洲其他國家,包括加拿大聯邦大橋、美國舊金山海灣大橋、美國胡佛大壩橋混凝土拱橋、巴拿馬運河橋、曼谷市內高架橋、韓國西海大橋等等,其中很多都成為了當地特大地標性建筑。在擔任加拿大聯邦大橋主橋下部結構設計負責人、大橋抗船撞擊設計負責人的期間,孫峻嶺打破常規,采用超大預制塊技術,被譽為“現代橋梁工程巔峰之作”。這是人類建橋工程史上的革命性創新。
輾轉世界各地的孫峻嶺,心中始終牽掛著祖國。“在舊金山奧克蘭海灣大橋上,我實現了我一個夢想,就是把中國重鋼出口到美國。當時對重鋼,不僅美國人不認同,中國人也不認同。1998年開始,我花了兩到三年來用實驗證明,中國的鋼不是豆腐,跟美國的鋼一樣堅硬。”正是這份為國爭光的榮譽感和不服輸的個性,使得他在歷經波折之后,終于說服了來華考察的美國人。
2002年,孫峻嶺終于因重慶菜園壩長江大橋建設回到中國。回國以后,他發現,30年的努力,讓國內基礎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先進國家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首先,工業化程度低,基本上還是采用人海戰術,耗材、耗能;其次,工業技術低造成污染大,建筑粉塵問題嚴重;再者,國內建設行業始終處在產業低端,沒有轉型升級,30年前的農民工小張,變成了30年后的農民工老張,做的還是掂水泥的事。而美國當年的農民工,早已轉型成為技術人員、產業藍領。”
這些問題,令孫峻嶺頗感焦慮。他越發感到了在國內推廣“綠色建設”的必要性。“加州大學的導師,以及國內的眾多同行,也都希望我能通過一個新的平臺,把先進的基礎建設理念及工業化技術在國內推廣開來。”
2005年,他下定決心成立公司。2006年3月1日,瀚陽工程咨詢公司在廣州天河正式開業。公司的創立,讓孫峻嶺“綠色建設”的理念,有了從理論走向操作的可能。以高端科技企業為目標的瀚陽國際,在發展道路中,需要面對太多行業最前沿的技術難題,但是因為“綠色夢想”,他與他的團隊沒有戰戰兢兢,而是深入思考、勤于工作、勇往直前。

2012年3月廣東省發改委張軍副主任(左一)在廣州地鐵六號線現場

廣州地鐵六號線現場
2002年下半年,重慶菜園壩長江大橋第一次允許外商來招投標,那時候的孫峻嶺已是美國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公司長江大橋橋梁實業部的主任工程師。2002年12月14日下午,接到總裁電話通知的他回到美國的辦公室,桌上放著重慶菜園壩長江大橋的建設草圖,孫峻嶺一直希望能有機會把先進的工程技術和設計理念帶回國內,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建起領先于國際的橋梁,就這樣他順理成章地接下了這個任務。
2003年1月2日,孫峻嶺趕回中國,來到重慶。“為了能中標,連續工作了六天準備方案匯報材料,只睡了十個小時。”經過科學縝密的工作,孫峻嶺團隊的方案一舉中標。菜園壩長江大橋作為重慶最繁華的兩個商業中心的連接線,是重慶長江上的一個重要的交通動脈。菜園壩長江大橋是組合式公軌兩用剛構系桿拱特大橋梁體系,是集合多種新型橋梁結構和科技成果于一體的現代化橋梁,包括:材料與結構組合技術,組合式桁架鋼梁大節段設計、制造、運輸、吊安技術,分離式系桿-主動控制技術等。他經過綜合考察,突破了重重技術難題。在設計上,菜園壩大橋首次采用板桁組合技術及“大節段技術”,使軌道交通和公路交通能充分在一個鋼梁上最高效益實現。設計中,由于考慮了大橋建設對長江航線的影響、周圍復雜的城市建設條件以及對自然環境的尊重,突破了很多技術難題。因此,菜園壩長江大橋的建成也成就了當時的一個世界紀錄,成為世界跨度最大的公軌兩用剛構系桿拱特大橋。孫峻嶺也因此榮獲“第九屆詹天佑獎”。
重慶菜園壩長江大橋的項目完成后,孫峻嶺又接到了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復線橋的工程任務。由于重慶長江大橋復線橋與重慶長江大橋相距“親密”,構成了雙橋過江的奇特景色,兩座橋梁也被親切地稱為“姊妹橋”。原來的重慶長江大橋是六個橋墩,由于長江三峽建成后上游航運能力提高,而被要求去掉一個橋墩,梁橋跨度因此變成330米。這對孫峻嶺的團隊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要知道,世界公認梁橋跨度的上限也只有300米。當時的中國在施工技術、材料供應方面都還達不到挪威的水平,因此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復線橋的施工難度難以想象。
孫峻嶺迎難而上,帶領團隊,采用鋼-混組合式連續剛構體系,最終實現了330米的安全跨越,能讓萬噸輪船可以安全通航,由此成為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梁橋,至今都保持著世界紀錄。就這樣,原計劃只在重慶待三個月的孫峻嶺,一待就待了三年。他作為設計與施工的總工程師采用鋼混組合的全新設計又完成了被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而再次獲得“詹天佑獎”。
世界紀錄保持者的成就并未讓孫峻嶺感到滿足,在他的心里還有更大的抱負,即是希望把國外學到的先進的工業技術和設計理念帶回國內,帶動國內建設行業的轉型升級,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更大的貢獻。
孫峻嶺分析,我國大規模的橋梁建設中,趨近于兩個方面分離,即超大型橋梁工程和中小型橋梁工程。我國在特大橋梁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管理較集中、規范,但占90%以上橋梁資產集中在中小橋梁,體量非常巨大,然而這一部分橋梁的設計與建造狀況并不樂觀。所以,如果中國要向橋梁強國邁進,還是要在中小型橋梁項目上推進現代橋梁建設的綠色化、工業化。從個人來講,孫峻嶺把綠色建設作為向祖國效力的一個重要平臺;從國家來講,目前國家在這方面的需求也是巨大的。孫峻嶺希望有一天,通過他和同他一樣的一大批工程科技工作者的努力,讓我們國家的建設行業能趕上發達國家,同時在努力的過程中為國家提供更好的交通基礎設施,把國家建設得更美麗,為國家多做一些貢獻。
“夢想不是目標定義,是過程定義,經歷了這個過程就很美。”50歲的孫峻嶺坦言在回國創業過程中受到了各級政府、僑務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2011年他獲得第二屆廣州新僑創業杰出貢獻獎。2013年又入選第三批“國務院僑辦重點華僑華人創業團隊”。在50個入選團隊中,他們是唯一個來自工程咨詢界的團隊。
孫峻嶺不僅是橋梁專家,他也是軌道交通專家。孫峻嶺回國后,在致力于城市交通、高速鐵路綠色低碳建造技術及基礎生命線工程信息化管理與安全評定技術的同時,提出了“綠色建設”的概念,發起中國綠色交通規范編制,作為主編人參與編制了《預應力混凝土節段預制橋梁設計規范》。孫峻嶺在橋梁施工中首創并使用了現代綠色工業化橋梁節段預制的核心技術,即節段預制的三維控制技術,填補了我國橋梁建設工業化的空白。工程安全風險評估及軌道結構工程設計是瀚陽公司服務的項目之一。廣州地鐵6號線西段高架區間工程,是他帶領團隊為其核心施工咨詢與設計的一個杰作。瀚陽為廣州地鐵6號線提供了項目設計與施工咨詢方案,成功解決了連續剛構體系在施工過程中的多次體系轉換所產生的內力變化以及幾何線型控制的問題,實現了安全性、耐久性、功能性、經濟性以及橋梁建筑景觀的和諧統一,成為了廣州地鐵的標志性工程。
為了充分發揮公司的高端人才資源,充實和完善企業綠色建設發展戰略,孫峻嶺帶領公司組建了院士工作站,引進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弗雷德?塞泊,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人懷、周福霖作為駐站院士。另外,引進多名相關領域的領軍人及技術專家。孫峻嶺引領公司通過院士工作站這一平臺,促進產學研交流與合作、技術項目交流和對接。
此外,他帶領公司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落地”與加州大學信息化中心(全球最大的信息化研究中心)共同研發了“基于并行計算的大數據及海量信息顯示平臺及其核心技術”,開發了“基于云計算的超級信息顯示系統”(SPIDer系統)。在引進核心平臺的基礎上自主研發的基于云計算的超級信息顯示系統,不但解決了數據的實時顯示問題,還為實施智能控制提供了平臺,填補了我國高端海量信息顯示技術的空白,已獲得國家專利和軟件著作權。
不斷突破,創新前行。孫峻嶺希望,創新前行的不只是他自己,更是整個橋梁產業和基礎建設,是中國橋梁設計與實施工業化技術的圓夢之行!

2013年12月參加“綠色建設美麗中國”論壇籌備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