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恒
【摘要】寫作能力是四級主觀題中有效考察學生語言、思維水平的一種手段。本文總結了教學、閱卷實踐中發現的常見問題,探究如何提高四級英語寫作的能力。
【關鍵詞】英語 四級 作文
英語四級作文在四級考試成績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對于是否通過四級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學生會寄希望于背幾篇模板,混個5、6分。但是從最近幾年的出題規律來看,套用模板越來越難。作文考試成為真正考察學生語言能力的考試。而確定學生在四級作文中常見的問題,并找出對策,對提高教學效果至關重要。
一、考試要求及評分標準
按照考試要求,學生需要在30分鐘之內寫完120個單詞。考題類型分為情景看圖式、命題式,或者續寫一句話等。語言主要要求切題、連貫、通順,與語言質量。總體考察學生的語言基本功,看學生是否能圍繞一定的話題用連貫通順的語言表達思想。
閱卷標準分為五個檔次:2、5、8、11分檔及14分檔。具體內容如下:
2分 — 條理不清、思路紊亂、語言支離破碎或大部分句子均有錯誤,且多數為嚴重錯誤。
5分 — 基本切題。表達思想不夠清楚,連貫性差,有較多的嚴重語言錯誤。
8分 — 基本切題。表達思想比較清楚,文字尚連貫;但語言錯誤較多,其中有少量的嚴重錯誤。
11分 — 切題。表達思想清楚,文字連貫,但有少量語法錯誤。
14分 — 切題。表達思想清楚,文字通順,連貫性較好,基本上無語法錯誤。
從本人參加閱卷的情況來看,如果學生不靠背誦模板的話,大部分能做到切題,或者基本切題。而最終確定語言檔次就要看語法錯誤和語言是否通順了。具體分析下來,問題如下:
二、常見的問題
1.用詞不當。學生寫作中用詞不當主要體現在:詞義和詞性誤用;用詞錯位;句子不完整;指代不清;懸垂修飾語等等。要克服詞匯基礎薄弱的問題,需要學生不斷鞏固和擴大詞匯量,經常背單詞,熟練的掌握和運用各種表達方式。
2.漢語思維。漢語思維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字對字的翻譯和環繞式的思維。比如red tea(紅茶),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等就屬于漢語思維的影響。而環繞式的思維讓學生習慣于層層鋪墊,把中心思想放在最后。換句話說,寫作太“繞”。
3.倉促下筆。從筆者閱卷的經驗來看,很多學生考試時,不能認真審題,倉促下筆,有的寫到最后才蜻蜓點水的點到主題。這樣的文章即便語言再好,也只能屬于“基本切題”,最高只能到8分檔。
三、對策
1.督促單詞背誦。雖然很多學生抱怨說背了就忘,但是單詞不背,不可能寫出優秀的作文。單詞背誦不能死記硬背,應該橫向對比,近義詞、反義詞相互關聯。同時背誦優秀的句型,靈活運用。
2.針對性的訓練。拋開模板,除了練習傳統的三段式論述文以外,多練習不同出題類型的作文。其實,從閱卷的評分樣卷來看,即便是介紹家鄉這樣的題目,也可以分成三段式。關鍵在于如何起承轉折,不能一味的依賴“有人贊同,有人反對”的模板。同時,確定時間限制,讓學生能在30分鐘之內完成作文練習,完成審題、構思、做題的全部過程,確保學生在真正考試的時候不會因為時間緊張而犯低級錯誤。嚴格要求學生進行選詞、選句等專項訓練,加強詞句組合的練習。將錯誤記錄下來,把正確的句子記住。
3.轉換思維。提高寫作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層面,還要注意分析英語母語者的寫作思維方式。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掌握兩種語言之間的思維差別,培養文化差異意識,知道同樣的意思,在英語里的表達方式和漢語常常出現前后顛倒的情況,或者正話反說的情況。排除漢語思維的影響,避免中式英語。
4.教師批改。傳統的批改主要針對的是語言錯誤。但是,從筆者的經驗來看,這樣的做法收效甚微。為了鼓勵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應更重視作文的內容,而不光是看語言。一篇語言一般,小錯誤較多但是內容有新意的作文要優于一篇語言四平八穩,沒有新意的作文。當然,嚴重的語言錯誤必須加以更正。教師可以集中一些嚴重的錯誤后,在課堂上集中點評。每次批改作文,不僅僅標出錯誤,指出薄弱的地方,還要點出閃光的地方,以便在短短的兩年時間里充分激發學生的英語寫作潛力。除了通過教師批改,也可以讓學生互評。互評主要應放在查找閃光點上,不應吹毛求疵。找出閃光點,并說明原因后,對自己也是一種暗示,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總之,四級英語寫作有具體的目標,就是滿足四級考試的寫作要求。但是,平時的訓練中,應該多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即便語言的薄弱點會暴露出來。因為,背誦模板的備考方式已經行不通了,考生需要切實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掌握英語思維與漢語思維的不同,確立文化差異的意識,而教師應該在其中發揮引導、鼓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姜健.大學英語四級考試[M].濟南:山東電子音像出版社, 2007.
[2]李慶明.英漢語言文化比較[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 2007.
[3]喬愛玲,張相銘.英語寫作技巧[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6.
[4]王初明等.以寫促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