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蓮
(平頂山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黃庭堅葉縣詩意蘊探微
魏玉蓮
(平頂山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葉縣尉是黃庭堅仕途的起點,他創作了一百多首詩歌,展現了早期思想的流動。在作品中包蘊對百姓苦樂的關注,也敢于大膽陳述自我見解。同時初入仕途的他吐露了為宦的辛勞,但面對家貧的客觀現實,他甘愿承受折腰之苦,這份舍己為家的親情令人感動。黃庭堅在為國為家,心力疲憊,促使隱逸思想的滋生,在對自由逍遙圖畫的描摹中實現心靈的凈化。此刻黃庭堅沒有黨爭的紛擾與修《神宗實錄》的貶斥,遠離詩壇的中心領域,在相對封閉的時空里,其作品具有情真的特點。
黃庭堅 葉縣 詩歌 折腰 隱逸
黃庭堅是宋代杰出的詩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春二十三歲的黃庭堅登第,調汝州葉縣尉。據北宋王存等編的《元豐九域志》卷一記載:京輔之地汝州,縣有五:梁縣、襄城、葉縣、郟城、魯山。黃庭堅從神宗熙寧元年九月到汝州,直到熙寧四年冬離任,以葉縣尉之職度過了四年多的時光。熙寧五年(1072),他以文章優等除大名府國子監教授,才結束了葉縣尉的生涯。對于葉縣詩目前學者在談到黃庭堅詩歌分期時,往往以縱向宏觀的視角將其納入黃庭堅早期詩歌,也都認同葉縣詩屬于創作的探索期。葉縣尉是他仕途生涯的起點,而且在葉縣迎來第一個創作高峰。據統計,在葉縣尉期間創作了一百多首詩作。對其葉縣詩歌進行橫向深入探究,更有利于廓清黃庭堅早期的思想流動,更能全面認識黃庭堅其人。
北宋有識之士歐陽修、范仲淹等在尊韓孟的基礎上復興儒學,徹底根除在五代之時頓入功名利祿追求而名節不顧的境況,讓儒學回歸健康正常的軌道,重塑士人的高尚杰出的人格。經世致用的思潮加強了宋代作家的責任感和歷史感,回避社會矛盾的創作傾向得以改變,文風與政治相切合而不疏離。在保存文學獨特審美特質的前提下讓它成為政治服務的支撐,因此重視社會現實的批評性得以強化,黃庭堅關注百姓的詩作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黃庭堅關于民生疾苦的詩篇主要集中在為葉縣尉和吉州太和縣令時創作的。莫礪峰言早期“作品的數量還是反映現實的深度,黃詩都毫不遜色于王安石、蘇軾”[1]。黃庭堅任葉縣尉時以地方官吏的身份主動關懷百姓。《虎號南山》作于熙寧元年赴葉縣尉的之前。在詩原題下注:“民怨吏也”。“相彼暴政,幾何不虎……伊彼大吏,易我鰥寡。矧彼小吏,取桎梏以舞”。詩人承襲孔子“苛政猛于虎”(《禮記·檀弓下》)的傳統論點為始,批判了苛政實施者的官吏、君王,道出了統治者應該具有體恤百姓的仁心。
又如熙寧元年秋冬之季,河朔地區發生地震,幸存者紛紛逃往河南。《宋史》卷十四《神宗實錄》記載熙寧元年“(七月)壬午,以恩、冀河決,賜水死家緡錢及下戶粟。甲申,京師地震。乙酉,又震,大雨。辛卯,以河朔地大震,命沿邊安撫司及雄州刺史候遼人動息以聞。賜壓死者緡錢。京師地再震”?!埃ò嗽拢┤梢?,詔京東、西路存恤河北流民”。熙寧二年(1068)春,在葉縣的黃庭堅目睹亂離之景,創作了實錄性質的《流民嘆》?!渡焦韧饧娮⒕淼谝弧吩疲骸按嗽娧院颖睘膫髅裰料濉⑷~間,可見在葉縣作?!痹娮魇紫日宫F了強烈地震及洪水帶給人民造成巨大災難?!斑儊砗笸林幸拐?,有似巨鰲復戴三山游。傾墻摧棟壓老弱,冤聲未定隨洪流”。“稍聞澶淵渡河日數萬,河北不知虛幾州。累累襁負襄葉間,問舍無所耕無牛。初來猶自得曠土,嗟爾后至將何怙”。死者已矣,但人數眾多的逃難者也不容易安置而活命。其次在此詩中滲透著他對這次天災的思考。強調朝廷一方面杜絕 “市上三言或成虎”的流言,駁斥災禍無法預測而聽之任之的論調。另一方面用扁鵲給齊桓侯治病的故事強調朝廷要防患于未然,“桓侯之疾初無證,扁鵲入秦始治病”。最后指出朝廷應該集中群眾的智慧,開拓思路,找到救災濟民的好方法??梢哉f此詩“是一首思想性、藝術性很強的大膽干預現實的敘事詩。在作者的詩集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
黃庭堅任葉縣尉期間,正逢王安石變法推行。熙寧二年國家頒布農田水利法,獎勵各地開墾荒田興修水利,建立堤坊,修筑圩埠,由受益人戶按戶等高下出資興修。同時對修水利有成績的官吏,按功績大小給予升官獎勵。熙寧四年(1071)春,黃庭堅與僚友一起去馬鞍山推行這一政策。詩人創作《按田并序》,在序中云:“近者朝言多在民事,欲化西北之麥隴,皆為東南之稻田……夫土性者,自先王所不能齊,而一切不問,薅夫故苗,灌為新田,茫茫水陂,丘壟平盡。其君子威以法刑,其小人毒以鞭樸。有舉斯有功,有功斯有賞……奪民之故習而強以所未嘗,其利安在?興利者受實賞,有田者受實弊;郡縣行空文,朝廷妝虛名;名為利民,其實害之。議者謂之有意于民乎?吾不知也。以為有功于民乎?今既若是矣?!鞭r田水利法忽略地域氣候水利等差異,統一設置麥田改稻田的單一框架,最終損害百姓利益。詩中以百姓戲謔口吻道出百姓對改麥為稻作法的否定:“掉頭笑應儂,吾麥自不惡。麥苗不為稻,誠恐非民瘼。不知肉食者,何必苦改作?!笨梢?,“葉縣任上,黃庭堅創作的反映民生疾苦的詩歌數量不多,但他展示了詩人早期創作和思想的一個重要側面,說明黃庭堅早期創作保持了‘唯歌生民病’的優秀傳統,說明他十分重視詩歌的諷喻性和社會功能”[3]。
可以說黃庭堅早期關注民生的詩篇明顯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批判性,不是一味地附和官方主流意識,而敢于斥責朝廷政策失誤或不足,或提出合理建議,因此具有鮮明的自我主體意識,其根本立足點是以百姓的禍福為核心的。剛入仕途的黃庭堅位卑名小,與黨爭絕緣,因此黃庭堅的“一切見解和努力的方向都是獨立的”,“正由于他出自士大夫階級,他有知識分子的正義感;也正由于他在政治上不入于黨派之中,他能客觀地正確地批判當時政局得失”[4]。
關注民生也受到父親黃庶的深刻影響。黃庶,字亞夫(或作亞父),有《伐檀集》名世。黃庭堅十四歲時父親才去世,黃庶儒家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情懷也影響了他。黃庶《伐檀集·自序》中言:“心之所存??梢孕в诰?,可以補于國,可以資于民者,曾未有一事可以自見?!彪m然充溢著因壯志高遠與未酬形成巨大落差而催生的悲哀,但是拳拳的赤誠效忠國家之心日月可鑒。另外,黃庭堅受到杜甫的影響,杜甫是黃庭堅尤為尊崇的人之一。黃庭堅早年對《次韻伯氏寄贈蓋郎中喜學老杜之詩》云:“老杜文章擅一家,國風純正不攲斜?!Ч攀欠谴媸饭P,百年忠義寄江花?!备叨荣潛P杜甫秉承“國風”關注百姓疾苦的傳統,以“致君堯舜”推行仁政,而不盲目效忠一人一姓?!岸鸥允刂邑懼?,關懷民生疾苦,指責統治者昏庸……都給黃庭堅以滋養。……黃庭堅在葉縣的四年,正值新法實施初期,社會現實在其詩中有所反映”[5]。
縱觀黃庭堅波詭云譎的宦海生涯,北京教授之職契合他卓越的文學才能,但位卑而相對冷寂;知太和縣令和監德平鎮流露民苦為官羞愧和新法不滿;汴京入館,朝廷任職的優越、與志同道合師友唱和,這期間是他生平最快樂的時光;晚年貶謫期間隨緣任運化解內心苦悶,而黃庭堅唯獨在葉縣任上的詩作滲透著縣尉小吏的疲憊與無奈。
“折腰”二字出現了八次,“折腰”成為黃庭堅勞苦的代名詞。“折腰”的典故出自《晉書·陶潛傳》。陶淵明,名潛,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陶淵明言:“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边@里“折腰”是卑躬屈膝官場生活的順從,對權貴的阿諛。陶淵明辭去剛上任八十幾天的彭澤令之職,歸家過上隱居田園的自由生活。于是,他在士人心目中蛻變為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象征性符號。為了精神自由的馳騁,毅然斷絕塵世利祿,瀟灑淡定而果決。黃庭堅與陶淵明同樣官小,但“折腰”更確切是指黃庭堅身體的疲憊,而這主要來源于政務繁瑣與極度辛勞。如《戲答公益春思二首》其二云:“我為折腰吏,王役政敦薄。文移亂似麻,期會急如雹?!惫榷嘤执叽偬幚硌杆?,無疑加劇了勞累的強度。又如《將赴葉先寄明甫季常》:“簡書驅我出,沖雪凍兩腳。莫行星輝輝,曉起雞喔喔。……平生白眼人,今日折腰諾。”冰天雪地,天寒腳凍,夙興夜寐,辛勞異常。
如此操勞但黃庭堅不能如陶淵明一樣做到不 “折腰”,因為黃庭堅客觀的家庭重擔逼迫他不能瀟灑而退。正如《贈陳公益并序》中言:“我求一飯飽,黃綬強折腰。取舍不由己,悲哉馬銜鑣?!奔揖车牟粚捲8又亓嗽娙诵撵`的負荷。黃母生了九個孩子,五男四女。伯氏就是大臨,字符明;次子庭堅,字魯直;三子叔獻,字先民;四子叔達,字知命,幼子非熊,字仲熊。不幸的是父親黃庶死在康州任上,此時黃庭堅十四歲,非熊才四歲。陳師道《李夫人墓銘》中云:“子稚而貧矣。夫人以喪還葬豫章,遣子就學。或勸以利,夫人曰:‘自我家及兒父時,未嘗不貧,何用利?”[6]面對承擔養育年幼孩子的重責和困窘的生活,黃母還是堅決讓孩子讀書,不讓其經商謀生計以緩解經濟壓力。十四歲的黃庭堅跟著舅父李常游學淮南,既增加了學識,又減輕了家庭負擔。任葉縣尉后,家庭供養之責主要由母親而轉為他和兄長大臨來承擔。《還家呈伯氏》“私田苦薄王稅多,諸弟號寒諸妹瘦?!薄翱改宜邴溒呤X,五人兄弟二十口?!薄鞍咭路钣H伯與儂,四方上下相依從。用舍由人不由己,乃是伏轅駒犢耳。”兄長與自己不僅要侍奉母親,而且要處理弟妹婚嫁之事?!洞鹄顜字贂吩疲骸巴陨俟戮接谝率?,又有弟妹婚嫁之事?!保ā渡焦燃肪硎牛爸T妹欲歸囊褚單,值我薄宦多艱難?!保ā秱栊兴氖住菲涠┕B家庭的沉重負擔逼迫黃庭堅承受“折腰”之苦,這無疑彰顯了黃庭堅具有為親人考慮的仁厚之心。正如《次韻戲答彥和》所言:“天于萬物定貧我,智效一官全為親。”
中華民族以等級尊卑維系著封建政治體系的正常運轉,以此而衍生出“官本位”的思想。官與祿似乎孿生兄弟而密不可分。然而,黃庭堅卻在葉縣詩作中多次表白家庭的貧困而不得不入仕和為官后依然艱難的困境,因此為官的工具性特征得以凸顯,但因以親人生命基本能源汲取為驅動力,這份親情顯得厚重而真實。社會道德規范與內心自覺要求超過了自我個體的榮辱。陶淵明灑脫“不折腰”,以超曠之姿構筑了士人規避塵世的精神家園;黃庭堅“折腰”,以敦厚仁孝之心力扛重任而舍己為家,儒家人倫提升了其人格。
宋代士大夫多雅愛林泉之樂,雖然是處仕宦之途,但魂牽山林之間。他們不計較形骸的去留,而側重內心的通明無垢,抱道自守。這樣在實現為家國壯志的同時做到自我人格的凈化?!巴馊鍍仁ァ钡哪J匠蔀樗未看蠓虻墓残蕴卣鳌|S庭堅可以說是宋代知識分子隱倫代表。雖然在葉縣時黃庭堅才二十幾歲,但其詩作中始終流淌一股崇尚自在逍遙的隱逸之氣。首先,黃庭堅表現在對漁夫逍遙自在的生活的傾慕,葉縣詩作屢有提及。實際上,“漁收亥日妻到市,醉臥水痕船信風?!保ā豆艥O夫》)“春鮪出潛留客鲙,秋蕖遮岸和兒歌。”(《漁夫二首》其二)“酒船魚網歸來是,花落故溪深一篙。”(《過平輿懷李子先時在并州》)醉臥信風、春留客鲙、秋和兒歌、溪飄落花歸舟,寥寥幾筆勾勒出漁夫詩意般逍遙生活,從而折射出他們精神的快意舒心。黃庭堅的“漁夫”情結最根本的是淡泊名利,追求一片與世無爭、寧靜自在的心靈凈土。
其次,黃庭堅葉縣交友,也欣賞山林泉林之志的人。黃庭堅在葉縣交友范圍,雖然沒有元佑館閣時期結交士林精英知名度高,但是他們都是志行高潔之士。黃庭堅特別欣賞的是有林泉之志的人,有的是淡薄利祿而具有泉林之人的秉性;有的是現實生活中隱逸者。《送焦浚明》贊賞他“中懷坦夷眉宇靜,外慕淡薄天機深”。欣賞陳公益“心隨出處樂,性與寂寞超”(《贈陳公益并序》),“性懷如佩環,詩筆若隕雹”。“光塵貴和同,玉石尚磊落”。(《戲答公益春思二首》其一)?!坝鑷L有窮谷蒼煙寂寞之約,唯公益共之”(《贈陳公益并序》),二人志同道合竟然相約攜手一同隱居。對現實生活已經隱居的人,更是欽慕不已?!洞雾崙虼饛┖汀沸蕾p“江湖歸去作閑人”的彥和?!渡焦燃ね饧砹奉}目下注:“彥和年四十,棄官杜門不出。”鄭永曉《黃庭堅年譜新編》云:“彥和姓胡名侃,初名俟。新安人。登進士乙科,嘗仕為宰。后去官歸隱。自號柳湖居士。 ”[7]
黃庭堅剛如仕途便對對泉林之志如此濃烈,最直接原因是為宦的疲憊,追求一種自由自在的境界得以掙脫。在葉縣詩作中往往采用艱辛的仕宦與故鄉江南逍遙相對照模式。如《戲贈王晦之》“棲苴世上風波惡,情知不似田園樂?!薄洞核肌罚骸昂啎唢黢R,行路如徇鐸……搔首念江南,拿船趁鸂鶒。夷猶揮釣車,清波舉霜鯽?!薄犊妥蕴陡畞矸Q明因寺僧作靜照堂求予作》:“正苦窮年對塵土,坐令合眼夢湖湘?!薄稕_雪宿新寨忽忽不樂》:“小吏有時須束帶……江南長盡捎云竹,歸及春風斬釣竿?!被毓枢l江南也做一個自在的漁翁。魂飛夢繞的故鄉成為心靈神往的凈土,的確與黃庭堅在故鄉成長階段經歷有關。還沒有出仕之前,十七歲作的《清江吟》:“江鷗搖蕩荻花秋,八十漁翁百不憂。清曉采蓮來蕩槳,夕陽收網更橫舟。群兒學漁亦不惡,老妻白頭從此樂。全家醉著篷底眠,舟在寒沙夜潮落?!睆闹小案Q見一個于山林徜徉山水林泉,陶醉于自然之趣的詩人形象”[8]。可以說黃庭堅葉縣隱逸思想是少年故鄉自由生活的倚重延續,而入世后的艱難只能加劇對自由精神福地故鄉的向往。通過構筑隱逸林泉的理想消解內心的苦悶,超越塵世紛擾而尋求精神的皈依,也印證實質上詩人淡化對事功的追求。
縱觀黃庭堅任葉縣尉詩作可見其內容豐富。初入仕途的黃庭堅沒有像人生后期卷入黨爭漩渦的無奈,也沒有與蘇軾為首的精英學子相識相知。處于文壇邊緣的他在葉縣的詩歌可以自由呈露真實的內心體悟,注重道德人倫,關注百姓、親人和朋友。同時,黃庭堅葉縣詩歌洞照此階段詩人內心仕與隱的糾結,折射現實生存困境的無奈。從而在恬靜的林泉之景中凈化自我、超越自我。由生存處境正視隱逸情懷的執著,折射了在恪守儒家道德倫理的同時實現了自我人格修養的升華。不過,值得一提是黃庭堅在葉縣有《贈清隱持正禪師》、《寄新茶與南禪師》,但這里南禪師并不是臨濟宗黃龍派之祖慧南,而是相識的僧友。黃庭堅在此時既沒有與名僧廣泛交往、切磋,又初入仕途,因此盡管與僧人有往來,但禪學修為有限,在葉縣與佛禪相關的詩作中不太耀眼。儒佛道圓融統一是宋朝士人的普遍思想,并以此為契機而建立了新儒學心性論體系。在葉縣時黃庭堅詩作主要浸透儒家倫理道德與隱逸情懷互補中合理形成一種精神境界,與黃庭堅中后期篤信佛教而創作詩歌呈現不同面目。葉縣是黃庭堅仕途的起點,卻是他成就光輝人格的寶地。
[1]莫礪鋒.論黃庭堅詩歌創作的三個階段[J].文學遺產,1995(3):71.
[2]孔凡禮,劉尚榮.黃庭堅詩詞選[M].中華書局,2006: 18.
[3]楊慶存.黃庭堅與宋代文化[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65.
[4]潘伯鷹.黃庭堅詩選[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4.
[5]張承鳳,謝峰.從杜甫到黃庭堅詩歌的新變[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5(4):40.
[6][宋]陳師道.后山集[M].山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全書,1987.
[7]鄭永曉.黃庭堅年譜新編[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34.
[8]黃寶華.黃庭堅評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