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英君 楊 躍
(華北科技學院,河北 廊坊 065201)
徘徊在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之間的靈魂
——后殖民語境下康拉德的經典小說《吉姆爺》
梁英君 楊 躍
(華北科技學院,河北 廊坊 065201)
康拉德是后現代文學的代表人物,《吉姆爺》既是其成名作又是其經典。本文旨在揭露小說在后殖民語境下主人公吉姆一波三折的人生經歷及其無法擺脫的人性弱點,是現實主義的不朽之作,體現了現實主義的延續,即自然主義的特征;以現實的筆觸彰顯了帝國主義殖民擴張時期小人物的彷徨、焦慮和無法避免的悲劇命運。
現實主義 自然主義 后殖民語境 人性 悲劇
一
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同是發源于19世紀中后期的法國文學思潮,都是對浪漫主義的反叛,一直關系密切。在文學史上,自然主義緊隨現實主義發生,受到現實主義傳統的影響,是現實主義傳統和自然科學革新組合的產物,這使它從問世之初起就注定要和現實主義糾纏不清。二者常被學界相提并論,甚至相混淆。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在真實性和客觀性上并沒有原則上的分歧,二者存在的共同點包括:具有共同的理論基礎,都認為真實是文學創作的生命;都擁有共同的創作原則;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文學對浪漫主義的反叛,決定了它們強烈排斥浪漫主義的夸張、想象、情感、虛構等主觀性因素,轉而強調真實客觀,將其視為文學的基本出發點和根本原則,要求文學直接、具體、真實、客觀地再現社會生活[1]。
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的差異主要表現為產生社會背景不同。現實主義產生時,工業革命帶來的驚喜和收獲,依然讓人們感到人類的偉大,人們可以不再逃避現實,追隨“浪漫”,而是樂于展現現實生活,品味生活;盡管到了后期現實主義作家看到資本擴張帶來的一些問題,同情貧苦、被壓迫種族和人們的不幸,但現實主義者依然愿意相信人性的善良,他們努力喚醒一些人所喪失的“人性”,于是形成了后來的“批判現實主義”思潮。自然主義作家們為這些受窮、受苦的人找到了自我安慰和放肆、墮落的“理由”。
現實主義的寫實性包括藝術表現的真實性和作家態度的客觀性及主觀傾向性。藝術表現的真實性指文學在表現形態上近似生活原貌,揭示生活偶然現象中的必然。作家態度的客觀性是指作家寫作忠于生活本身,不把主觀態度強加于生活對象,不粉飾生活,不掩蓋矛盾。自然主義一味強調真實和客觀,否定主觀情感和藝術虛構,它強調文學描寫的實錄性、資料詳盡性,開暴露小說和實錄小說之先河。從實質上看,自然主義是對現實主義的一種延續和發展、一種扭曲和片面化[2]。自然主義不顧“超我”、戰勝“自我”、充分展現“本我”的歷程。自然主義是特定環境下的“人”,是回歸自然性,擺脫社會性的“個體”生命。為何不顧世俗呢?這必然是在重壓下,在沖動下,在拋棄倫理道德的情況下的人的生活,一定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景象。即那里會有沖破禁區的放肆,會有讓人害怕的暴力,會有無法理解的粗魯,會有無法抑制的沖動,會有不合常理的決定……人在自然的世界里變得那么“原始”,好像又回到千年前的“進化階段”,沒有顧忌,只為生存。
“后殖民小說”覆蓋了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時期的一些小說,是指“殖民化時刻”并延伸至“當下”的“帝國化過程”所影響的“小說”[3]。
二
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是一位從波蘭貴族家庭走出的小說家,很小的時候就跟隨富有浪漫情調的父親開始漫長的浪跡天涯之旅,無祖國可言的動蕩不安的流放生活,父母的早逝,加劇了這種流放。他時常是一個“暫居的外鄉人”,駕船在法國、西印度群島、英國、南美、南洋群島、馬來半島、澳大利亞、非洲、剛果等地航行,并在1894年后放棄航行,開始自己的文學生涯。他創作了大量作品,最經典的是我們熟悉的《吉姆老爺》(Lord Jim 1900)。
二十世紀初是英國文學史上的現實主義文學時期。《吉姆爺》繼承了現實主義特點,具有自然主義發展初期的征兆,浸透了兩種傳統。在后殖民主義語境下這部小說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色彩,搭建了19世紀與20世紀文學作品之間的橋梁。小說開始時由一個全能的敘述者 (omniscient narrator),一種現實主義作品中常用的敘事方式,向讀者介紹一個叫吉姆的英國人[4]。這部小說可以整齊地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敘述吉姆在帕特納號(Patna)船上的經歷,第二部分敘述吉姆隱姓埋名,輾轉于東方各地,最后在叢林深處一個馬來人的居住地帕圖桑(Patusan)島上充當所謂“吉姆爺”的故事。主人公吉姆的一生似乎只在為一個失誤活著,為另一個失誤死去,實際上,他一生只犯了一個刻骨銘心的錯誤,本能的一跳。在這本能的一跳之前,他在帕特納號上做大副,年輕有為,雄心勃勃,決心在這個世界上混出個模樣。在一次遠航中,滿載一船香客的帕特納號將要深沒時,他對以船長為首的船上的官員不顧乘客性命、拼命爭奪有限的幾只救生艇的行為極為鄙視,不屑與他們為伍,決意和一船乘客共患難。但是,在關鍵時刻,他被恐懼和混亂嚇破了膽,那致命的一跳在本能的驅使下終于發生,他到底還是跳到了他曾經厭惡過的同伴中。但帕特納號并沒有沉沒,吉姆成了沒有責任感的丑聞人物,法庭因此而判他們失職罪,沒收航海證件。吉姆為逃避輿論,從一地躲到另一地,最后和一群幾乎與世隔絕的土著人和睦相處,贏得尊敬,成為“爺”;但正得意時,他以犯下錯誤,引咎請罪,演出一幕悲劇。故事以時間為順序,單線輔以多線敘事方式展現了一個小人物掙扎于一個現實世界的經歷。故事敘述者馬洛從三十幾章開始把最后的故事用書信的方式寫給一個“特權人物”,此人具有當時在白人中盛行的帝國主義態度。全書從整體敘事結構講沿襲了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小說的規律,從序曲發展到高潮及最后的尾聲,嚴實合縫地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吉姆這部作品中不是反面角色,也不是“中間人物”,而是一個正面形象,且是形象鮮明的一個正派人,不同于“帕特納號”船長,不同于切斯特,不同于科內利烏斯,也不同于布朗之流。他珍惜榮譽,跟那些無恥、背叛行為形成強烈的對照。當然他也不是浪漫主義小說中那種“高大全”式的英雄,他是我們當中的一員,一個自身有弱點的小人物,在需要展示英雄氣概的時候,本能的膽怯把他拉下了水,他感到悔恨,甚至想到游回即將沉沒的船上看看。被人救上岸后他不像船長那樣撒謊,面臨審訊,沒有再次逃脫,吊銷航海證書后,干哪一行都恪盡職守。在帕圖桑,用智慧和勇敢贏得當地人的信任和崇拜,最后以死表明心跡。吉姆的弱點是他太單純,太浪漫,這些弱點導致他的死亡,他還是值得人們佩服、同情。在這個世界上,有強烈的榮譽感,又有自覺的悔罪意識,并且最后能夠舍生取義的人畢竟是為數不多的。所以吉姆可以與現實主義小說中的任何藝術形象相媲美,是世界文學史上一個不朽的形象。
小說創作于自然主義發展進程中,吉姆的性格與氣質使他始終處于一種極端的孤獨中,因為他無法融入一個現實復雜世界。現實中所描繪的茫茫大海,眾多的人種,不同的語言,千差萬別的行業,形形色色的性格都使得這種孤獨顯得更加突出。
三
《吉姆爺》是一部對殖民主義,對具有殖民主義色彩的英雄主義予以揭露與批評真實、細膩地描繪了殖民者行徑的各個方面,對于殖民者的貪婪、墮落有深刻的觀察,體現了康拉德敏銳的反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視角。作者以真實的筆觸敘述了吉姆海上、島上的經歷,他一心希望做個“忠于職守的模范,就像書里的英雄那樣堅定不移”,可現實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無法戰勝自己的缺陷,無法戰勝自己與生俱來的性格。吉姆是個理想主義的殖民者,與以前冒險小說中的諸多殖民者不同,無法采取行動。在殖民主義自我塑造的戲劇中,歐洲人將自己的統治和規范強加于另一種文化,從而實現自我,而到了吉姆這里,這種實驗卻遭到災難性失敗[5]。小說在布局、敘事角度、創作手法等方面有意識地進行一系列革新,康拉德把福樓拜、莫泊桑和左拉的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的手法引入英國小說,又從英國小說那里繼承了探索道德問題的傳統。他融入了細膩的心理描寫、獨特的敘事手法,在并不復雜的情節中包含著對人性的矛盾、道德的沖突等多方面的探索。小說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吉姆爺》被稱為英國小說史上的一座豐碑。
[1]方成.美國自然主義文學傳統的文化建構與價值傳承.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1-10.
[2]張祝祥,楊德娟.美國自然主義小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20-23.
[3]Bill Ashcroft,G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The Empire Writes Back: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89:2.
[4]費小平.家園政治:后殖民小說與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63.
[5][英]艾勒克.博埃默.殖民與后殖民文學.盛寧等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69.
本文為華北科技學院科研基金項目《西方文學作品中自然主義與現實主義比較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3142014059;同時本文也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項目《英國文學經典作品的后殖民主義意識解讀》的交叉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WY2013B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