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紅
(武漢工程大學 外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從語用學角度解讀歧義
李金紅
(武漢工程大學 外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本文從語用學的角度探討了語用歧義的含義,分析了語用歧義產生的根源,并分析了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在有效避免語用歧義成功進行交際方面所起的作用。
語用歧義 合作原則 禮貌原則
歧義(ambiguity)作為一種常見的語言現象,也存在于英語中。在英語的運用中,除了詞匯歧義、語法歧義和結構歧義之外,還有一種更微妙、普遍的歧義現象。詞匯歧義和結構歧義可以同時被聽者或者讀者感知,在一定的語境中可以自動消歧;而對語用歧義的理解,則需要受話人具備相應的語用知識,經過語用推導,弄清發話人的意圖。本文擬從語用學的角度,闡明Grice的合作原則和Leech的禮貌原則在人們日常會話中的應用,以及對會話含義的理解,避免語用歧義而成功進行交際。
語用歧義的定義,學界歷來爭議頗多、意見不一。語用歧義與語用學有密切的聯系,必須在語用學范圍內進行研究。英國語言學家Leech認為,語用學主要研究語言在交際中是如何運用的,研究話語在語境中獲得的意義。他提出的語用假設中有一條是這樣的:The semantic representation(or logical form)of a sentence is distinct from its interpretation.(Leech 1983)意即:句子的語義代表(或邏輯形式)不同于其語用解釋。換句話說,話語的語用解釋就是實際傳遞的信息往往與句子本身的命題意義不完全相同,有時甚至完全不同。句子意義來自語言系統內部,是句子中各個組成部分的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總和。話語的意義是語境及各種語言外因素作用于句子意義之后的產物,它所包含的內容往往比句子意義要豐富得多。有的詞和句子在不同的場合用,就不是同一個意思。比如:“She is so beautiful!”“Beautiful?”在不同語境里表達不同的意義施事行為用意(illocutionary force,又稱言外之意)。奧斯汀(J.C.Austin)在《論言有所為》(1962)一書中指出,任何話語都具有施事行為用意。例如:Close the door.它實際上是一個歧義句。這里除了句子本身所表達的命題意義之外,在相應的語境條件下,還可能隱含有下列施事行為用意:
(i)命令:You must close the door.
(ii)指責:Why not close the door.
(iii)威脅:If you do not close the door,I will beat you.
(iv)警告:I will catch a cold if you do not close the door.
(v)請求:Please close the door.
在語言交際中,類似以上的情況很多。
語用歧義產生的根源,歸根到底,是用一個命題話語表達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施事行為用意,有間接言語行為引起的語用歧義,有修辭手法引起的語用歧義,等等。由于語言是信息載體和思想交流工具,不但有句法和語義信息,還能夠攜帶語用、社會、文化等內容,加之語用者的交際方式、社會背景、文化水準不同,必然會產生一些交際上的語用歧義。因此,如何準確地對話語做出語用解釋,理解其所要表達的施事行為用意,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便成了語用者的首要任務。筆者在此著重分析如何避免由會話含義引起的語用歧義。
在言語交際中,句子本身的意義和說話人使用這個句子表達的實際意義有時是不同的,這個實際表達的意義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會話含義(implication)。會話含義不是從語言系統內部研究語言本身表達的意義,而是根據語境研究話語的真正含義,解釋話語的言外之意。那么人們如何得知話語者的言外之意呢?
說到言外之意,即語用學上的“會話含義”(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就必須提到Grice的合作原則。1957年,哲學家Grice提出meaning-nn的概念,他認為meaning-nn(nonnatural meaning)的特征是:
S meant-nn z by uttering U if and only if:
(i)S intended U to cause some effort Z in recipient H
(ii)S intended(i)to be achieved simply by H recognizing that intended(i)
S-speaker,H-hearer,Uttering U-Sentence,Z-Some belief or volition invoked in H.
后來Grice對meaning-nn的理論做了補充和修改,在此基礎上于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則的概念,將其表達為:make your contribution such as is required,at the stage at which it occurs,by the accepted purpose or direction of the talk exchange in which you are engaged.(Levinson 1983)他認為合作原則是指導人們進行談話的一套原則,包括以下四條準則和一些次則:
The maxim of Quantity:try to make your contribution one that is true,specially,
(i)do not say what you believe to be false,
(ii)do not say that for which you lack adequate evidence.
The maxim of Quantity:
(i)make your contribution as informative as is required for the current purposes of the exchange,
(ii)do not make your contribution move informative than is required.
The maxim of Relevance:make your contribution relevant.
The maxim of Manner:should be perspicuous,and specifically:
(i)avoid obscurity;(ii)avoid ambiguity;(iii)be brief;(iv)be orderly.
這些原則要求人們說話誠實、相關、清楚,含有足夠的信息。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并不是在所有的場合下都嚴格遵守這些原則談話的。有時人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為了使談話達到某種效果,故意違反合作原則,這時,就要越過說話者表面的話語意義,理解說話人的真正意圖,避免歧義的產生,從而使自己順利地談話、成功地交際。這里有一個著名的例子:
Husband:That’s the phone.
Wife:I’m in the bathroom.
Husband:Okay.
從表面上看,這三句話是完全無關的,但丈夫和妻子之間仍溝通得很順利。妻子首先違背了合作原則中的關系原則,她并非只想告訴丈夫她在洗澡這件事,而是另有他意,即拒絕接電話,丈夫理解到了這層意思,說“Okay”,他并非對妻子在洗澡這一事實“Okay”,而是承諾去接電話。還有一個例子:孩子們要吃零食,母親同意由父親去買,但她講了這樣一句話:“But I Veto C-H-O-C-O-L-A-T-E.”在這句話中,母親用了一個不常用的拉丁詞,又把chocolate用拼寫的方式列出來,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方式原則。除了父親之外,孩子們顯然聽不懂,而母親不給孩子們吃巧克力的目的達到了。
僅有合作原則還不能完全解釋人們的談話行為。合作原則解釋了會話原則的產生,但沒有說明為什么人們常常不直接說出他們想表達的意思,由此“禮貌原則”(principles of politeness)應運而生。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禮貌原則,Leech又總結出了6條準則和12條此則,通常禮貌原則被表述為“盡量用禮貌的表述”。禮貌原則在談話中所起的作用比合作原則還重要,因為它使人們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因此,禮貌原則作為合作原則的有效補充,更全面地解釋了人們之間的交際行為,如:
A:Would you go with me to buy a dress?
B:I think Rose has a better taste than I do.
B違反了量的原則和關系原則,她用轉移視線的方法為自己脫身,遵守了禮貌準則中的同意次則 (agreement maxim),即盡量減少與別人的分歧,盡量增大與別人的共同點。
共知性會話含義的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上述接電話例子中,丈夫和妻子的共知信息是在洗澡間不能接電話;在吃零食那個例子中,談話雙方的共知信息是兩人都知道拉丁詞Veto表示“反對”,C-H-O-C-O-L-A-T-E是巧克力。
總之,Grice的“合作原則”與Leech的“禮貌原則”可以使說話者清楚講話者的意圖而不傷害對方,而且可以推斷出對方的言外之意,避免歧義,使得交際順利進行。
[1]Leech G.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1983.
[2]Stephen C.Levinson.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何兆熊.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9.
[4]戴煒棟等.簡明語言學教程(修訂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5]陳光偉.英語語用歧義初探[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1997(10).
[6]尹莉,黃學軍.語用歧義及語用效果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