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雨
(教育時報社,河南 鄭州 450000)
觀察、畫面表達與新聞攝影通訊員培訓
劉紅雨
(教育時報社,河南 鄭州 450000)
攝影從現實生活中選擇、捕捉客觀物體的視覺形象,組成畫面,揭示事物內在的本質,表達作者的情感、認識。文章從攝影教學的角度,對觀察、畫面表達與新聞攝影通訊員培訓展開論述。
觀察 畫面表達 新聞攝影通訊員培訓
攝影從現實生活中選擇、捕捉客觀物體的視覺形象,組成畫面,揭示事物內在的本質,表達作者的情感、認識。攝影不是對客觀事物的機械記錄,而是對現實生活的創造性把握。攝影作品中的形象是攝影家對生活深入觀察、藝術感知、獨立發現的具有表現力的典型形象。在對新聞攝影通訊員的教學中讓學生掌握攝影技術,準確地記錄客觀事物形象的同時,還應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力與攝影畫面的表達能力。本文從攝影教學的角度,對觀察和攝影畫面表達一些看法,以期得到同行批評、指正。
一
一切藝術的創作都離不開對生活的深入觀察,但觀察對于攝影創作更為重要。因為攝影創作必須直接攝取客觀物體的影像,離開對現實生活的直接觀察,就無法進行攝影創作。羅丹說:“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就是要開發學生的知覺潛能,發展學生的藝術知覺能力,讓學生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靈去想,努力在觀察中尋求發現。成功觀察的標志就是“發現”。一般來說,攝影教學開始時以講授攝影技術為主,隨著學生對攝影技術的掌握,逐步把重點轉移到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方面。實踐證明,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比教學生掌握攝影技術困難得多,一個攝影者甚至一生都在觀察與表達中探索。高明的觀察能力雖不可能保證一定可以拍出富有表現力的優秀作品,但是沒有這種觀察能力,要拍出富有表現力的優秀攝影作品是不可能的。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培養觀察能力應引導和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四點:
1.視覺選擇與固有觀念。人們觀看世界的活動,被證明是外部客觀世界本身的性質與觀看主體本性之間的互相作用。人在對外界觀察學習的過程中,每天都獲得大量信息,這些信息經過腦的分析、選擇,形成一定的認識、觀念。這種已有的認識、觀念使我們不再發掘那些信息可能具有的其他價值,形成先入之見,在我們的頭腦中成為一種“框框”。它使我們只能看到框框以內的事物,妨礙我們觀察框框以外的事物。然而客觀事物是立體的,多側的,而且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在不同時間觀察,它表達出來的性質、意義是不同的。所以不能以固定的框框去看它,這樣會丟掉現實生活中那些生動的、活生生的東西。用這種固有觀念觀察,很難發現新的東西,拍出的照片必然是概念化的。任何人都會有自己的固有觀念,學生平時看到的優秀作品,聽到的權威意見,課本上的插圖,在教學中教師的攝影作品、范例、構圖法則、取景、用光方法,等等,學生接受之后,如果不能靈活運用,則都可能成為框框,影響學生對豐富多變的現實生活深入觀察。要克服先入為主之見對觀察的影響,老師應帶領學生深入現實生活中,作去掉先入為主之見的觀察、拍攝學習。
2.深入觀察與事物概念。攝影觀察要深入細致,因為攝影是通過具體事物的影像表達的,作者的情感、認識寄附在具體形象之中,畫面上的一點、一線、一形,一個陰影、一片光線都具有一定的表達作用。它們的形狀、位置、大小及其之間的關系等對于畫面表達都非常重要。但是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由于認識的需要,幾乎為世界上每一種事物都貼上了一個無形的標簽——概念。人們習慣于用概念代替具體生動的感知,而不重視事物本身的具體性、豐富性及可知性。慢慢地習慣了用概念進行思維、不再具體深入細致地觀察了解周圍的事物。畫家莫奈說:“為了真正看清事物,必須忘掉我們所看事物的名稱。”在攝影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就必須讓學生深入生活,克服概念的束縛,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心靈想,在觀察中才會有自己的發現。
3.豐富聯想與靈活思維。成功的攝影作品是主體的情感,認識與客觀物象互相交流融合的結果。這種情景交融的中介就是聯想。在觀察中憑借聯想使眼前的景物生發出“形外之意”,使情與景會、意與象通,形成觀察者頭腦中的意象。這是一個復雜的形象思維過程。聯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是現實事物的某種聯系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在攝影觀察中,積極地進行聯想,如由蘋果想到甜,想到培育蘋果的辛勤勞苦;由長城想到偉大祖國的歷史,勞動人民的苦難,抗御侵略的精神,由一片黃葉聯想到秋天、豐收,等等。一個短暫的瞬間,人的腦海中可以產生無數聯想,形成不斷變化的聯想之網。聯想可以是這一事物與另一事物之間的聯想,也可以是因果關系的聯想、形象的聯想、情節的聯想、色彩的聯想……但聯想必須有引起聯想的條件,不是空想、胡思亂想。聯想以主體的知識水平、社會經歷、道德觀念、思想認識為基礎。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聯想。應要求學生不僅有豐富的聯想能力,更具有高尚的情趣。
聯想一般都有一個穩固的區域,如果這個區域太小或過于穩固,聯想就會千篇一律、思維呆板、公式化。因此,思維要有靈活性。攝影者要思路開闊、妙思泉涌,聯想呆滯就很難創作出優秀的攝影作品。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攝影構思就是現場構思,它和觀察幾乎是同步進行的,觸景生情,需要攝影者反應敏捷、思維靈活、當機立斷,作出快速反應。思維的靈活性同樣需要廣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作基礎。聯想能力和思維靈活性培養,要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
4.豐富而真摯的情感。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藝術是人們表達交流思想情感的語言,它表達交流的方式就是以情感人。科學家用科學的計算、分析、求證、實驗說服人;哲學家用嚴密的邏輯推理闡明自己的認識;而藝術家則只能用富有強烈的思想情感的作品打動人。攝影觀察的目的是找到一種寄托和表達作者情感、認識的形式。攝影創作中情感決定藝術想象的方向,是攝影創作的動力,情感為藝術想象組織材料。在觀察中,情感決定你發現事物的情感屬性。“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情人眼里出西施”。攝影觀察好像是透過攝影者的“情感濾色鏡”審視世界,所看到的是能滲透作者情感的“光波”。只有對勞動和勞動人民有深厚情感的人,才能觀察到一個普通勞動者被汗水濕透的脊梁,拍出《汗與水》這樣的歌頌勞動和勞動人民的照片。攝影需要用藝術家的情感剖析人生、剖析世界,啟迪人們對美的向往,對真理的追求。因此,在觀察中不僅應教學生用自己真摯的情感發現,用發現的客觀形象表現自己的認識、情感,而且要通過各種方式激發、培養學生對祖國、對人民的真摯情感。
二
攝影畫面是體現攝影作品內容的物質形式,是傳遞信息、表達思想情感的手段。任何攝影作品,只有符合攝影畫面的表達特征,才能為欣賞者所接受。攝影觀察的目的是從生活中選擇、捕捉客觀事物的可視形象組成畫面。在攝影教學中只有使學生了解攝影畫面的表達特征,才能將觀察中的發現用畫面形象表達出來。攝影畫面的表達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攝影畫面表達的直接依賴性。攝影借以表達的畫面形象,是由客觀現實中的物體影像“直接轉化”來的。攝影創作雖然需要豐富的想象力,但是借以表達的畫面形象必須是現實生活中可見物體的影像。
2.攝影畫面表達的具體性。攝影畫面表達的具體性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攝影畫面表達的是具體可感知的視覺形象。第二,攝影畫面上表達出來的形象,必然有其現實生活中所對應的具體事物。
3.攝影畫面表達的瞬間性。客觀世界處在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各種事物在每一個暫短的瞬間都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因此,有人說攝影藝術是瞬間藝術。被評為世界十大攝影名家之一的法國攝影家布勒松把“隨時隨地準備撲過去抓取生活中精彩鏡頭”作為他的藝術信條。他創立的“決定性瞬間”理論,就是指要特別注意從眼前展開的情況中抓取最動人心弦的一瞬間。前蘇聯攝影家提出 “典型瞬間”理論,主張選取不斷發展中的現實的最典型的瞬間。攝影教學要在培養學生敏銳觀察能力的同時,訓練學生具有瞬間敏感、瞬間預測能力和抓拍意識。
4.攝影畫面表達的整體性。成功攝影作品同其他藝術品一樣,是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一幅攝影作品的意義是畫面上各種因素相互關系的綜合。培養這種整體表達意識是攝影教學的重要任務。需要通過畫面的構圖理論的講解、對具體攝影畫面的剖析,分析在具體畫面上各個局部在整體表達中的作用學生才能明確理解。
觀察和畫面表達屬于攝影創作的范疇。教師的責任不僅是傳授創作的規律、特點,更要引導學生在規律特點的規范下進行創作實踐。而藝術創作必須涉及每個人的認識能力、想象能力、藝術氣質、創作思想、觀點愛好等,這些方面則有較大的個體差異。在教學生攝影創作實踐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具體指導,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不可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