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瑜 李祖來 杜忠寧 黃國雄 楊盛安
(昆明理工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基于專業導師載體制度下的經濟困難學生“三助”模式研究
——以昆理工大材料學院為例
劉瑞瑜 李祖來 杜忠寧 黃國雄 楊盛安
(昆明理工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學材料學院為例,分析了高校實行專業導師制度的現狀,以及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模式由“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轉變過程中,在理工類院校對學生的專業化要求程度高,并且就業主要傾向于專業技術方向的情況下,作者認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重點是科研創新能力的提高,從而提出在專業導師載體制度下的經濟困難學生“三助”模式,即助學、助能、助業,發展了專業導師制度的內涵,對專業氛圍的形成提供了可行的模式。
專業導師 經濟困難學生 科研創新能力 “三助”模式
由于我國高等教育工作機制的原因,專任教師的關注點主要在教學和科研,有很多專任教師對學生思想狀況、就業形勢等不夠了解,可謂是只授業而不傳道解惑。而輔導員由于專業的不同及工作性質的差異,關注點主要在學生的思想教育管理上,對學生的學業、崗位技能不了解,可謂是傳道解惑但無法有效授業,學生教育與管理形成了兩支隊伍,沒有有效融合,難以形成合力。
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均實行學分制管理模式。但由于本科生基本上都是直接由高中階段教育進入大學階段,其社會和工作閱歷幾乎是空白的,對高校的學分制管理模式、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等要求不甚了解,加之學分制管理模式的復雜性和與高中教育管理的差異性使大學生無所適從。“專業導師制度”就是為了避免學生盲目地選擇,較好地適應學分制的管理,提高教學質量[1]。當前很多高校實行了專業導師制度,希望通過專業導師與學生的交流,在思想、專業、科研等各個方面進行有效溝通,實現教學相長。例如我院的專業導師隊伍在2009年就建立了,一般由具有副高職及其以上職稱,有較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較好的工作業績和學術造詣,了解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計劃、各教學環節的相互關系及全程培養內容的專業教師擔任。目前專業導師的工作職責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專業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指導學生合理安排學習進程和學習內容,進行專業學術上的引導,組織、指導學生參加科技學術活動、大賽和專業學術講座;培養學生自主、自律意識和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指導學生選課、考研及就業工作。我院為規范化管理專業導師隊伍,要求專業導師每學期至少組織小組學生集中三次學習,分別于學期初、期中、期末組織學生進行學業指導,開展專業與學科動態等方面的教育,并填寫《導師工作手冊》,提交學院考核。此外,我院對此形成了相應的考核獎勵制度,對于合格的專業導師給予績效獎勵。
通過這幾年的努力,我院學生的專業文化學術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也有一定的提高。特別是近兩年時間里,學院因科研成果顯著的特殊人才保送研究生逐年增多,由過去的一個也沒有逐漸增加到每年有4—5個,學生整體的科研能力都在不斷增強。然而當前的專業導師制度交流形式單一,主要以導師見面會為主,而每學期見面次數少,效果不佳;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沒有專業知識,專業導師開始還能以專業科普的形式與同學們交流,但時間一長,話題逐漸減少,導師見面會也逐漸變成少部分同學的座談會,學生的興趣逐漸降低;另外,對學生沒有任何考核要求,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完全被調動起來,學生的反應不積極,降低了導師的積極性,造成了惡性循環。
目前,全國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的在校生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占在校生人數的20%,少數地區、部分高校和某些特殊的專業中,比例超過了40%[2]。當前,我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占學生總數的30%左右,這些學生大都來自貧困山區、農村,在生活和經濟上有國家和學校的資助,如何提高這部分學生的自助能力,一直是我們所關心和關注的問題。特別是理工類院校的學科專業化程度相對較高,學生畢業后主要是到企業從事相關工作,例如在我院根據往年的就業數據分析,在本專業就業的學生大約占學生總人數的90%以上,因此在專業領域找到滿意度較高的工作才是真正讓學生以后能“自助”的根本。
為了使經濟困難學生能在未來更好地“自助”,必須重視培養經濟困難學生的科研實踐與創新能力。例如我院是研究教學型學院,教師具有較高的學歷、較強的科研能力、較高的學術水平,同時擁有良好的科研平臺。基于這樣優越的科研條件,如何豐富專業導師制度的內涵,使這一制度更好地發揮其優勢,使學生的專業學術科研水平有更大的提高成為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實行專業導師制是一種新的教書育人機制,導師指導學生的過程必須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和指導計劃,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點開展指導,對學生的發展方向提出有益的建議,指導和督促學生參與導師科研課題研究,建立完善的任務考核機制,才能真正達到實行專業導師制度的目的。經濟困難學生“三助”模式是在原有的專業導師制度下發展的新載體模式,分為助學、助能、助業三個方面,除了原有的工作職責和職位要求以外,在活動的載體上也做了延伸。
(一)專業導師發揮“助學”功能,實現成長指導。
助學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一個是專業文化氛圍。以對接工業文化為結合點,培育學生職業人文素質。專業導師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有效地傳遞了行業文化和企業價值觀,使經濟困難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觸并深刻體會到工業文化的內涵,了解和學習相關行業的職業規范、職業準則、職業禮儀,形成正確的職業態度和職業習慣,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我職業素養。提高學習能力的活動載體有文獻檢索培訓、專業論文寫作培訓等。
(二)專業導師發揮“助能”功能,實現專業指導。
助能中的“能”重點指“專業能力”,包括科研能力、綜合應用專業知識的能力、社會實踐的能力。提高科研能力的載體為高年級的科研團隊雙選和低年級的“四每”活動,即每日一個知識貼士、每周一個學術交流、每月一個專業論壇、每學期評一個精品。科研團隊雙選活動,是學院12個教師課題組分別對自己的研究方向進行展示,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報名,經過導師篩選后,在大三時就可以提前進入實驗室進行學習。“四每”活動是通過新媒體,如微信、QQ群等,以及學院的宣傳欄,每天發布專業知識小貼士;對低年級學生由專業導師提出一些科普小課題供學生選擇,學生通過資料查詢,開展研究、綜述論文寫作等營造專業知識的學習氛圍;每月對開展的研究進行匯報和總結,不同小組之間互相分享學習的成果;每學期通過課題答辯,提交作品或成果,評出優秀的成果,給予展示的平臺。提高綜合應用專業知識的能力的載體主要有院金相大賽、憶寶大賽等。通過學科競賽,以賽代訓,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動手能力、競爭能力、自學能力和綜合應用專業知識能力。
(三)專業導師發揮“助業”功能,實現發展指導。
助業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深入了解一個產品或企業(行業),即組織學生開展市場或企業(行業)調查,比較全面地了解一個產品或企業(行業),包括產品知識、企業概況、行業市場環境、崗位職責、業務工作規范等,突出培養學生產品鑒別能力、市場調查能力、推銷能力、談判能力、與人共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提高社會實踐的能力活動載體為企業參觀、寶石市場調研、創業實踐基地活動。二是專業導師參與經濟困難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一方面,積極為學生就業做好推薦、聯系工作,使學生感受到導師的關懷,讓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落到實處。另一方面,將就業目標與準工作人員培養方案結合起來,在培養學生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上下工夫,使經濟困難畢業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不斷學習、國際視野和較強實踐能力的工程師。活動的載體有:職業禮儀培訓、行業規范沙龍等。
基于專業導師載體制度下“三助”模型訓練體系,可以為廣大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活動載體形式。助學支線提供的實踐類的平臺例如文獻檢索培訓、專業論文寫作培訓、學科競賽讓同學們學以致用,在反向結合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情況讓助學工作形成觀念意識上的吸引力,將常規的課堂教學未能體現出的學習吸引力充分釋放給學生,真正提高了他們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助能支線對應的是專業導師的工作重點,在通過助學體系釋放出來的學習吸引力之后,通過助研模型中的“科研團隊雙選”和“四每計劃”將學生的導向由被動指示型轉變成積極動手型,進一步提高科研實踐動手能力,另外學科競賽提供使學生學以致用,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助業支線為學生提供了認識社會的平臺,使專業知識與社會接軌。一方面企業參觀、寶石市場調研、創業實踐基地等活動使所學知識與企業和社會做出鏈接。另一方面導師進行就業指導,推薦學生到工作崗位,逐漸達到最終的“授人以漁”的目的。
將專業導師和輔導員的崗位工作,建立了兩者之間的聯動機制,實現教學指導與生活管理的無縫對接。導師與輔導員的聯動不僅整合了優勢教育資源、優化了學生管理工作,而且有效增進了師生之間的認同,并對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全面提高了經濟困難學生的綜合能力,體現了教學與育人的雙重價值。
[1]張惠典.對本科院校實行“專業導師制”的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7:15-17.
[2]劉平,劉丹,樊耔君.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現狀與管理策略探討[J].管理觀察,2012.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