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霞
幼兒階段是人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大腦結構和機能發展尤為最旺盛,可塑性很大,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俗話說“五歲成習,六十亦然”,意思是說習慣在幼兒時期就形成了,一旦形成以后就終身很難改變了。因此一個人從小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成了他一生永恒的財富。那么應該從哪些方面抓好幼兒良好行為養成教育呢?筆者結合十多年幼兒教育教學實踐,淺談以下幾點。
一、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是在學習各種知識、掌握各種技能等方面由重復練習而固定下來并變成需要的一種行為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在科學訓練的基礎上,經過多次練習而形成的自覺行動。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制約著學習成績的高低與優劣。實踐證明:學習成績優異的人,學習習慣大都很好;有多少人很聰明,但學習成績不理想,其學習習慣都不好。因此在幼兒教育中要大力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教育幼兒要有正確的書寫姿勢、寫字要專心,力求工整清楚;作業要認認真真的完成;上課集中精力聽講,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要培養幼兒勤學好問、勇于質疑的精神,激發和培養幼兒濃厚的學習興趣,熱愛科學的好品質。要讓幼兒懂得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培養他們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不畏困難、堅忍不拔、樂觀進取的心理品質。當然方式方法應該多樣化,生動活潑、易于幼兒接受,切忌簡單說教。要寓教育于游戲中,寓教育于故事中。如我在教學中選用一些帶有幻想性的故事和有韻律的歌謠不厭其煩地給孩子講,像《白雪公主》、《賣火柴的小女孩》、《狼來了》、《小紅帽》等,很容易吸引孩子并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并告訴孩子,這些美好的故事都是從書上讀來的,識字以后就可以自己讀這些故事了,讓孩子從小就對讀書有一種美好地向往與興趣,從而培養其熱愛學習的習慣。
二、培養幼兒良好的勞動習慣
霍姆林斯基說:“兒童高尚的心靈是在勞動中逐漸培養起來的,關鍵是使兒童從小就參加勞動,使勞動成為人的天性和習慣”。愛勞動不但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美德,同時也可磨練人意志,陶冶人的情操。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家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十分溺愛,是家中的小太陽,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久之便養成了懶惰、自私、依賴、任性的不良習性。培養勞動習慣非常必要。當然孩子勞動不是為了創造財富,而是為了培養初步的勞動習慣,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學會洗手、洗臉、吃飯、穿脫衣服、系鞋帶、學著疊被子等,另外幫家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擺碗筷、擦桌、掃地、倒垃圾等等。比如我每天都要求早到的幼兒為大家擺放好桌椅,幫助擦桌上的灰塵,揀教室和校園內的紙屑果皮,讓值日生每天整理圖書角,帶幼兒一同到種植園除草,管理種植區等,以此培養幼兒的服務意識和勞動興趣,持之以恒,反復強化,使他們養成了愛勞動的習慣。
三、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
良好的衛生習慣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前提,也是事業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反映一個人的精神風貌,更是一個人良好素養的外在表現。衛生習慣包括飲食、起居、排便、衛生等習慣,做到按時睡覺、按時起床、定時吃飯,不挑食、不偏食、細嚼慢咽,飯前便后要洗手、早晚刷牙、飯后漱口、不玩臟的東西等。針對班上幼兒挑食、偏食的突出的問題,我舉行主題班會,向幼兒宣講各種食物的好處,編成歌謠教孩子唱,給他們講偏食的害處,號召大家樣樣食物都要吃,樣樣吃才能身體棒。為了培養孩子講衛生的習慣,我為孩子立下一系列規矩,如:餐前便后必須洗手,進餐時不準將飯菜弄撒得滿桌滿地,吃飯時不玩玩具、不看書、不看電視,飯后要擦嘴巴、漱口,要吃完最后一口飯才能離開座位、不準在校園教室扔紙屑果皮。又比如睡覺前要養成小便習慣,必須洗腳,學會自己脫衣服,同時要養成疊好不亂放衣服的好習慣,逐漸養成愛清潔、講衛生好習慣。
四、培養幼兒文明有禮貌的習慣
中華民族歷來是富于文明禮貌的民族,文明禮貌的傳統源遠流長。文明禮貌看起來是外在行為的表現,實際上它反映著人的內心修養,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尊重的友好關系,也是一個人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對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文明禮貌教育首先要讓孩子學習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如“您好”、“請”、“謝謝”、“對不起”、“請原諒”;要求幼兒上學、放學要向爸爸媽媽和老師問好、做“再見”;在街上遇見老師要主動打招呼,叫“老師好”。其次要注意訓練孩子舉止文明,站有站相,坐有坐姿,養成不打人、罵人,不說臟話怪話、不爭搶玩具、放學自覺排隊的習慣;要讓孩子懂得如何尊敬老師,尊重長輩,尊重他人。另外還要讓孩子和更多的人接觸,認識各種各樣人際關系,懂得如何禮貌的稱呼叫人,知道在各種不同的環境和場合人與人之間怎樣交往。如家里來了客人,要有禮貌地問候,別人問話要認真傾聽,并有禮貌地回答;在父母和客人講話時不要隨意打擾,客人走了要送別。到別人家里做客要先問候,不要亂翻東西,得到允許后才能玩人家的玩具。
五、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
一個好習慣的形成肯定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新《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蔽页@眉议L會和家長接送幼兒的時候,向家長介紹培養良好習慣的方法,讓家長知道習慣培養的重要性,講講幼兒園對幼兒良好習慣培養的目標與要求,特別強調注意家園配合,形成合力。有的孩子在幼兒園有良好的習慣,回到家里就變了。主要原因就在于幼兒園有較嚴格的規范,有良好的激勵機制;而家長沒有制定嚴格的規范,對幼兒要求不嚴,或要求不一致,時嚴時松,或對子女溺愛、嬌寵。而某項規定一旦破例,便前功盡棄,良好的習慣也難以形成了。再者告訴家長,由于孩子的可塑性、模仿性強,父母的言行舉止,對他們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是他們的第一個老師。因此,家長要發揮表率作用,注意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另外,還要采用恰當的教育方法,要注意循序漸進。如孩子學穿衣服扣錯了紐扣,吃飯把米粒弄到了地上,做事時不小心損壞了東西,家長不能一味地斥責孩子,要用贊賞的目光去肯定他們活動中的積極因素,加以方法的指導,對孩子要多用賞識教育。不僅要告訴孩子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還必須告訴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如何才能做的更好。
總之,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園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學習知識重要。它需要社會、家庭、幼兒園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只要我們思想上高度重視,措施得力,嚴格要求;只要我們堅持不懈,耐心抓、反復抓、抓反復,最終能促進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從而為孩子以后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尋烏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