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
不少教育家都有關于激發學生興趣的名言.愛因斯坦的名言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皮亞杰在《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的書中也曾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兩位名人都告訴我們興趣在學生學習中的重要性.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每一位教師都會根據自己的理解、愛好在教學中各顯神通.一般來講,基本上是以刺激學生感官去活躍、發散學生思維.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也多維度地激趣,但以振奮學生的主體精神為主,收到不錯的教學效果,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一、疑義相與析
學生是來學習的,學習中有疑問非常正常,問題是有了疑問如何解決?是教師講授解決,還是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如果按照“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常規做法,學生有了疑問,教師理當講解,但這樣做顯然又走上了滿堂灌的老路.我的做法是: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有了問題,學生討論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教師再適當點撥.這種做法正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因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疑義相與析”,就是讓學生主體去提問、分析、解決.呂叔湘先生曾說:“教師培養學生,主要是教會他動腦筋,這是根本,這是老師給學生的最寶貴的禮物.”教學實踐也告訴我們,學生主體的能動性得到了有效的發揮是最好的激趣,“相與析”的過程就是調動主體興趣的過程,它的長效性絕對優于那些受感官刺激的臨時激趣手段.例如學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好幾種.比如,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兩角和它們的夾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兩個角和其中一個角的對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斜邊和一條直角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怎么去判定?學生初學時,我或讓學生自己提問,或教師提問,通過質疑,發現問題,然后教師適當點撥讓學生討論解決.這里,三角形判定的方法就是疑點,也是激趣的觸發點,學生在有疑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分析、鉆研、解決.這一章的教學基本上就是在學生“相與析”的基礎上完成的.很難想象,沒有學生主體性的積極參與,只有教師的講解,是怎么也不可能高質量地完成這一章學習任務的.這種疑問激趣的最大特點就是學生主體的良性互動,主體精神的充分張揚.
二、作業互評改
作業批改,在傳統教學中一直是教師的專利,在學生眼中也被視為神圣而不可動搖.但無數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批改數學作業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發揮,他們只看打鉤還是打叉,至于為什么打鉤或打叉,并不關心.如何扭轉這種局面?我在這方面常有“偷懶”之舉,即教師改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其余的部分讓學生去改.教師改主要是掌握“這次”作業中的優點與不足,以便針對實際在下堂課的教學中予以糾偏.讓學生改,目的有兩個,一是給他們一個復習鞏固、糾正錯誤的平臺,讓他們在過程中領悟錯在何處、怎樣糾錯,今后的作業中又如何避免再錯.另一點,我認為,其實,作業互評改還是種激趣的新法,你想啊,學生拿到了同學的作業本會有多興奮,我們也能批改作業,也能當老師了,多新鮮吶!學生的興趣就來了.也就是說,作業互評改觸動了學生的興趣點,激活了他們的主體意識,會使他們始終處于不但想學、而且想學好這樣一種亢奮的狀態中.作業互評改,可分為當堂評改和課后評改兩種,當堂評改又有同桌互改、小組互改、班級評改幾種.要用哪種方法,全看學生作業的實際情況.
需要說明的是,當堂評改,教師必須“身入”到學生中去,因為初中學生年齡還小,自覺性不夠,教師“身入”,與學生共探討,可以融洽師生關系,有效提高作業評改質量.
三、堅持常激勵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曾說:“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比爾蓋茨在母親節寄給母親的卡片上這樣寫:“我愛您!媽媽,您從來不說我比別的孩子差,您總是在我所干的事情中,不斷尋找值得贊譽的地方;我懷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時光.”名家關于激勵孩子的名言讓我在教學中一直堅持激勵學生這種做法.我相信,每一個教師都會表揚學生,這是毋庸置疑的.關鍵是你是否能夠一直堅持,是否對后進生也能做到一直激勵,而絕少批評.我覺得,這也是教師能否有效提升學生主體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頭腦中始終須有這么一種理念,即教師一肩挑著祖國的現在,一肩挑著祖國的未來.看起來是在培養學生的現在,其實就是在培養祖國的未來,因此,課堂上,我從來不去批評學生,只會增強學生的信心.面對學生的作業,我大都會給出鼓勵性評語,即使有錯,給出的也是商討性評語,不會去傷害哪怕是他們的一點點自尊心.
數學教學的激趣,沒有固定的模式,當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變化,這就需要教師的睿智、寬宏的氣量和靈活的方法.應該明白,激趣只是手段,其目的是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責任編輯 黃桂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