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黃正
[摘要] 目的 探討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聯合地塞米松治療小兒重癥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療效觀察。 方法 將120例小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小劑量組和大劑量組,每組各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采用地塞米松注射液治療,大劑量組患兒給予丙種球蛋白400mg/(kg·d),1次/d,連用5d;小劑量組患兒給予丙種球蛋白200mg/(kg·d),1次/d,連用5d,觀察比較三組臨床療效,血小板上升時間,血小板恢復正常時間,出血停止時間。 結果 小劑量組與大劑量組臨床療效,血小板上升時間,血小板恢復正常時間,出血停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丙種球蛋白聯合地塞米松能夠顯著改善小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臨床癥狀,迅速提高血小板數,同時小劑量丙種球蛋白與大劑量治療效果相當,治療費用更低,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地塞米松;丙種球蛋白;劑量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中圖分類號] R725.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21-90-03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是臨床上以皮膚、黏膜自發性出血,血小板減少及血塊收縮不良為特點的一種疾病[1],該疾病多見于兒童,病情往往進展迅速[2],傳統治療方法一般治療藥物為糖皮質激素,大劑量丙種球蛋白,但丙種球蛋白的大量使用往往給患兒家庭帶來沉重經濟負擔,本研究對2010年10月~ 2012年6月于本院治療的120例小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0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患兒120例,其中男63例,女57例;年齡11個月~12歲,平均(5.6±1.7)歲;入院前病程2~11d,平均 (5.8±1.3)d;血小板<10×109/L者54例,(10~25)×109/L者6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血液學組制定的ITP診斷標準[3]。臨床表現:所有病例均有皮膚黏膜瘀斑、瘀點,均為首發病例。多數病例發病前1~2周內有病毒感染史[4]。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小劑量組和大劑量組,每組各40例,三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基礎治療及安絡血,維生素K1等藥物對癥支持治療,有感染者進行抗感染治療。對照組:地塞米松注射液(上海現代哈森藥業有限公司,H41021924)每日1.5~2mg/kg,溶于10%葡萄糖溶液100~200mL靜脈滴注,1次/d,連用5d,如血小板恢復正常,改潑尼松口服維持,每日1~1.5mg/kg,1次/d,1~3周內逐漸減量停藥。在此基礎上大劑量組同時加用靜脈人血丙種球蛋白(IVIG)(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S10970081)400mg/(kg·d),1次/d,連用5d。小劑量組患兒同時加用靜脈人血丙種球蛋白(IVIG)(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S10970081)200mg/(kg·d),1次/d,連用5d。治療期間所有患者均嚴密觀察并記錄出血傾向變化情況及藥物不良反應。每日復查1次血小板計數。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三組治療前后出血癥狀,體征變化,血小板上升時間,血小板恢復正常時間及出血停止時間。
1.4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張之南《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判定療效[5],分為:顯效:治療后2周內,血小板恢復正常,無出血癥狀,持續3個月以上;有效:治療后2周內,血小板升至50×109/L或較原水平上升30×109/L以上;無效:血小板及出血癥狀無明顯改善或惡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大劑量組總有效率為92.5%,小劑量組總有效率為90.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5%,兩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三組血小板上升時間,血小板恢復正常時間及出血停止時間比較
大劑量組與小劑量組血小板上升時間,血小板恢復正常時間及出血停止時間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不良反應
三組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均未發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3 討論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是兒科血液系統常見的出血疾病,表現為皮膚黏膜或內臟出血,其中顱內出血是本病最常見的致死病因[6],目前公認該疾病為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小板表面有抗血小板的自身抗體,導致致敏的血小板被單核巨噬和破壞,血小板持續減少,骨髓象巨核細胞障礙,致使出血時間延長。
糖皮質激素一直作為臨床上首選的治療ITP的首選藥,能減少自身抗體形成與抗體結合,促進己結合抗體解離;抑制Fc受體及C3b受體功能,減少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對血小板的吞噬作用;刺激骨髓造血及血小板成熟和釋放,對緩解ITP出血癥狀和抑制自身免疫反應有重要作用[7]。人血丙種球蛋白是一種從健康人血液中提取的血液制品,含正常人體血中存在的多種抗體,能抑制自身抗體的發生,有增強體液免疫的作用。目前認為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可以阻斷巨噬細胞表面的Fc受體中核血小板自身抗體,并抑制其產生及血小板的結合,從而減少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對血小板的破壞[8]。糖皮質激素與人血丙種球蛋白聯合使用可迅速升高血小板及抑制自身免疫反應,同時丙種球蛋白還可防止激素導致的免疫力下降造成并發感染等[9],尤其對于重癥ITP患者更是首選治療方法。endprint
丙種球蛋白是特異性免疫球蛋白,是從血液中提取的血液制品,純度高,靜脈注射后使體內免疫球蛋白迅速增加,競爭抑制血小板相關抗體與血小板表明糖蛋白結合[10],同時大劑量的丙種球蛋白還可以封閉巨噬細胞受體,并抑制巨噬細胞對血小板的結合與吞噬,并且大劑量的丙種球蛋白可以在血小板上形成保護膜來抑制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或者變異復合物與血小板結合,進一步減少血小板被吞噬細胞吞噬破壞[11]。
本次研究中,大劑量組總有效率為92.5%,小劑量組總有效率為90.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P>0.0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5%,兩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劑量組與小劑量組血小板上升時間,血小板恢復正常時間及出血停止時間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未發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從而說明使用丙種球蛋白聯合糖皮質激素治療小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效果優于單獨使用糖皮質激素,且兩種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效果相當。
綜上所述,對于小兒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使用地塞米松聯合丙種球蛋白治療具有較好療效,可顯著提高臨床總有效率[12-14],緩解患兒出血癥狀,血小板的上升時間,恢復時間均明顯提前,且安全性好,同時使用小劑量丙種球蛋白和大劑量治療效果相當,且治療費用較低,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陳祺棠,王緝干.小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發病機制及治療進展[J].醫學綜述,2012,18(7):1062-1065.
[2] 武國霞,韓靜,韓潔,等.小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急性至慢性的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08,26(9):792-795.
[3] 羅春華,廖清奎,賈蒼松.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診療建議(修訂草案)[J].中華兒科雜志,1999,37(1):50-51.
[4] 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79-280.
[5] 吳潤暉.兒童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研究進展[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3):161-164.
[6] 黃云峰.兩種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聯合激素治療小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5):16-17.
[7] 趙衛紅,華瑛,盧新天,等.單次小劑量靜脈輸注免疫球蛋白提升血小板作用觀察[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2,27(11):863-865.
[8] 王珍,袁曉軍,顧龍君.兒童難治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治療進展[J].國際兒科學雜志,2009,36(1):69-71.
[9] 李亞瓊.IVIG聯合糖皮質激素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療效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2,20(5):19-20.
[10] 楊玉湘,楊堯.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08例臨床分析[J].醫學信息,2011,24(12):318-319.
[11] 金恩順,黃寶仁.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J].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6,6(18):1682-1684.
[12] 夏軼姿,朱寶玲,鄭育.大劑量地塞米松及丙種球蛋白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08,24(17):3051-3052.
[13] 李亞紅.小劑量利妥昔單抗聯合地塞米松治療難治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3例[J].疑難病雜志,2011,10(6):458-459.
[14] 譚艷飛.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聯合激素治療小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26):60-62.
(收稿日期:2014-08-07)endprint
丙種球蛋白是特異性免疫球蛋白,是從血液中提取的血液制品,純度高,靜脈注射后使體內免疫球蛋白迅速增加,競爭抑制血小板相關抗體與血小板表明糖蛋白結合[10],同時大劑量的丙種球蛋白還可以封閉巨噬細胞受體,并抑制巨噬細胞對血小板的結合與吞噬,并且大劑量的丙種球蛋白可以在血小板上形成保護膜來抑制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或者變異復合物與血小板結合,進一步減少血小板被吞噬細胞吞噬破壞[11]。
本次研究中,大劑量組總有效率為92.5%,小劑量組總有效率為90.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P>0.0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5%,兩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劑量組與小劑量組血小板上升時間,血小板恢復正常時間及出血停止時間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未發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從而說明使用丙種球蛋白聯合糖皮質激素治療小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效果優于單獨使用糖皮質激素,且兩種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效果相當。
綜上所述,對于小兒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使用地塞米松聯合丙種球蛋白治療具有較好療效,可顯著提高臨床總有效率[12-14],緩解患兒出血癥狀,血小板的上升時間,恢復時間均明顯提前,且安全性好,同時使用小劑量丙種球蛋白和大劑量治療效果相當,且治療費用較低,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陳祺棠,王緝干.小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發病機制及治療進展[J].醫學綜述,2012,18(7):1062-1065.
[2] 武國霞,韓靜,韓潔,等.小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急性至慢性的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08,26(9):792-795.
[3] 羅春華,廖清奎,賈蒼松.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診療建議(修訂草案)[J].中華兒科雜志,1999,37(1):50-51.
[4] 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79-280.
[5] 吳潤暉.兒童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研究進展[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3):161-164.
[6] 黃云峰.兩種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聯合激素治療小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5):16-17.
[7] 趙衛紅,華瑛,盧新天,等.單次小劑量靜脈輸注免疫球蛋白提升血小板作用觀察[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2,27(11):863-865.
[8] 王珍,袁曉軍,顧龍君.兒童難治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治療進展[J].國際兒科學雜志,2009,36(1):69-71.
[9] 李亞瓊.IVIG聯合糖皮質激素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療效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2,20(5):19-20.
[10] 楊玉湘,楊堯.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08例臨床分析[J].醫學信息,2011,24(12):318-319.
[11] 金恩順,黃寶仁.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J].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6,6(18):1682-1684.
[12] 夏軼姿,朱寶玲,鄭育.大劑量地塞米松及丙種球蛋白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08,24(17):3051-3052.
[13] 李亞紅.小劑量利妥昔單抗聯合地塞米松治療難治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3例[J].疑難病雜志,2011,10(6):458-459.
[14] 譚艷飛.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聯合激素治療小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26):60-62.
(收稿日期:2014-08-07)endprint
丙種球蛋白是特異性免疫球蛋白,是從血液中提取的血液制品,純度高,靜脈注射后使體內免疫球蛋白迅速增加,競爭抑制血小板相關抗體與血小板表明糖蛋白結合[10],同時大劑量的丙種球蛋白還可以封閉巨噬細胞受體,并抑制巨噬細胞對血小板的結合與吞噬,并且大劑量的丙種球蛋白可以在血小板上形成保護膜來抑制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或者變異復合物與血小板結合,進一步減少血小板被吞噬細胞吞噬破壞[11]。
本次研究中,大劑量組總有效率為92.5%,小劑量組總有效率為90.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P>0.0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5%,兩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劑量組與小劑量組血小板上升時間,血小板恢復正常時間及出血停止時間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未發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從而說明使用丙種球蛋白聯合糖皮質激素治療小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效果優于單獨使用糖皮質激素,且兩種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效果相當。
綜上所述,對于小兒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使用地塞米松聯合丙種球蛋白治療具有較好療效,可顯著提高臨床總有效率[12-14],緩解患兒出血癥狀,血小板的上升時間,恢復時間均明顯提前,且安全性好,同時使用小劑量丙種球蛋白和大劑量治療效果相當,且治療費用較低,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陳祺棠,王緝干.小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發病機制及治療進展[J].醫學綜述,2012,18(7):1062-1065.
[2] 武國霞,韓靜,韓潔,等.小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急性至慢性的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08,26(9):792-795.
[3] 羅春華,廖清奎,賈蒼松.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診療建議(修訂草案)[J].中華兒科雜志,1999,37(1):50-51.
[4] 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79-280.
[5] 吳潤暉.兒童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研究進展[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3):161-164.
[6] 黃云峰.兩種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聯合激素治療小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5):16-17.
[7] 趙衛紅,華瑛,盧新天,等.單次小劑量靜脈輸注免疫球蛋白提升血小板作用觀察[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2,27(11):863-865.
[8] 王珍,袁曉軍,顧龍君.兒童難治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治療進展[J].國際兒科學雜志,2009,36(1):69-71.
[9] 李亞瓊.IVIG聯合糖皮質激素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療效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2,20(5):19-20.
[10] 楊玉湘,楊堯.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08例臨床分析[J].醫學信息,2011,24(12):318-319.
[11] 金恩順,黃寶仁.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J].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6,6(18):1682-1684.
[12] 夏軼姿,朱寶玲,鄭育.大劑量地塞米松及丙種球蛋白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08,24(17):3051-3052.
[13] 李亞紅.小劑量利妥昔單抗聯合地塞米松治療難治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3例[J].疑難病雜志,2011,10(6):458-459.
[14] 譚艷飛.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聯合激素治療小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26):60-62.
(收稿日期:2014-08-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