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永浩
[摘要] 目的 分析重癥監護室(ICU)內痰培養致病菌分布情況及對藥物的敏感性,指導ICU內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 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ICU 2010年1月~2013年12月1167例痰標本培養分離出的病原菌及藥物敏感性結果。 結果 共分離病原菌592株,陽性率50.73%。革蘭陰性菌401株,占67.74%,革蘭陽性菌152株,占25.68%,真菌39株,占6.58%;初次痰培養陽性分離率21.18%,3d后陽性分離率89.71%,治療后陽性分離率42.20%,三者之間有明顯差異。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為最常見的多重耐藥菌,耐藥菌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結論 革蘭陰性桿菌是ICU內肺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且多重耐藥現象較嚴重。在ICU住院時間越長感染率越高。預防交叉感染、及時監測病原菌變化及耐藥趨勢對臨床治療至關重要。
[關鍵詞] ICU;痰培養;耐藥性
[中圖分類號] R446.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21-126-03
重癥監護室(ICU)大多數患者病情危重且復雜多樣,存在多器官功能障礙,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檢查治療較多等因素,是醫院感染的高發區,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ICU常見致病菌的耐藥問題日益嚴峻,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1-2]。了解ICU痰培養致病菌株的分布和耐藥情況,對于ICU合理應用抗生素具有指導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綜合ICU送檢的痰標本。痰標本培養前先行涂片,鏡檢示白細胞與上皮細胞的比例>2.5者為合格痰[3],不合格者重留。
1.2 細菌培養鑒定及藥敏分析
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要求進行,觀察菌落形態、涂片、革蘭染色。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動細菌鑒定儀,藥敏結果的判斷使用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研究所推薦的標準判斷。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病原菌分布
本院ICU病房2010年1月~2013年12月送檢的痰標本共1167例,其中分離培養出陽性標本有592份,陽性分離率為50.73%。革蘭陰性菌401株,占67.74%,革蘭陽性菌152株,占25.68%,真菌39株,占6.58%;革蘭陰性菌中,主要有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革蘭陽性菌中,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主要是白色假絲酵母菌及光滑念珠菌。見表1。
2.2 痰培養結果隨時間的變化
送檢的1167例痰標本中,初次陽性分離率21.18%,3d后陽性分離率89.71%,3d后陽性分離率明顯高于初次痰培養(x2=376.6,P<0.01)。治療后陽性分離率42.20%,明顯低于治療前(x2=192.7,P<0.01),但高于初次痰培養陽性率(x2=39.9,P<0.01)。見表2。
2.3 主要致病菌多重耐藥情況分析
本研究中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為最常見的多重耐藥菌,耐藥菌株數2010年48株,2011年57株,2012年65株,2013年78株,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鮑曼不動桿菌是最常見的耐藥菌株。見表3。
3 討論
ICU的患者多數是從其他科室轉入的重癥患者,多數基礎性疾病重、免疫功能較低下,住院時間長,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留置胃管等有創操作常見,加上ICU廣譜抗生素、激素、營養性藥物使用的機率較高,導致了院內肺部感染率比其他病區普遍增高[4-5]。呼吸道感染是臨床上常見的感染性疾病,痰培養是呼吸道感染診斷及治療的必需手段。近年來隨著抗生素的不斷升級換代及大量應用,許多條件致病菌成為主要致病菌,細菌耐藥已成為一個嚴峻的問題。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ICU痰標本致病菌陽性率很高,達到50.73%。病原菌以G-桿菌為主,占67.74%,主要有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6-7],G+球菌占25.68%,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占6.58%。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目前我院ICU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次為銅綠假單胞菌、鮑氏不動桿菌。從藥敏結果來看, 這四種細菌也是多重耐藥的主要致病菌,對比2010~2013年多重耐藥菌發生情況,發現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氏不動桿菌多重耐藥的菌株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鮑氏不動桿菌是條件致病菌,該菌在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可引起呼吸道感染[8-9],是醫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近年來該菌感染率有上升趨勢,這可能與臨床對抗菌藥物的濫用、交叉感染以及該菌對多種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升高有關。真菌的感染則以白色假絲酵母菌為主,且均為細菌感染治療后發生,目前還沒有發現耐藥菌株,表明大量廣譜抗生素的應用是導致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細菌感染治療的同時要注意是否合并真菌感染。
患者初次痰培養陽性分離率僅為21.18%,3d后再次痰培養陽性分離率確高達89.71%,3d后陽性分離率明顯高于初次痰培養,治療后痰培養陽性分離率仍有42.20%,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1)患者多有嚴重原發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大多又處于應激狀態;(2)多為機械通氣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高[10-11];(3)長期臥床,意識不清,鎮靜劑和抑酸劑的使用等原因使得誤吸的發生率較高[12];(4)激素的使用;(5)交叉感染;(6)大量廣譜抗生素的使用使多重耐藥菌增加,治療困難。
綜上所述,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免疫力差、侵入性檢查治療較多及廣譜抗菌藥物的大量使用,導致患者的病原菌構成以及耐藥性與其他普通住院患者有極大差異。細菌耐藥性的產生與臨床上聯合用藥以及追求高新藥物的使用有很大的關系,因此ICU必須采取各種控制措施,加強管理,及時對痰液進行培養指導臨床合理用藥。endprint
[參考文獻]
[1] Prabaker K,Weinstein RA.Trends i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the United States[J].Curr Opin Crit Care,2011,17(5):472-479.
[2] 肖永紅,王進.2006-2007年Mohnarin ICU病原菌耐藥性監測[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9):1223-1227.
[3] 孫彩娟,左昔清,凌莉萍,等.ICU患者痰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29):81-83.
[4] 王福蘭,李福玲,王桂榮,等.ICU下呼吸道感染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3):635-637.
[5] Singh AK,Sen MR,Anupurba S,et al.Antibiotic sensitivity parttern of the bacteria isolated from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ICU[J].The Journal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2002,34(4):257-263.
[6] 吳強,汪華學,郭普,等.ICU肺部感染患者痰標本的病原學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2,37(8):981-984.
[7] 劉長文,王劍榮,胡煒,等.綜合重癥監護病房細菌耐藥性變遷[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0,10(4):281-284.
[8] 王莉,周鳳萍.ICU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醫院感染暴發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3,12(2):113-116.
[9] 謝少清,左改珍,馬筱玲,等.ICU鮑氏不動桿菌傳播途徑調查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20):5076-5081.
[10] 孫彩霞.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5):1007-1009.
[11] 賀安勇.顱腦損傷后機械通氣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及藥敏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0,3(22):83-84.
[12] 舒建勝.ICU重度顱腦損傷患者肺部感染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3,33(1):92-93.
(收稿日期:2014-06-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