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大美
[摘要] 目的 探討不同間隔時間翻身護理干預對應用氣墊床患者的皮膚減壓效果。 方法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骨折患者48例,隨機分為A組與B組各24例,兩組患者均采用氣墊床,A組患者每間隔4h開展1次翻身,B組患者每間隔2h開展1次翻身,并將同期僅采用普通床墊的2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三組患者的皮膚狀況,并開展比較與分析。 結果 A組與B組樣本的左肩胛部、右肩胛部及骶骨尾部皮膚平均體壓值均顯著好于對照組樣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間各項數值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樣本的腋窩、左肩胛部、右肩胛部及骶骨尾部皮膚溫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長期臥床患者應用氣墊床具有確切的皮膚減壓效果,臨床護理階段可采用4h開展1次翻身干預,可有效降低皮膚表面壓力,也能夠避免由于頻繁翻身對患者造成的痛苦。
[關鍵詞] 翻身護理干預;間隔時間;氣墊床;皮膚減壓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21-150-03
氣墊床作為一種防止壓瘡的工具,在當前臨床已受到廣泛的應用[1]。患者發生壓瘡主要由于外界的壓力與摩擦力所引發,在外傷、骨折及老年危重患者中經常發生。雖然經過長期的臨床研究,但改善壓瘡問題仍然是臨床面對的主要課題。本次研究中針對48例患者給予氣墊床應用,并于不同間隔時間開展翻身護理,現將具體開展方法與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骨折患者48例,所有樣本均需長期的住院治療。隨機分為A組與B組各24例,A組男16例,女8例,年齡22~76歲,平均(49.8±11.2)歲,Braden評分為14~18分,平均(15.6±1.0)分;B組男17例,女7例,年齡21~75歲,平均(48.6±10.8)歲,Braden評分為14~19分,平均(15.3±1.1)分。同時選擇僅采用普通床墊的2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齡20~75歲,平均(49.6±11.0)歲,Braden評分為15~18分,平均(15.9±1.1)分。三組樣本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與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1)存在明顯的活動能力受限,需長期臥床且無法自行翻身;(2)患者及家屬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研究開展前便存在早期壓瘡癥狀或皮膚受損;(3)合并患有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等嚴重內科疾病;(3)存在嚴重精神障礙;(4)由于原發病原因無法翻身;(5)外科手術開展后僅1周者。
1.3 方法
A組與B組患者均采用噴氣式氣墊床,要求床體的軟硬適中,避免過硬影響研究結果。A組患者每間隔4h開展1次翻身,B組患者每間隔2h開展1次翻身,而對照組患者僅應用普通床墊,并每隔4h開展1次翻身。每組樣本在翻身2h后利用紅外測溫儀與體壓測定器對兩側肩部與骶骨部開展檢測,分別測量3次并取中位值作為標準。測定后將獲取數值與自身情況開展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開展具體分析處理,應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患者的皮膚平均體壓值比較
A組與B組樣本的左肩胛部、右肩胛部及骶骨尾部皮膚平均體壓值均顯著好于對照組樣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間各項數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三組患者的受壓皮膚溫度值比較
三組樣本的腋窩、左肩胛部、右肩胛部及骶骨尾部皮膚溫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3.1 氣墊床減壓效果分析
附加在身體上的力度及自身身體重量是部位皮膚所受壓力的主要來源[2],當力度及重量超過毛細血管正常承受標準范圍,毛細血管將喪失傳輸功能,隔絕皮膚組織所需氧氣、血液及養分,在皮膚組織細胞持續2h以上承受壓力>70mm Hg時,將大大提高患壓瘡機率[3],所受損傷也呈現出不可逆性。多數患者受治療方案或自身病情限制,無法進行自主活動,面對這種情況,患者皮膚組織長期承受自身重量,極易發生壓瘡情況,所以,需加強護理措施,降低壓瘡發生機率,使用氣墊床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措施,其臨床應用效果明顯。由于氣墊床表面呈現凹凸狀不規則形,承受面積較大[4],且能達到較好的平均受力效果,在護士進行護理時,指導患者臥于氣墊床上休息,較大的氣墊床面積平均分散患者身體承受壓力,同時凹凸狀外形針對分擔骨窿突處壓力也能起到積極作用,有效減少受壓部位皮膚壓力。本次研究中針對應用氣墊床患者分別采用了2h與4h翻身,并于單純應用普通床墊患者開展臨床比較,結果顯示A組與B組患者的左肩胛部、右肩胛部以及骶骨尾部的皮膚體壓值均顯著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說明了氣墊床具有降低皮膚體壓的作用。
3.2 氣墊床對受壓處皮膚溫度影響
當患者體溫處于正常值范圍內,而存在局部皮膚溫度異常的表現,則應首先診斷患者血循環功能是否通暢或者皮膚組織是否受損,針對診斷結果采取相應措施排除威脅因素[5]。組織代謝隨著溫度升高而加快。同時,皮膚所需氧量也隨之增加,倘若皮膚組織持續長時間遭受壓力影響,時間越長,皮膚組織溫度越高,發生壓瘡的機率也將越大[6]。所以,在日常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加強措施控制皮膚溫度在標準范圍內,避免因皮膚循環不暢發生壓瘡病癥。通過本研究,將普通床墊和氣墊床同時應用于臨床護理領域,觀察其療效發現,本組患者應用氣墊床后皮膚溫度水平與普通床墊比較變化并不顯著,但均呈現下降趨勢,說明應用氣墊床后能夠改善患者的皮膚血流量情況,增加血液流通進而降低壓瘡的發生機率。endprint
3.3 使用氣墊床后合理掌控翻身時間
雖然使用氣墊床能夠有效分散患者承受壓力,但這并不完全排除發生壓瘡的可能性[7],所以,在指導患者使用氣墊床治療后,護理人員仍應重視采取間歇減壓措施的必要性,其中,翻身措施是通過臨床實踐反復證實的療效最佳且最簡便的間歇減壓措施[8]。投入到臨床應用中,護士將翻身作為防止壓瘡發生的常規護理措施,而對使用氣墊床患者的翻身頻率尚無準確定論[9]。但是有相關參考文獻指出,根據臨床使用氣墊床后進行翻身護理預防壓瘡的反復實踐,綜合各項護理效果研究后建議,在患者使用氣墊床后,護理工作人員對患者每4h進行1次翻身護理,其預防壓瘡的護理效果最明顯[10-11],而對癌癥晚期患者翻身護理則以不超過1次/6h為基本標準[12],再根據患者病情發展的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翻身頻率。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應用氣墊床后2h與4h的皮膚壓力與體表溫度不存在明顯差異,均具有較好的皮膚減壓效果,說明在使用后2h與4h給予1次翻身的效果相同,但4h開展1次翻身可以明顯降低患者的痛苦,也減輕臨床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
綜上所述,長期臥床患者產生壓瘡的機率較高,臨床護理干預應著重關注預防工作的正確開展。應用氣墊床可減輕患者皮膚體壓,并促進血液循環,降低壓瘡的發生機率。選擇4h對患者開展1次翻身不但具有較好的預防效果,也能減少由于頻繁翻身對患者造成的傷害,保證患者的日常休息充足,增加治療后的預后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曉琴.氣墊床在臨床使用中存在的安全隱患與防范措施[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1):113-114.
[2] 何怡,段案.波動噴氣氣墊床在腫瘤壓瘡高風險患者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20):3050-3051.
[3] 曾玲,蔡燕,陳蓮.氣墊床對老年癡呆長期臥床患者壓瘡的影響分析[J].當代護士,2012,11(10):145-146.
[4] 羅月嵐.應用圖文資料宣教對患者使用氣墊床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臨床護理,2012,4(5):434-435.
[5] 柴輝.危重患者應用氣墊床預防壓瘡護理體會(附260例臨床報告)[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1):1374-1375.
[6] 李瑞霞.電動透氣式氣墊床在預防骨科壓瘡方面的探討[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8):73.
[7] 劉湞,陳賽蓮.壓瘡高位患者使用氣墊床翻身時間的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3):117.
[8] 王芳,韓美玲,張淑琴,等.壓瘡高危患者應用氣墊床翻身間隔時間的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2,27(11):52-53.
[9] 張女玲,張秀濃,藍惠蘭,等.危重患者使用防壓瘡氣墊床及新方法翻身的效果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1,17(17):2172-2173.
[10] 林雁,蔣小鷹.不同翻身間隔時間氣墊床對病人皮膚減壓效果的研究[J].護理研究,2011,19(2):511-512.
[11] 賀修君.脊髓壓迫癥合并截癱患者使用氣墊床翻身時間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20):1874.
[12] 雷麗嬋,陳玉娣,余紅春.重度癌痛患者拒絕翻身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現代臨床護理,2010,17(4):43-44.
(收稿日期:2014-07-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