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彥利
【摘要】格萊斯的會話含義是語用學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強調對于語言的實際應用和精細解讀。幽默的言語在生活中不僅能化解尷尬,更能為人們的交往交際增光添彩。本文通過分析會話含義之下的言語幽默現象,通過舉例證明了言語幽默同違反語用學的會話含義有著不可分離的聯系,并就語用學角度舉例分析言語幽默產生幽默的原因。
【關鍵詞】會話含義 言語幽默
一、簡介
1.關于幽默。幽默是一個多學科所共同研究的話題,百年來一直引起著眾多學者的注意。生活中處處角落充滿著幽默的元素,言語幽默、行為幽默、然而對于“幽默”的定義,眾學者卻眾說紛紜。康格里夫(1984)認為幽默的不確定性使得它自身的定義無法得到確切且精準的定位。此外由于幽默本身的意義同滑稽、笑話、詼諧等相近,更使得人們難以對它進行定義和區分。明斯基(1974)認為無法定義幽默的原因之一,便是由于它自身同太多的同類現象相近似。
一般來說,幽默通常被認為含有兩方面的含義。幽默的一方面被認為是人們自身帶有的幽默感,這是一種通過某種藝術形式使人們對于日常的生活點點滴滴或者表達個人情感時的一種情緒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幽默還存在于喜劇等審美領域當中,以便人們面帶微笑的去接受或者反映現實生活中的不和諧因素或者難言之隱。通常情況下人們利用雙關語、諺語或者俗語來含蓄地表達自己所想表述的幽默效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于意識研究的深入發展,不少學者已發現幽默也是用來反映善與惡、好與壞的一個調和劑,能夠詼諧輕松地去調侃并指正善惡之間的矛盾和問題,同時在許多其他國家,幽默也作為一門學科被人們所研究著。
2.關于格萊斯會話含義。會話含義理論是美國著名哲學家、語言學家格萊斯首先提出來,適用于語用學領域及其他各個領域的著名理論。為弄清說話人的意圖和目的,我們就應當對于會話含義有一定的了解。會話含義的最初是由格萊斯在1961年的The Causal Theory of Perception一文當中提出來的,旨在找出對話當中隱含的內容。語用學學者們之所以對于會話含義有著極大的興趣是由于盡管他們一直致力于研究某種語義學和句法學中體現的某種規律性,但仍舊無法從中而取得并發現,會話含義的出現很好的填補了這里的空白,使得人們了解到:這里的研究并不是在語義或者句法上,而是在說話人表述的目的上出現了差池和紕漏,或者說,進行刻意的多位理解。
在格萊斯的會話含義中,共包括四種會話含義的準則,分別為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各個準則有其不同的側重點和分析點。如,量的準則更加注重其對于說話人說話內容的數量的規范,認為說話人必須說交換信息中必要說出的話,而不能添加其他同該話題不相關的內容。在質的準則當中,說話人必須要有所為的“言而有信”的品質,即只能表述自己認為是正確的話,而且在被質疑之時,要能提供出對于所說之言的證據。關系準則是指要始終說同話題相關聯的話,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關系準則和量的準則有一部分的接近。而方式準則則是要求說話人說出避免歧義,簡單明了的話。簡言之,格萊斯的會話含義理論為語用學的學者提供了一些研究便利。
二、言語幽默與會話含義的違反
1.言語幽默與質的準則。夸張是言語表述的手法之一,用來通過夸大或者膨脹事實,達到一種夸張的效果。通常來講,夸張的使用可以同說話人的個人感受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倘若一個人受到了驚嚇,或者刻意去表達一種特殊的效果,他都可以使用夸張的手法。在幽默的對話當中,適度的夸張的使用往往可以使幽默效果事半功倍。然而就語用學的角度而言,夸張的使用嚴重的違反了會話含義中的質量準則。如:
媽媽:你再吃可就胖死了。
兒子:你再給我遞一片面包過來,然后順便幫我上后院挖個坑吧。
在這段對話當中,媽媽要表達的意思采用了一種夸張的手法,再吃你就胖死了。從而讀者便可知兒子特別喜歡吃東西。這里的幽默點在于兒子回答的后半句,“順便幫我上后院挖個坑吧”,然而根據語用學的角度而言,兒子的話卻違反了質的準則,即“不說自己無法提供出證據的話”,很顯然兒子的意圖是說,等我吃完了這片面包我就胖死了,到時候就給我埋了吧。但是無法證明他真的吃完面包就能死掉這件事,因此質的準則和夸張的手法,通常是相違背的。
2.言語幽默與量的準則。關于量的準則,是要求說話人必須提供同所需回答問題相應數量的內容信息,不可冗余也不能缺少。在幽默的言語中,常常體現出來的是回答的“詞不達意”的現象,通過這樣的語言反差體現出來的。如:
(一位女士去路邊取車,看到交警站在她的車旁邊,納悶自己是不是違章了。)
女士;警官,我是不是違章了?
交警:女士,我們巡邏就是得找個地方站著。
對話中,很顯然交警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量的準則:他提供了對話當中少于要求的對話內容。對話中的女士是想詢問是否因為自己出現了違章,才會致使交警站在她的車旁邊等候,但交警的回答令人捧腹:我們巡邏就是得找個地方站著。雖然交警的話中透露著該女士并沒有違章這一信息,但是仍舊沒有直觀地、明白地表達出他的意思,而是繞過“是,你違章了”或者“否,你沒有違章”這個直接答案,用自己站在這里的理由補充了對于原問題的回答。因此這段詼諧的對話還是違反了量的準則,否則交警的回答應是“不,女士,你沒有違章。我們巡邏就是得找個地方站著。”
3.言語幽默與關系準則。所謂關系準則,正如上文中談到的,是指說話人說出的話同內容有聯系,否則這段對話便視為陷入了死水。在幽默語境中,人們通常用“言外之意”來表達對于關系準則的違反和幽默效果的制造。如:
(爸爸問孩子們)
爸爸:現在有個禮物,我們要給那個最媽媽聽話,從不跟媽媽頂嘴的人,那么他/她是誰啊?
(一片沉默后)孩子們(齊聲說):爸爸,你玩吧。endprint
很顯然爸爸問的是最聽媽媽話的孩子是哪一個,而孩子們的回答卻是讓爸爸玩。很顯然孩子們的回答言外之意是,他們認為爸爸是最聽媽媽話,從不跟媽媽頂嘴的人。但他們的回答卻沒有說“他是爸爸”,卻說出了“爸爸,你玩吧”。這樣的回答便違反了關系準則,孩子們并沒有按照給出的語境回答對應的問題。
4.言語幽默與方式準則。方式準則是要求說話人說出的話必須要言簡意賅,并且不能令人費解,或產生語義模糊的現象,然而正是由于這些要求,導致人們發現如果違反了方式準則,幽默的效果隨之產生,并且會引出遐想,令人捧腹,化解尷尬的局面。在語言表達當中,悖論和雙關語的使用都是違反了方式準則。關于違反方式準則來達到幽默效果的語句數不勝數,如全球家喻戶曉的動畫人物加菲貓,在它的獨白語錄當中,便大量的使用了雙關語,達到了令人忍俊不禁且發人深思的目的。如:
(1) 每個人都要熱愛動物。因為它們很好吃。
(2) 錢不是萬能的,畢竟有時候我們還得刷卡。
(3) 工作什么的最有意思了!尤其是看著別人干活。
在第一句中,很多人會從熱愛動物當中單純理解為對于動物的照顧與珍惜,不要虐待和肆意捕殺。然而后半句卻引出了說出該句的意圖:因為好吃,所以我們應該對動物充滿熱愛。第二句中的前半句想必會使很多人點頭稱贊,然而后半句卻完全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了為什么錢不是萬能的這個論點。雙關語的使用就是要使用者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特定的詞匯和語音來表達多重意思。上面三個例子很好地解釋了利用雙關語的言語幽默是怎樣通過違反方式準則,即沒有清楚正確表達字面意思來達到幽默效果的。
三、總結
在今天,言語幽默本身作為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意味著人們的智慧與生活水平的提高,當更多的人們意識到幽默不容小覷的力量的時候,對于言語幽默的研究也就相應的多了起來。相對于此,格萊斯的會話含義理論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人們對于言語幽默的了解和對語用領域的研究。總而言之,筆者試圖通過分析言語幽默和會話含義準則的關系,道出從語義學的角度來看幽默效果的產生,有助于更多的人對于語用學的理論和作用產生更為深刻的了解,并拋磚引玉,期待更多學者對此的研究分析。
參考文獻:
[1]黃濤.幽默語言:人際交往的潤滑劑[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3.
[2]姜望琪.語用學—理論及應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邱耀德,王淑香.英語幽默與口語表達訓練[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19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