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俊
在物理教學中,經常出現教師在講例題時,學生聽“懂”了,但在課后學生解答同類練習時又會出錯的現象。這說明教師講例題時學生并不是真懂了,這種現象本文稱之為“假懂現象”。如何根除“假懂現象”是許多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筆者在高三教學中,采用“一變、二問、三討論”的方法,能較好地根除“假懂”現象。下面以一節習題課為例,談談如何運用“一變、二問、三討論”的方法,根除學生“假懂現象”。
一、讓學生自主解答一道典型試題
多數同學都能給出下列解答。
分析與解:開始,因電場力qE、摩擦力f均向左,小物塊做減速運動到速度為零;然后在電場力和摩擦力的合力(qE-f)作用下,向左加速運動;撞墻后折反,又做減速運動……如此多次往復。因有摩擦力不斷消耗機械能,最終必然停在O處,動能為零。
設小物塊走過的總路程為s,由動能定理得:
qEx0-fs=0-12mv20
解得s=2qEx0+mv202f。
是不是這些,學生真的懂了呢?教師可以進行如下追問。
追問1:例1中其他條件不變,只是將“f 讓一名成績中等的學生上臺解答這道題,這位學生的解答同例1的解答完全相同。這時教師不要急于評述,而是讓全班學生開展討論。學生通過討論,發現當“f≥qE”時,物體在向右減速運動到速度為零時,不能再向左加速運動而是保持靜止狀態。正確解法應是根據動能定理得:-(qE+f)s=0-12mv20,s=mv202(qE+f). 然后教師再強調在用能量觀點解題時,一定要先弄清物理過程,再根據規律列式求解。 追問2:在例1中,若將“以速度v0從x0點沿ox軌道運動”改為“以速度v0從x0點沿負ox方向運動”,求它在停止運動前所通過的總路程s。 這時讓學生分組討論,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很快就有學生分析得出物塊最終必然停在O處,動能為零,求得與例1相同的結果。 追問3:上例中,若將“以速度v0從x0點沿ox軌道運動”改為“以速度v0從x0點沿負ox方向運動”,并將“f 這一問題難度較大,學生需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解答。由于這時物體可能與墻碰撞一次后停止,也可能與墻不發生碰撞就停止,因此要分兩種情況討論。 當(f-qE)v0≥12mv20時,物體與墻不發生碰撞就停止。根據動能定理得: qEs-fs=0-12mv20 解得s=mv202(f-qE)。 當(f-qE)x0<12mv20時,物體與墻碰撞一次就停止。根據動能定理得: qE(2x0-s)-fs=0-12mv20 解得s=mv20+4qEx02(qE+f). 教師小結:當題中出現了題給的已知條件不明確,即物理條件模糊時,應在求解的過程中補充必要的條件,然后再針對補充的不同條件進行分類討論求解。 二、給出同類練習“跟蹤追擊” 其上部都足夠長,下部分別與一個光滑的圓弧面的兩端相切,圓弧圓心角為120°,半徑R=2.0m,一個物體在離弧底E高度為h=3.0m處,以初速度v0=4m/s沿斜面運動,若物體與兩斜面的動摩擦因數均為μ=0.02,則物體在兩斜面上(不包括圓弧部分)一共能走多少路程?(g=10m/s2) 圖3在學生完成了上述問題的求解后,再將μ的大小和初速度的方向進度變化,讓學生分析。學生大多能快速完成相應問題的求解,說明這一節課教學效果很好。 三、進行課堂小結,使學生“能力升華” 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常出現研究對象存在摩擦阻力的試題,這類試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存在初始狀態和收尾狀態,初始狀態是題目給定已知的,而收尾狀態是由學生通過分析推理得到的。要正確分析收尾狀態,關鍵是分析題目中包含的物理過程和物理狀態,只有對物理過程的本質作深刻的分析,才能發現其遵循的規律,才能選擇相應的物理公式、規律去求解某狀態下的未知狀態參量或某過程中未知過程量,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一變、二問、三討論”的方法是在例題后面連續地編排追問、討論,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具體教學情況,抓住時機,恰當運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根除學生的“假懂現象”。 (責任編輯 易志毅)
在物理教學中,經常出現教師在講例題時,學生聽“懂”了,但在課后學生解答同類練習時又會出錯的現象。這說明教師講例題時學生并不是真懂了,這種現象本文稱之為“假懂現象”。如何根除“假懂現象”是許多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筆者在高三教學中,采用“一變、二問、三討論”的方法,能較好地根除“假懂”現象。下面以一節習題課為例,談談如何運用“一變、二問、三討論”的方法,根除學生“假懂現象”。
一、讓學生自主解答一道典型試題
多數同學都能給出下列解答。
分析與解:開始,因電場力qE、摩擦力f均向左,小物塊做減速運動到速度為零;然后在電場力和摩擦力的合力(qE-f)作用下,向左加速運動;撞墻后折反,又做減速運動……如此多次往復。因有摩擦力不斷消耗機械能,最終必然停在O處,動能為零。
設小物塊走過的總路程為s,由動能定理得:
qEx0-fs=0-12mv20
解得s=2qEx0+mv202f。
是不是這些,學生真的懂了呢?教師可以進行如下追問。
追問1:例1中其他條件不變,只是將“f 讓一名成績中等的學生上臺解答這道題,這位學生的解答同例1的解答完全相同。這時教師不要急于評述,而是讓全班學生開展討論。學生通過討論,發現當“f≥qE”時,物體在向右減速運動到速度為零時,不能再向左加速運動而是保持靜止狀態。正確解法應是根據動能定理得:-(qE+f)s=0-12mv20,s=mv202(qE+f). 然后教師再強調在用能量觀點解題時,一定要先弄清物理過程,再根據規律列式求解。 追問2:在例1中,若將“以速度v0從x0點沿ox軌道運動”改為“以速度v0從x0點沿負ox方向運動”,求它在停止運動前所通過的總路程s。 這時讓學生分組討論,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很快就有學生分析得出物塊最終必然停在O處,動能為零,求得與例1相同的結果。 追問3:上例中,若將“以速度v0從x0點沿ox軌道運動”改為“以速度v0從x0點沿負ox方向運動”,并將“f 這一問題難度較大,學生需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解答。由于這時物體可能與墻碰撞一次后停止,也可能與墻不發生碰撞就停止,因此要分兩種情況討論。 當(f-qE)v0≥12mv20時,物體與墻不發生碰撞就停止。根據動能定理得: qEs-fs=0-12mv20 解得s=mv202(f-qE)。 當(f-qE)x0<12mv20時,物體與墻碰撞一次就停止。根據動能定理得: qE(2x0-s)-fs=0-12mv20 解得s=mv20+4qEx02(qE+f). 教師小結:當題中出現了題給的已知條件不明確,即物理條件模糊時,應在求解的過程中補充必要的條件,然后再針對補充的不同條件進行分類討論求解。 二、給出同類練習“跟蹤追擊” 其上部都足夠長,下部分別與一個光滑的圓弧面的兩端相切,圓弧圓心角為120°,半徑R=2.0m,一個物體在離弧底E高度為h=3.0m處,以初速度v0=4m/s沿斜面運動,若物體與兩斜面的動摩擦因數均為μ=0.02,則物體在兩斜面上(不包括圓弧部分)一共能走多少路程?(g=10m/s2) 圖3在學生完成了上述問題的求解后,再將μ的大小和初速度的方向進度變化,讓學生分析。學生大多能快速完成相應問題的求解,說明這一節課教學效果很好。 三、進行課堂小結,使學生“能力升華” 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常出現研究對象存在摩擦阻力的試題,這類試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存在初始狀態和收尾狀態,初始狀態是題目給定已知的,而收尾狀態是由學生通過分析推理得到的。要正確分析收尾狀態,關鍵是分析題目中包含的物理過程和物理狀態,只有對物理過程的本質作深刻的分析,才能發現其遵循的規律,才能選擇相應的物理公式、規律去求解某狀態下的未知狀態參量或某過程中未知過程量,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一變、二問、三討論”的方法是在例題后面連續地編排追問、討論,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具體教學情況,抓住時機,恰當運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根除學生的“假懂現象”。 (責任編輯 易志毅)
在物理教學中,經常出現教師在講例題時,學生聽“懂”了,但在課后學生解答同類練習時又會出錯的現象。這說明教師講例題時學生并不是真懂了,這種現象本文稱之為“假懂現象”。如何根除“假懂現象”是許多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筆者在高三教學中,采用“一變、二問、三討論”的方法,能較好地根除“假懂”現象。下面以一節習題課為例,談談如何運用“一變、二問、三討論”的方法,根除學生“假懂現象”。
一、讓學生自主解答一道典型試題
多數同學都能給出下列解答。
分析與解:開始,因電場力qE、摩擦力f均向左,小物塊做減速運動到速度為零;然后在電場力和摩擦力的合力(qE-f)作用下,向左加速運動;撞墻后折反,又做減速運動……如此多次往復。因有摩擦力不斷消耗機械能,最終必然停在O處,動能為零。
設小物塊走過的總路程為s,由動能定理得:
qEx0-fs=0-12mv20
解得s=2qEx0+mv202f。
是不是這些,學生真的懂了呢?教師可以進行如下追問。
追問1:例1中其他條件不變,只是將“f 讓一名成績中等的學生上臺解答這道題,這位學生的解答同例1的解答完全相同。這時教師不要急于評述,而是讓全班學生開展討論。學生通過討論,發現當“f≥qE”時,物體在向右減速運動到速度為零時,不能再向左加速運動而是保持靜止狀態。正確解法應是根據動能定理得:-(qE+f)s=0-12mv20,s=mv202(qE+f). 然后教師再強調在用能量觀點解題時,一定要先弄清物理過程,再根據規律列式求解。 追問2:在例1中,若將“以速度v0從x0點沿ox軌道運動”改為“以速度v0從x0點沿負ox方向運動”,求它在停止運動前所通過的總路程s。 這時讓學生分組討論,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很快就有學生分析得出物塊最終必然停在O處,動能為零,求得與例1相同的結果。 追問3:上例中,若將“以速度v0從x0點沿ox軌道運動”改為“以速度v0從x0點沿負ox方向運動”,并將“f 這一問題難度較大,學生需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解答。由于這時物體可能與墻碰撞一次后停止,也可能與墻不發生碰撞就停止,因此要分兩種情況討論。 當(f-qE)v0≥12mv20時,物體與墻不發生碰撞就停止。根據動能定理得: qEs-fs=0-12mv20 解得s=mv202(f-qE)。 當(f-qE)x0<12mv20時,物體與墻碰撞一次就停止。根據動能定理得: qE(2x0-s)-fs=0-12mv20 解得s=mv20+4qEx02(qE+f). 教師小結:當題中出現了題給的已知條件不明確,即物理條件模糊時,應在求解的過程中補充必要的條件,然后再針對補充的不同條件進行分類討論求解。 二、給出同類練習“跟蹤追擊” 其上部都足夠長,下部分別與一個光滑的圓弧面的兩端相切,圓弧圓心角為120°,半徑R=2.0m,一個物體在離弧底E高度為h=3.0m處,以初速度v0=4m/s沿斜面運動,若物體與兩斜面的動摩擦因數均為μ=0.02,則物體在兩斜面上(不包括圓弧部分)一共能走多少路程?(g=10m/s2) 圖3在學生完成了上述問題的求解后,再將μ的大小和初速度的方向進度變化,讓學生分析。學生大多能快速完成相應問題的求解,說明這一節課教學效果很好。 三、進行課堂小結,使學生“能力升華” 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常出現研究對象存在摩擦阻力的試題,這類試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存在初始狀態和收尾狀態,初始狀態是題目給定已知的,而收尾狀態是由學生通過分析推理得到的。要正確分析收尾狀態,關鍵是分析題目中包含的物理過程和物理狀態,只有對物理過程的本質作深刻的分析,才能發現其遵循的規律,才能選擇相應的物理公式、規律去求解某狀態下的未知狀態參量或某過程中未知過程量,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一變、二問、三討論”的方法是在例題后面連續地編排追問、討論,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具體教學情況,抓住時機,恰當運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根除學生的“假懂現象”。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