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征
傳統的“滿堂灌”課堂雖然能夠傳授知識,但缺乏探索知識的過程,缺少學生的充分參與。而通過“學進去,講出來”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達到了獲取生物知識、提高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師生交流、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目的?!皩W進去”是“講出來”的前提,“講出來”是“學進去”的升華?!皩W進去,講出來”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可分為以下六個基本環節。
一、自主學習
在高中生物課堂上,學生根據教師的導學提綱自主學習生物原理、現象、結論等。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不僅能獲取知識,更能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而且有充足的時間進一步消化、反思知識。
二、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是學習的主要組織形式。學習小組的設計一般為4~6人,每個小組可以制定本小組的名字、名言、組旗,小組內設組長、發言人、記錄員、禮儀員等。組長負責本組的人員安排、計劃制訂、提出問題、評選最佳組員等。發言人負責闡述本組的觀點、討論問題的答案,向別的組提問,回答別的組提出的問題等。記錄員負責記錄本組討論的答案、形成的結論和未弄明白的問題等。禮儀員負責為回答正確的同學鼓掌喝彩,鼓勵回答錯誤的同學。教師對各小組的表現要進行激勵,可以采用“積分”方式選出本節課的最佳表現小組和最有價值組員,也可以由組長投票產生,或者根據小組表現來確定,如每回答正確一個問題,獎勵小組一顆“星”等。這樣,各小組之間既可以相互協作,也可以相互補充,甚至質疑、對抗,形成組間相互競爭的局面。
三、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是激活課堂的雙翼。有的教師認為學生的交流展示需要花很多時間,甚至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哪有教師直接講解干脆?其實不然,學生自主學習,獲得了自己的獨特的觀點和答案,這是學生交流展示的基礎。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小組內、黑板前“講出來”,無論答案正確與否,都要肯定學生獲得的知識的價值。教師可以按知識產生、形成與應用的發展規律進行相關教學活動。學生可以通過實驗報告、模型展示、圖片、曲線等方式展示自己交流的成果。在筆者聽過的許多課中,有些教師為了使自己的課堂不是“滿堂灌”,而叫學生上去講,學生一講就是二十分鐘,變成了學生的“一言堂”。我認為這種模式也是低效的,學生的參與度不高,與“講出來”是不吻合的。應該充分發揮“小組討論”的優越性,在小組中充分討論,人人參與,在小組內“講出來”,在“黑板前”使知識得以升華,真正達到“學進去”的目的。
四、質疑拓展
質疑拓展是進一步深化學習的環節。“質疑”是學生思維活動和能力發展的關鍵,是學生參與課堂的重要體現,是進一步拓展的源泉。在教學中,教師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把學生所有沒有解決的問題、小組內爭論的問題、教師提出的問題以學生提問或者組間對抗的形式,進行進一步的拓展和提升。
五、檢測反饋
檢測反饋是評價、反饋、矯正的環節。在課堂中通過選擇題、簡答題、討論題等各種形式的檢測,達到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同時教師對如何審題、解題、組織語言、書寫答案等方面進行細致的講解,講評時要由淺入深,巧妙點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六、小結反思
孔子在《論語》中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闭n堂小結是將課堂所學內容、原理、方法總結歸納出來,由點連線,由線連網,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可以采用追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反思狀態,也可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反思。
在“學進去,講出來”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設計課堂教學的流程、導學案,組織學生討論,對學生可能的答案進行預設。學生則在“自主學習”環節中學習了大部分的知識,在“小組討論”環節中激發了思維,在“交流展示”環節中展現了自我,在“檢測反饋”環節中學會應用,在“小結反思”環節中提升了能力,完善了思維。實踐證明,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應用“學進去,講出來”的教學模式,可以實現師生的教學相長。
(責任編輯 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