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芬
“寫”是學生學習、運用語言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學生“寫”的能力,是衡量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尺度。隨著年級的升高,“寫”在檢測中的比重也日漸增大,之于老師和學生的挑戰指數也日漸提升,我們可追溯“寫”的過程,有效量化“寫”的步驟,讓“隨課微寫”成為一項提升學生習作水平的教學策略。
一、讀寫融合,鋪墊“寫”的情境支架
隨課微寫,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全面細致地解讀課標和所要教授的文本特點,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之后,選擇適合讀寫的訓練點,預設契合的教學情境,以保證其環節有可能順利進行。
針對不同的文體,微寫的訓練點有所不同。寫人的文章,重點可放在人物特點的分析上,對于寫事的文章,重點可放在了解事件的經過,對于寫景的文章,重點落在抓住景物的特點,對于狀物的文章,重點可落在物體的特點上。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的《秋天的雨》多處寫景的片段,運用比喻的手法,將秋天寫得靈動活潑,這樣的語言畫面,契合三年級學生的想象力的發揮。老師可這樣創設讀寫情境:借助媒體播放秋天的畫面與老師的朗誦相結合,老師讓學生走進秋天的畫面,啟發觀察發現秋天的樣子。
師:這和我們平時讀到的秋天大不相同,你們看下面句子,對比這兩個句子,這兩種表達,你喜歡哪一種呢?
生品:感受句子的表達特點和趣味,老師推進學生發現語言的架構: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你看,它把_____給了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哪___哪,___走了______________。學生借此框架,結合生活體驗和媒體的畫面展開想象,“寫”的訓練應運而生。
讀寫融合的過程中,鏈接的“寫”的訓練點還有很多,比如:“排比句寫景”“多角度寫景”“寫出景物不同時間的不同特點”等;再如,寫人物對話,結合文本從“寫好提示語”“注意對話獨立成段”“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等幾個不同梯次的訓練點……由淺入深,結合課標要求,整合教材中每組文章的主題和單元習作要求,抓住每篇課文的寫作特色,幫助學生系統地、科學地、有層次地在品讀中感悟、在模仿中創新。
二、讀寫融合,勾勒“寫”的思維路徑
表達的難,不只難在語言及形式的積累應用,更難在表達路徑的建立。語言邏輯的建立,需要教師啟發學生發現句群的邏輯關系,使得學生能夠在生活具體的情境中應用恰當的語言邏輯去表達,這也是讀寫融合另一個目標和價值——啟發學生勾勒“寫”的思維路徑,這要求教師要有意識地捕捉典型構段結構。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段落結構很有特色,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在仿寫中發現、掌握構段的特點。如,《種一片太陽花》中的“這三朵花是信號。號音一起,跟著后邊的便一發而不可擋。大朵、小朵,單瓣、復瓣,紅、黃、藍、紫、粉,一齊開放。一塊綠色的法蘭絨,轉眼間,變成五彩繽紛的錦緞。”以“這三朵花是信號。號音一起,跟著后邊的便一發而不可擋”為中心句,展開描寫:“大、小、單、復……到一片法蘭絨”,從點到面,將太陽花競相開放,生機盎然的畫面釋放出來。像這樣有著特別順序、形式的段落,錯落在我們所遇見眾多的文本中,等待我們去采擷,其中也包括有多重關聯詞組合起來的句群段落,如并列、遞進、轉折等單個或多重關聯詞組合的邏輯段,都是我們老師要有效引導學生梳理的邏輯段,我們可以通過品析、比較、改換等形式,品讀課文某一段中的“因果”“遞進”或“總分”等關系的句子,讓學生感知句群關系、自然段的結構以及狀物敘事說理的相關方法等。我們要重視學生對文字的品讀、感悟、運用,將這些內在的邏輯關系有形化,顯性呈現給學生,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勾勒“寫”的思維路徑,降低“寫”的難度。
三、讀寫結合,建立“寫”的創作自信
當學生在情景渲染下進入寫作狀態,將自己的情緒傾瀉于寫文之中,教師應從旁巡視,及時發現、引導,進而展示學生的優秀作品,引導學生觀摩、評議,老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正面點評,特別是從寫作方法上進行引導,讓學生結合點評及時補充修改,應用好的方式表達,這樣的隨課微寫降低了寫的難度,讓學生有法可依,有形可循,在完成寫作之后,學生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強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他們的寫作信心。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隨課微寫創造了一種寫作平等的可能性,支架、路徑的有形化,給予不同層次的學生獨立寫作的可能性。對于每一個兒童來說,閱讀本身就充滿詩意,我們應該正視、立足于每一位兒童的起點,通過熏陶、感染、滲透等容易為兒童所接受的方式,讓兒童獲得用語言建構、創造表達的平等機會,讓每一位孩子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力都得到提升,讓兒童的心性,兒童的樂趣在寫作中得到關照和延展。
如果說,閱讀是與歷史上的高尚的靈魂交談,用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豐富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寫作則是融合了人類智慧,與自己靈魂的靜謐交談,把自己的生命經歷躍然紙上的個性表達。閱讀與寫作在語文教學中相輔相成,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和借鑒,借助“隨課微寫”這一有效寫作的新路徑,我們可以嘗試在教學實踐當中不斷地反思、總結、提煉,引導學生讀文有形,寫文有徑,讓課堂上的“隨課微寫”煥發學生寫作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吳忠豪.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指要:漢語·閱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1.
[2]薛法根.文本分類教學·實用性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10.
[3]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故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05.
[4]殷宗祥.“隨課微寫”小學習作教學的新路徑[J].語文教學通訊,2018(5).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