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是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重要培養期,這就要求在這個階段要通過強化行為來培養小學生良好的習慣,這也是小學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但是從目前我國小學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受到學校、家庭及社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問題和不足。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必須要對小學生行為習慣培養高度重視,通過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實現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教學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教育的目標進行了明確的論述,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接班人。這就從戰略高度對我國教育教學提出了要求。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在教育教學中必須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根本性任務和目標,通過教育教學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小學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基礎性教育,因此在小學教育中要求通過聯合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構建針對小學生的教育體系,全方位培養小學生的行為習慣。
一、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現狀及主要問題
1.家庭層面
家庭環境及父母所展現出來的行為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從某種層面上來講,家庭對于小學生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學校。因此在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方面就必須要十分重視家庭的作用和家庭的教育。但是從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大部分家庭不夠重視對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教育,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不良行為習慣經常會影響到小學生。家庭在小學生行為習慣培養和教育中的影響主要包括:第一,家長行為的影響。部分家長個人的綜合素質相對較低,在生活中不夠注重對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對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產生較大的影響。例如出口成臟、隨意否定他人等不良的習慣。小學生善于模仿,因此家長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必然就會對小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其次,部分家長在小學生的教育方面過于隨意導致無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部分家長不能及時糾正小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導致家庭教育不但起不到正面的作用,反而起到負面的作用。
2.學校層面
學校教育對小學生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從目前我國小學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小學教育中淡化了行為習慣的培養,未能充分發揮課程學習在小學生習慣培養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在應試教育背景下,課程學習以成績提高為核心教學目標,對于日常的行為習慣不夠重視,例如在小學生待人接物、言行舉止等方面的關注度不夠。
具體來講,學校在小學生行為習慣培養方面的主要問題表現在:首先,對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教育不夠重視。在應試教育環境中,大部分教師不重視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對于錯誤的行為習慣不能及時進行糾正。其次,在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教育方面沒有建立系統性的教學體系。在目前的小學教育體系中缺乏行為習慣的教學內容,導致在長期的教學中無法將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教育融入教學體系中。
3.社會層面
家庭與學校對應試教育目標的追求與我國整個社會環境之間存在緊密的關系。近年來,“贏在起跑線”的觀點十分盛行,以“分數論英雄”的教育理念在社會上長期廣泛存在,這種理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我國小學階段的教育。為了避免和防止學生輸在起跑線上,幾乎所有的教育資源都傾向于應試教育,也就是說大量的教育活動均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為目的,這就導致素質教育環節缺乏相應的教學資源。因此,導致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缺乏相應的資源和空間。
社會層面在小學生行為習慣培養和教育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首先,教育資源傾斜。大量的教學資源被投入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的教學中,其他興趣類科目的教學則缺乏相應的資源。這就導致我國小學教育中無法實現素質教育的要求,也導致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教育被忽視。其次,負面性案例頻出。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普及使得小學生很容易接觸到互聯網中的各種信息,而在這一過程中大量的不良信息會影響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二、加強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相關策略
1.重視行為導向影響,穩抓家庭教育
為了加強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教育,家長要為其塑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要以身作則,通過個人的行為習慣來影響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出發,為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奠定基礎,具體來講主要包括:
首先,家長在平時的生活和教育中要為學生樹立榜樣,也就是說要防止個人不良行為習慣對小學生造成影響,在此基礎上注重對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引導和培養。例如以曾子的故事為例,曾子的妻子曾經為了安撫孩子,在趕集之前謊稱返回之后要殺豬來改善伙食,作為對小孩的獎勵。而曾子則為了為孩子樹立誠信的榜樣,最終把豬殺了作為給孩子的獎勵。曾子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為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對于培養小孩良好行為習慣具有積極的作用。
其次,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過于溺愛小孩,要及時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習慣,并且積極引導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在這一過程中父母既不能過于溺愛,也不能一味地追究過失和責任,要從平等的角度做到以理服人,積極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構建素質教育體系,發揮教育職能
學校是小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陣地,是小學生行為習慣培養和教育的重要場所。從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很多小學對小學生行為習慣的教育不夠重視,未能建立完善的教育體系。因此,為了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小學就必須要探索建立系統的素質教育體系,將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中來。具體來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構建針對性的素質教育體系。例如小學一年級和小學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相對較差,對這部分學生主要通過游戲、兒歌等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例如在教學中可以以“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的兒歌潛移默化地實現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于中高年級小學生來講,其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理解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加強,對這部分學生主要通過行為引導的方式來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在過馬路時應該做到“一停二看三通過”,坐公交車遇到殘疾人、老年人以及孕婦時應該讓座等,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和行為方式,并且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考核,激勵和鼓勵學生積極踐行社會公德,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其次,加強班級管理,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在平時的教學中通過觀察挑選一些素質較高的學生作為班委會成員,協助進行班級管理。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通過不斷的積累來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在班級管理中要十分重視班級管理制度的建設,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約束,通過班級管理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學生的行為習慣。小學階段是培養行為習慣的黃金時期,在這一階段必須要積極進行實踐和反思,積極探索培養小學生行為習慣的方式方法,形成完善的教育體系。在平時的教學中以班級管理為出發點,將行為習慣教育融入平時的班級管理和平時的教學中。
3.拓寬教育渠道,突出積極影響
在小學生行為習慣教育中,要結合實際的情況,在有限的社會資源背景下盡可能地拓寬教育渠道,同時在教育的過程中積極挖掘具有影響力的社會事件。通過各種社會信息和社會事件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教育。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行為習慣的教育和培養:
首先,積極拓寬行為習慣教育渠道。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在節假日或者周末到敬老院等場所開展關愛活動,使得學生能夠學會和掌握與老年人的交往技巧,通過幫助老年人來獲得心理方面的滿足感,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奠定基礎。
其次,積極利用互聯網開展行為習慣的教學。互聯網中存在大量正能量的社會事件,例如消防員舍己救人、大學生支教等各種案例,通過挖掘互聯網中的典型案例來開展行為習慣的教學,能夠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實際案例的教學具有實際意義,對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有更大的作用和價值。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必須要十分重視對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教育,需要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層面構建小學生行為習慣培養和教育的體系。將行為習慣教學作為重點的教學內容,將其融入日常的教學中,不斷挖掘社會正能量來培養小學生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王麗梅.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10):134-135.
[2]魏宇金.加強德育工作 狠抓學生安全行為習慣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0):18-19.
[3]史永杰.新時代小學生思想品德培養實踐與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0):70.
[4]李勤.農村學校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探索[J].文學教育(下),2019(9):184.
[5]于鑫.淺談小學生養成教育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25):67-68.
[6]韓育賢.淺析農村寄宿制小學生生活教育實踐: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J].課程教育研究,2019(36):4-5.
[7]陳玉霞.淺談德育教師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J].課程教育研究,2019(35):187-188.
[8]劉曉童.家庭教育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探究[J].內江科技,2019,40(8):26,91.
[9]許惠穎,王大為.通過教師管理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9(16):93-94.
[10]安萍芳.淺談班主任怎樣幫助小學低年級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J].課程教育研究,2019(32):216-217.
作者簡介:張曉麗,女,漢族,1976年8月出生,甘肅通渭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長期從事小學教學研究工作。
編輯 李 爭